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中华家教 2021.01
现代家庭与家长素养
总第355期
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赵忠心华罗庚优选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
摘要:家庭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现象,而家庭教育作为家庭
的基本职能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家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前,我
国家庭在结构和规模、稳定性、类型、与社会的联系、功能等多方面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而现代家庭的变化使当前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子女数量越来越少、
生育、养育和教育子女的目的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模式发生变化等新特征,
并面临着独生子女教育、社会信息化、家庭稳定等新问题。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发展家庭教育演变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现象,它随着历 史的发展而发展。家庭作为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它产 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生产、生育、教育、赡养、消费、休息和娱乐等多种功能。而家庭教 育作为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家庭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且和家 庭发展变化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当前,无论是从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出发,还是从 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导出发,家庭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特点都需要我们去重点 关注和研究。这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研宄,可以了解家庭、家庭教育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识和掌握家庭和家庭教育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 律,展望和预测家庭和家庭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层出不穷的新情 况和新问题做好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一、“家庭”的发展和变化
提到“家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家庭是一个生活单位、生产单位。其实,家庭也是 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家庭和家庭教育保存、传递下来的。具体地收稿日期:2020-09-24
作者简介: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宂家庭教育基础理论。
说,是通过无数有文字记载或口耳相传的“家训”和家庭教育实践保存、传递、继承下来的。也就是说,家庭是文化的载体,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传递社会文化,或者说家 庭教育是传统文化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我们研究家庭和家庭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发 展变化,最好是把这种变化看成是一种文化的“遗传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现 象。社会的遗传变异,实际上是文化的遗传变异。文化遗传变异是由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社会环境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生产方式的变迁是导 致文化变异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总是不断发 展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要解决这 个矛盾,便要通过社会革命废除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一定的生产关 系,又是受一定上层建筑保护的。生产关系变化了,旧的政治法律制度与意识形态也会随之 变动,以维护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会 发生深刻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与之相适应,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异。
中国传统家庭和传统家庭教育的巨大变革是从近代开始的。特别是从“五四运动”以后 开始的。新文化的倡导者,诸如胡适、黄炎培、恽代英、鲁迅、蔡元培、梁实秋、陈鹤琴等 人,从上个世纪之初就开始发表改革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文章,出版改革家庭和家庭教育的著 作。这些文章和著作,分别从不同
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和传统家庭教育向现代 家庭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变革过程。
红柳河(一) 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变化
传统家庭一般是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代际序列层次多,结构复杂,规模比较大;现代 家庭多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代际序列层次减少,结构简单,规模比较小。推动 这个变化的最基本的动力是生产力。过去,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是大家庭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独 立、自主意识随之增强,家族控制力小了,势必出现小家庭。
传统的家庭,儿子结婚后仍不能分居单过,分居被视作忤逆不孝。因此,“三代同 居” “四世同堂”的现象很普遍。过去人们结婚很早,生育子女的数量不加控制,生育处于 失控状态,子女数量多,家庭规模很大;现代家庭大多是由父母和一个或两个孩子组成的核 心家庭,结构简单,规模小。这种家庭,成为城市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典型模式,小规模家庭 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这是家庭表层文化的变化。
