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博士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盖梁柱式墩模型基础知识算例手册计算报告三合一

桥梁博⼠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盖梁柱式墩模型基础知识算例⼿册计算报告三合⼀
桥梁博⼠V4案例教程
抗震分析解决⽅案
---延性设计
桥梁博⼠V4抗震分析---延性设计
⽬录
使⽤本资料前应注意的事项 (4)
桥梁博⼠V4构件法基本原则 (5)
⼀、地震概述 (6)
⼆、结构动⼒学基础 (7)
三、抗震分析概述 (8)
3.1 抗震分析规范 (8)
3.2 抗震分析⽅法 (8)
3.3 抗震分析名词 (11)
3.4 延性抗震设计 (13)
四、抗震设计流程 (14)
五、实例 (15)
亚硝胺5.1 ⼯程概况 (15)
5.2 计算参数 (16)
5.2.1 采⽤规范 (16)
5.2.2 混凝⼟参数 (17)
5.2.3 普通钢筋参数 (17)
5.2.4 ⽀座参数 (17)
5.2.5 恒荷载 (17)
5.3 抗震基本要求(对应于CJJ 166-2011第三章) (18)
5.4 场地、地基与基础(对应于CJJ 166-2011第四章) (19)
六、地震作⽤(对应于CJJ 166-2011第五章) (20)
七、抗震分析(对应于CJJ 166-2011第六章) (21)
⼋、模型建⽴ (22)
8.1 新建项⽬ (23)
8.2 总体信息 (23)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8.3 结构建模 (25)
8.3.1 建模 (25)
8.3.2 截⾯ (29)
8.3.3 安装截⾯ (30)
8.4 钢筋设计 (31)
8.4.1 盖梁钢筋布置 (31)
8.4.2 桥墩钢筋布置 (32)
岩土工程学报8.4.3 桩基础钢筋布置 (33)
8.5 施⼯分析 (34)
8.6 抗震分析 (35)
8.6.1 E1地震作⽤验算 (35)bppv
8.6.2 E2地震作⽤验算-弹性 (37)
8.6.3 E2地震作⽤验算-弹塑性 (38)
8.6.4 能⼒保护构件验算 (39)
8.7 执⾏计算 (39)
九、桥梁动⼒特性分析 (40)
⼗、抗震验算(对应于CJJ 166-2011第七、⼋、⼗⼀章) (42)
10.1 抗震输出参数 (42)
10.1.1 桩基础m法参数 (42)
10.1.2 配筋率 (43)
10.1.3 塑性铰属性 (44)
10.2 E1地震作⽤下抗震验算 (45)
10.3 E2地震作⽤下抗震验算 (46)
10.4 能⼒保护构件验算 (48)
10.5 抗震构造设计 (51)
10.6 抗震措施 (51)
10.7 结论 (52)
使⽤本资料前应注意的事项
本资料重点讲述桥梁博⼠V4(Dr.BridgeV4)系统的使⽤⽅法和步骤,⽂中涉及的结构尺⼨
和设计数据均为假设,⽤户不能认为是本公司推荐的同类桥梁设计的参考数据;
桥梁博⼠系统基于的计算理论、约定的坐标系、单位制以及数据输⼊的格式,这些信息
的详细解释⽤户可以查阅随软件提供的帮助⽂件或⽤户⼿册;
使⽤桥梁博⼠系统进⾏桥梁结构分析,其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户对结构模型简化的合
理性和对规范的充分理解;因此使⽤程序之前,⽤户必须充分理解结构受⼒特点,充分理解桥梁博⼠系统的结构处理⽅法;程序的执⾏结果也需要⽤户的鉴定;
本资料使⽤的符号均与系统⽀持的规范⼀致,具体的含义请参考有关规范。
本资料所使⽤的相关名词介绍如不详细,可参考程序帮助⽂件及⽤户⼿册,并参考
其它相关书籍以及资料进⾏学习理解。
由于编者⽔平有限,资料中不可避免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将意见发送邮
箱:331784438@www.doczj/doc/490c9d8c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1.html 。谢谢!
