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23集

第23集两汉经学
主要内容:讲述两汉经学的传承和发展。
经学简介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现存北京孔庙的十三经碑林有189块,包含着《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经文,是当时朝廷提供的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
乾隆石经碑文书法遒劲,是清代书法家蒋衡历时十二年才完成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是一种传统,最早从汉朝开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石经的经文是历代朝廷选士的必读文本,勒石刻经、树碑垂范,拥有不可比拟的尊崇的政治地位,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从孔子到儒学再到经学,这一切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命运,而提起经学,就必须从两汉说起。
经学发展
汉高祖时期
刘邦祀孔
公元前195年冬季的一天,汉高祖刘邦来到山东曲阜的孔子墓地,此时刘邦已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执掌着汉王朝的最高权力,这令孔墓的看守者非常担心。早在刘邦还未成为皇帝时,他就十分鄙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认为儒家是陈腐的,骂儒生为腐儒,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罐使用,以此折辱儒生。
山东曲阜文物局档案馆珍藏的明朝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间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36幅,这些彩绘绢本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一幅描绘刘邦祭孔场面的彩绘还原着历史的真实图景。
从《汉高祀鲁》图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到达孔墓时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献上太牢厚礼(太牢礼指的是全牛、全猪、全羊,是规格比较高的一种祭祀
礼)。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刘邦祀孔开启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汉高祖刘邦还专门下诏旨:诸侯、公卿、将相先谒孔庙,然后再去地方上任。
重视儒学
刘邦对儒家态度的改变与儒生叔孙通有很大的关系。刘邦以一介布衣起家,当皇帝以后,他身边的将相也多不懂礼仪,在朝堂饮酒争功,刘邦为此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叔孙通清醒地告诉刘邦,虽然
儒者无法在战争中攻城掠地打天下,但却能为天下的长治久安尽力。
惠灵顿医院
当时刘邦还远未认识到儒家的作用,不过叔孙通要制定朝拜礼仪来规范大臣的言行,这在刘邦看来却无异于雪中送炭,他当即批准了叔孙通的计划。礼成那天场面宏大、秩序井然,刘邦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身为皇帝的尊贵,也深刻地感受到仪礼秩序的重要,从此刘邦不再把儒生和儒学当做一个摆设,而是逐渐意识到儒学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儒学由此在汉朝廷占据了一席之地,正式登堂入室。
公元前195年,当刘邦打败最后一个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英布并带着病体祭奠孔子时,他似乎已经隐约感到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是确保汉朝长治久安的最合适的治国思想,然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的生命已即将到达终点。祭奠完孔墓后不到半年,刘邦即病逝。
而此时的儒学还远未成为最受尊崇的经学,甚至连重要的典籍都不容易到。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地位并不隆尊。秦统一中国后,以法家思想理论建立国家制度,儒家及其他诸家思想受到排斥,乃至焚书坑儒,烧毁民间的藏书,民间有偶语诗书者即犯杀头的罪名。等项羽的军队进入咸阳烧了秦的宫室后,就连博士官所藏得《诗》、《书》和百家之言也在大火中灰飞烟灭。
经学传承
汉初由于受秦朝的焚书坑儒等事件的影响,寻儒家经典也必然面临重重困难。汉朝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政体与制度,刘邦在世时整日东征西讨,连秦朝严
禁民间藏书的法令也未废除,直到他死后三年多汉惠帝才正式下令废除挟书律,又过了六年,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开始大幅度地包容各种流派,鼓励学术发展,同时大收典籍、广开献书之路。
除墨家已在秦末衰微,先秦时期活跃在政治、文化舞台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在汉初并立,尤其是儒家,在经过秦朝的压制后急欲重振,实现救济苍生、治理社稷的抱负。
在汉代由周公和孔子留下的儒家旧典演化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可是汉初时《乐》已完全消失,就连《书》都很难寻,《书》即《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着从尧舜禹到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先秦圣贤们的言行与智慧。
为保存儒家经典,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用隶体的书写形式刊刻在四十八块石碑上,作为读书人的标准教材。这就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每块石碑高一丈、宽四尺,矗立在京师洛阳太学讲堂的东侧,碑成之日盛况空前,前往观看及摹写者填塞街陌,每日车乘达千余之多。
明代画师杜堇的《伏生授经图》,伏生是鲁中诸儒中的一员,专治《尚书》。在秦始皇下达焚书令时,他不惧危险将一本《尚书》藏于墙壁当中,这成为汉文帝时中国唯一的一本《尚书》,伏生也成为当时唯一能讲《尚书》的儒者。朝廷马上请他赴京,然而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到京城,于是汉文帝专门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处受业,晁错学《尚书》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当时汉朝的博士
有七十余人,既有治儒家的博士也有治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博士,各种学说都想要成为汉朝思想的主流,它们之间发生了很多争论。
儒道交锋
在汉初,儒家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长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凋敞、社会矛盾加剧的国情下,道家的无为思想显然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因而占有主导地位。汉代道家并不完全像先秦的道家一样,它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一