(二) 家庭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传统家庭非常稳定,现代家庭稳定性差。不能说过去稳定就是好事,现在稳定性差就是 坏事。过去,稳定性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所致;现代家庭稳定性差,是 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出现
的。应当说,现代家庭稳定性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更加追求 婚姻的质量。过去,家庭稳定性强,但婚姻质量不见得高。过去的“白头偕老”绝对稳定,但很可能隐藏着“凑合夫妻”“无奈婚姻”和妇女忍受压迫现象;现代家庭追求的相对稳定,虽然稳定性差一些,但包含着对婚姻质量的追求,表明社会环境的宽松,不见得是绝对的坏
事。但家庭稳定性差,对子女的教育、成长和发展,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三) 传统家庭模式单一,现代家庭类型复杂、多样化
家庭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是家庭变化中最为突出的变化。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环境 的宽松、社会的开放,人们更多地拥有了选择自己生存、生活方式的自由,具有个性化的家 庭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多地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各种新兴的家庭类型有了自己生存的空 间。诸如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再婚家庭、分居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跨国婚姻 家庭等以往被认为是“另类”的家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新成员,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同。
不过,新兴的家庭类型的出现,在城乡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农村,对于新型家庭,诸如单亲家庭、再建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等类型家庭的认同程度,明显低 于城市。这也是家庭表层文化的变化。
(四) 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自我封闭,与外界是相隔绝的。这主要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小农经济社会 的家庭,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界发生什么联系。再加上交通、通信 不发达,人们很难与外界发生联系,都处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存状态 中。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大大的屋顶,高高的围墙,把整个家庭封闭得严严实实,从外 边看不到家里的情况。从建筑学的角度,形象而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封闭性。
现在,现代家庭虽然还是住在鸽子笼似的楼房里,但劳动场所早己经迁移到了社会、工 厂或农场,家庭成员都要离开家庭,到家庭以外去上学、上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与 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信息,通过家庭成员带到家庭里,使家庭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特别是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过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幻想 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对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 家庭本质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变化
这是家庭结构的深层变化,主要体现在由“血亲主位”的传统家庭,逐步转向“婚姻主 位”的现代家庭的转变趋势上。在封建家族制度下,家庭关系一般是由夫妻、父子、兄弟这 三种关系作为骨架构成的。但过去,人们特别重视血统关系,家庭里的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 的主体,或者叫作“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识增强,逐 步摆脱了家族的束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和婚
姻自主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的血统观念相 应地变得淡薄,血亲纽带也随之日趋松弛,婚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地位明显上升,而亲子关 系、血缘关系成为次要关系。
(六) 家庭功能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现代社会,劳动场所转移到工厂或农场,家庭的经济功能逐渐削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生育子女的数量大为减少,有的生育一个孩子后便采取绝育措施,有的根本不生育,生育功能也大为削弱。而与此同时,有的家庭功能却强化了。比如,子女数量少了,质量要求高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 教育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大增加,教育功能大大强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社会环境①参见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
的日益复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夫妻感情交流,以稳固夫妻关系,感情交流功能强化了。
还有的家庭功能转移出家庭。比如,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立法加强,有了未成 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弱势体的保护,家庭的一部分保护功能转 移到了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娱乐、休闲生活设施的增多,人们越来越追求 娱乐休闲的丰富多彩,全家人到家庭以外进行娱乐、休闲、旅游活动的越来越多,家庭休闲 与娱乐的一部分功能也转移到社会上等。