桥梁博⼠V4构件法基本原则
桥梁博⼠V4系统中,创新使⽤构件法,基本的建模操作对象为⼀个构件,在进⾏结构建模中,⾸先要根据桥梁结构⽅案和施⼯⽅案建⽴构件;其次采⽤特征节点、施⼯缝节点以及⼀般节点进⾏构件划分,对于构件的划分⼀般遵从以下原则:
特征节点:对于构件所关⼼的位置须设特征节点。
⽀承处应设置特征节点并定义为跨径分界线;
梁跨中、拱顶等在后处理的关键位置处应设置特征节点,便于后处理查询;
构件连接处应设置特征节点,便于边界条件定义;
构件变截⾯的起点和终点应编制特征节点;
不同构件的交点或同⼀构件的折点处应编制特征节点;
当施⼯分界线的两侧位移不同时,应设置两个不同的特征节点,利⽤主从约束关系考虑该节点处的连接⽅式;
施⼯缝节点:对于构件在施⼯过程中有施⼯分界的位置须设施⼯缝节点。
构件的起点和终点编制施⼯缝节点,程序可以⾃动考虑;
构件的施⼯分界线应编制施⼯缝节点,⾃动形成施⼯段,如悬臂浇筑(拼装)的节段处、预制拼装梁的湿接缝处等位置。
⼀般节点:其余针对构件的划分须设⼀般节点。
对桥⾯单元的划分不宜太长或太短,可以采⽤标准单元长度1~2m,须保证每跨⾄少8个单元。应根据施⼯荷载的设定并考虑活载的计算精度统筹兼顾,因为活载的计算是根据桥⾯单元的划分,记录桥⾯节点处位移影响线,进⽽得到各单元的内⼒影响线经动态规划加载计算其最值效应,因此对于考虑特征节点、施⼯缝节点等以后的模型,⽤户可以采⽤⼀般节点进⾏加密。对于索单元⼀根索应只设置⼀个单元。
命名原则:除⼀般节点外,特征节点与施⼯缝节点为了区分以及避免混乱皆需⽤户⾃定义命名,命名原则:字母+数字;如S0、Z12等。
⼀、地震概述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地震波的⼀种⾃然现象。
地震震级:衡量⼀次地震⼤⼩的等级。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破坏作⽤⼤⼩的⼀个指标,它表⽰某⼀地区的地⾯和各类建筑物受某⼀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对于⼀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个,烈度随着地点的变化有若⼲个。
基本烈度:该地区今后⼀个时期内,在⼀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地震动:地⾯运动,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层的振动。特性:地震动三要素,即地震动强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和强震持续时间。(划分场地类别的依据-四类)?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引起剧烈的振动,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分为体波和⾯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P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周期较短,振幅较⼩,波速较快。使结构产
⽣上下颠簸;
横波:S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周期较长,振幅较⼤,波速较慢。使结构产
⽣⽔平摇动。
⾯波:在地球表⾯传播的波。即产⽣上下颠簸⼜产⽣⽔平摇动。
先后顺序:P波>S波>⾯波。由S波和⾯波产⽣的⽔平振动是导致结构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
⼆、结构动⼒学基础
基本物理公式:
⽜顿第⼆定律:F=ma(最⼤特点:瞬时性)
⾃振周期:T=2π√m
k
频率:f=1
T
典当行管理办法参考书籍:
结构动⼒学(第⼆版)R.克拉夫@J.彭津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桥梁抗震(第三版)叶爱君@管仲国
胡⾀贤.《地震⼯程学》,地震出版社,2006
范⽴础.《桥梁抗震》,同济⼤学出版社,1997
应⽤弹塑性⼒学(第⼆版)卓卫东
达朗贝尔原理 (D’Alembert):直接考虑作⽤于质量上全部⼒的平衡,即任何质量m的动量变化率等于作⽤在其上的⼒。质量所产⽣的惯性⼒与它的加速度成正⽐,但⽅向相反。
基本动⼒体系的运动⽅程:f I(t)+f D(t)+f S(t)=p(t)
考虑⽀座激励:mu?(t)+cu?(t)+ku(t)=?mu?g(t)(即考虑地⾯加速度)
三、抗震分析概述
3.1 抗震分析规范
中国现⾏规范:共计5本
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 B02-2013 公路⼯程抗震规范?
CJJ 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11-2006 铁路⼯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909-2014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3.2 抗震分析⽅法
表3.2-1 抗震分析⽅法汇总概述
静⼒法:假定结构物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把结构物在地⾯运动加速度a作⽤下产⽣的惯性⼒视做静⼒作⽤于结构物上作抗震计算。
PUSHOVER分析:考虑构件的材料⾮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弹塑性状态直⾄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法。是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法。
则是评价结构在⼤震作⽤下是否满⾜预先设定的⽬标:“⼤震不倒”。
实现:逐渐加⼤预先设定的荷载(推覆荷载,尽量接近于地震惯性⼒的分布)直到最⼤性能
控制点位置,可获得荷载-位移能⼒曲线来进⾏抗震评价。
⽬的:①桥墩墩顶位移:是否满⾜规范的弹塑性桥墩墩顶位移限值。
②构件的局部变形:塑性铰的变形以及允许变形。
③构件截⾯的最⼤内⼒:取⽤设计内⼒⽀持能⼒保护构件的验算。
计算⽅法:⽜顿第⼆定律。地震⼒F=m?a。
反应谱:反应谱是单⾃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下,某个最⼤反应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与体系⾃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规范反应谱:在⼤量地震加速度记录输⼊后回执得到众多反应谱曲线的基础上,再经过平均与光滑化之后,才可以得到供设计使⽤的规范反应谱曲线(加速度与体系⾃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规范采⽤。规范08细则反应谱:通过对823条⽔平强震记录统计分析得到的,有效周期10s;
规范11城市规范反应谱: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效周期6s。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0:1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5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抗震   节点   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