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一)

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0年第10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典籍著作,主要阐述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形成的主要标志,同时它对气功学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一、概括气功的锻炼方法
       
        《内经》全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气功功法,但该书在总结古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练功要素非常精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谓:“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古人说的“真人”有多种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那些懂得并实施了养生的人。作者认为“真人”养生有一个原
则、三大要素,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天人相应、顺天避邪的原则,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广泛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呼吸、意念、姿势三大要素。这是对《内经》成书之前古人养生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将呼吸的调整和内气运行的把握,人体的安静、放松或意守一定的部位,姿势的调整或有一定的动作定为练功三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将其名为调息、调心、调身而一直应用到现在。
       
        二、揭示气功的作用原理
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环境管理与评价
        《内经》论养生与治病,虽也有“动”的论述,但明显重视“静”的作用,故其对气功作用原理的分析主要也从“静神”,即通过安静情志来防病治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对此作了高度概括:“……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认为气功锻炼时的虚静宁神意守的状态,具有调节人体真气运行,从而起到养生治未病的作用。这与中医重视
七情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举痛论》篇:“……百病生干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种思想对气功调心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气功锻炼中的放松入静、意守意引、内视返观、存想观相、数息听息等调心方法,以一念代万念等调心原理,无不与此有关。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养性”,拓展了气功应用的范畴和领域,其渊源可能也出于《内经》之上述论点。
葛洲坝水电站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3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3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气功   养生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