(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平等化趋势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妇女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普 及,促使家庭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具有人身依附性质的传统婚姻关系模式开始向“男女平等”现代的民主平等关系转化。据“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论显示,中国女性从业 人员己占总从业人员的44.96%,高于世界平均34.5%的比例;女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 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20%提高到40%以上。在城乡家庭的重大事务中,夫妻共同商量 决策的比例超过了 50%,有的家庭女性成了 “主角“男主内,女主外”的现象开始出现。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激进变革的时代,社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政 治经济的变动也相应地带动了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变迁。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转变为现代的家庭 教育是有一个过程的,由渐变到巨变,由浅层次的变化到深层次的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方 法,作为家庭教育的“表层文化”,变化既快又明显。但作为家庭教育“深层文化”的教育 思想观念的变化,却是缓慢和相对滞后的。也就是说,表层文化的“惯性”相对来说比较小,而深层文化却“惯性”很大。因此,家庭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和变迁是一个相当漫长的 历史过程。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随着家庭这个“载体”的变革而发展变化 的。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势必会相应地引起家庭教育的变化。
(一) 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少
子女数量是影响家庭教育进程和效果的一个因素。传统社会的家庭追求子女的数量,认 为“多子多福”“儿孙绕膝”是家族发达的标志。只重视生,不重视教,单纯追求儿女的数量。现代社会注重子女的质量,而不再追求数量。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 活的现代化,社会对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竞争激烈,淘汰率很高,生存难度加大;从经济利益上说,孩子生多了,不如子女少质量高,一个高级白领的收入能 顶十个没有文化的壮工;培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孩子生多了,一般家庭也负担不起; 避孕措施科学化、简单化,想少生就能少生,生育的数量可以得到控制。
菲律宾与中国
(二) 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目的发生变化
传统家庭培养教育子女,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显耀门楣”,培养行孝道、敬祖宗的孝子贤孙。现在,人们生育子女,主要是为了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培养教育子
女,促使子女成才,也主要是为使子女生活得比父母更幸福。如果有私心的话,至多也只是 为父母脸面上增添一些光彩,生育、养育、教育子女,越来越趋于“幼者本位”。
过去,当人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没有社会保障,只能依靠儿女。为了解决后顾之 忧,一定要多“养儿”以“防老”;现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想法越来越少。
返校节皇后
过去,人们养了子女,付出了辛劳,子女一定要报答。比如古代父母过世以后,儿女抛 弃一切,全废其业,用三年时间服丧。这就如同买卖交易,等价交换;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认 为儿女是指望不上的,认为生养孩子完全是“赔本的买卖”,于是干脆就不生孩子了。
图书馆学会过去,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太理想化,要把孩子培养成“庸中佼佼”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的人;现在环境、条件变了,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变得比较实际了,将来只要不
待业,有个职业能养活自己,自食其力,别“啃老”就行;或是能“鲤鱼跳龙门”,从农村 到城市,有个城市户口就不错了。至于子女将来的发展如何,那就子女自己的事了。
(三) 父母子女关系由专制与被专制逐步转变为平等、民主关系
衡水学院图书馆传统的家庭教育,儿女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训育;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儿女是主 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的话,在子女心中不见得都是绝对真理,可以听从,也可以选择 性地听从。儿女拒绝家长教育,跟家长顶嘴的也不在少数。过去孩子不听话,家长实行“棍 棒教育”可能会有效果;现在孩子不听话,家长再使用“棍棒教育”,己很难再管用了。
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父是一家之长,尊中至极”,即家里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是“一家 之主”,有权约束全家人、统摄全家事务,比如求学、就业、婚姻等。对晚辈的教育,也是 辈分最髙的长辈一个人说
了算,因为他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具有绝对的权威。但今天发生了 变化,比如培养教育小孩子,如何抚养、教育孩子,是孩子的父母说了算,父母成为家庭教 育的“主角”;祖父母说了不算,成了“配角”。即使是长时间的“隔代抚养教育”,是在“替”儿女“承包”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那也是“辅助性”的,是在给儿女“打下手”。
(四) 家庭教育由“粗放型”逐步转变为“集约型”
传统家庭的子女都比较多,家长要用很大的精力和大量时间东奔西忙,来维持全家人 的生计,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培养教育子女,可以称之为“浅耕粗作”,是“粗放型”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子女越来越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家长的文化素养提高,家庭有 条件,家长有能力、也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精雕细刻”“深加工”,可以说是“精耕细作”,是“集约型”的家庭教育。
(五) 家庭教育模式发生变化
传统家庭教育的模式是封闭的,现代家庭教育的模式逐步走向开放。封闭和开放的主要 标志有以下几点:
1.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单向的,长辈教育晚辈。原因是过去把教育子女单纯看作是一 种“权力”,只有家庭的长者才拥有;过去人与人之间所传递的主要是直接经验,比如生产 劳动经验、生活常识等,
年长者阅历丰富,占有绝对的优势,自然是长者教育幼者。现代家①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0:1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2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家庭   社会   子女   教育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