种积极的有为,它对政治、对社会要进行一定的干预,所以说有的学者把秦汉以后的道家称作为新道家。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也许就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政策下出现的。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景帝,汉朝治国者一直倡导与民休息的理念。在政治政策上,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给予诸侯国很大的自治权;经济政策方面,鼓励农耕、轻徭薄赋;社会政策方面,坚持抑制豪强、以德化民;对外政策方面,厉行和亲弭兵,在楚汉战争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达到了国富民强。有了这样的成果,道家思想的地位也就更加突出了。
文景之治时期
文景盛世中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世风的败坏,令有识之士十分担忧。贾谊在《治安策》中这样写道,秦要统一天下,实行商鞅变法,弃绝礼义仁爱,秦的功业虽成,但是倡导功利。现在虽然是汉朝,但秦朝遗留的风俗并未改变,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朝廷对此没有定制,致使人们抛弃礼义,没有廉耻,且一天比一天严重,人们做事唯利是图。
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希望汉文帝能重视礼义教化,但汉文帝只部分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整体上仍实行道家无为的施政方针。才华横溢的贾谊受到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权臣的极力抵制,很快就被排挤到地方,英年早逝。
道家思想也受到各诸侯王的尊崇。淮南王刘安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囊括了很多学派的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他希望汉朝廷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这样诸侯国会有更大的自由,这种政治格局不仅使政府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国家财政被严重侵蚀,而且使诸侯王国逐渐强大,独立倾向明显,也使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
汉景帝时,曾到伏生处学习《尚书》的晁错已成为御史大夫。他强烈的意识到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明确的提出了削藩建议,并得到汉景帝的支持,不料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被迅速平定,但汉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仍然尖锐,儒家主张的积极有为、大一统的思想也与道家无为而治、守旧
因循的保守思想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辕黄之争
汉景帝时期,儒生辕固生因为传习《诗经》被任命为博士,他的儒家思想与当时道家的保守思想格格不入。最典型的事例是他与道家的黄生在景帝面前进行辩论,他们均以商汤和周武王为例,来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场争论的主题表面上是前代的历史往事,而实际上他们的态度直指当时的现实政治,黄生说这个社会不能再变了,不能去改革,但是辕固生认为这个社会一定要改革,两个人发生了争论,争论到最后就拿着帽子和鞋子作为一种比喻牵扯出汤武革命。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
到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经出现了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成爆发趋势,在统治思想上逐渐摆脱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
友立资讯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一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得以大张旗鼓地重用儒生。不过面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思想上的混乱,单靠礼仪和零碎的思想已无法解决问题,汉武帝急需一套完整系统的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他需要将此与自己的施政紧密联系,以此来制定全盘的国家政策。
重要人物
董仲舒
生平
董子即西汉大儒董仲舒,故乡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董仲舒曾发愤闭门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因为刻苦研究,竟有三年不窥园的佳话。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的奠基人,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也成为今天的各大研究机构和学者探讨儒家思想的内容和方向。
贡献常乐康
明基笔记本电脑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大道之要、治论之极,董仲舒马上回应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咨询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政术和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则连答三章,直指当时社会的核心问题并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策三答,史称《天人三策》或《举贤良对策》,它将彻底改变儒学的命运。
独尊儒术
州大学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最有影响力最重要的建议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六艺是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他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汉武帝听取后,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数百位儒生,这便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至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山西兴华职业技术学院
董仲舒还第一次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的主张,就是要通过国家办学的方式,培养接受儒家经学教育的人才,使经学所倡导的政治理论更好的得以实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家   思想   道家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