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第一讲经世思潮

经世思潮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经世思潮兴起的原因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主要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叶適、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清末的魏源 龚自珍康有为等人体现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本位的人生观,佐君教民的事业观。
思潮(枝吻纽虫[trend of thought; ideological trendthoughts]: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在某一(或一些)阶层、阶级甚至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所以它是社会体意识,是由许多人共有相同相似的思想倾向。它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从知识分子体发端,推向或大或小的社会层面,进而影响到生活世界和民众心理的思想运动。
1、对乾嘉学风反思批判及今文经学的兴起。
从清康熙朝以后直至嘉庆年间即公元纪年的18世纪,学术和思想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特点。有些研究者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多数思想家和学者都尊行汉代的学术(主要是经学)。又因他们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学风,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朴学;清代在乾()、嘉()时期重训诂考据的研究。由于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又被称为乾嘉学术、考据学等。
附乾嘉汉学的政治理念与戴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
朴学:一为质朴之学。汉代经学中古文经学派。汉代古文经学派好儒信古,治经多从文字学入手,注重字句和名物训诂考据,但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其弊在烦琐。二是指清代的乾嘉学派。
  戴震的思想
   
戴震是汉学中出类拨萃的人物,出身于汉学又超出汉学,成为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赵东林
戴震(公元1724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安徽屯溪)人。家贫,年轻时随父行商,又曾靠教书为生。曾受到的牵连;在扬州、北京等地避难,40岁中举人,但以后五次参加会试均落第。51岁时由纪昀(yún)等人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校订天算、地理等方面的书籍。53岁,会试再次落第,被特别准许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55岁时在北京病逝。
戴震一生著作很多,包括音韵、算术、几何、考据、天文、地理、方志等各个方面。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与《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十分重视此书,认为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直到临终时才最后定稿。其主要阐述了自然哲学,“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以“道”作为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戴震还论述了“道”与“理”的关系。他把“道”作为万物的基本规律,而把“理”视为“物之质”。
所谓汉学、朴学、考据学,作为一种流行百余年的学术思想潮流,是怎样产生的?
从社会方面看,清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全国以后,实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为学术的l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清政府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使士人的思想不能逾越一定的范围。考据学既不触动清政府的
专制统治,又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符合清朝的需要。 
清代学术和思想以汉学的形式产生,除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有其学术自身发晨的轨迹可寻。 宋明理学君临学术界,已有六七百年之久,明代以后,越来越走上僵化无用的道路,不断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批评。特别是明清之际近百年之间,反理学的思潮已经成为学术潮流中的主流,所以,尽管清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理学,也仅仅是一种回光反照,理学作为一种学术和思想,已经走到它的尽头。同时,尽管明末清初有些思想家在对理学的批评中闪现出具有启蒙因素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清代始终得不到继续成长发育的土壤。黄宗羲具有民主彩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为孟德斯鸠式的政治哲学;颜元的经验主义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为培根式的经验主义哲学。这与清朝统治者实行专制政策以及压制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的政策密切相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清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在否定理学之后,只有回头看,把眼光转向遥远的古代。汉代的学术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企图因循汉儒的途径,从经学的研究中到治世的真理和方法。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18世纪的思想界笼罩予沉闷的空气中。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人们一般笼统地称作汉学,但其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著名经学史
太师皮锡瑞从经学史的角度,将清代的学术和思想划分为三大阶段,即;汉宋兼采阶段专门汉学阶段西汉今文经学阶段(见《经学历史<>:经学复盛的时代》)这种划分,将清代270年的学术思想史全部纳入汉学体系,从形式上仿佛对学术发展的脉络作了明确的区分,但从思想史的角度观察,这样划分尚未体现思想发展的特点。清初的思想富于启蒙精神,它们和明末以来的反理学思潮融为一体;道光(公元1821-1850)以后的西汉今文经学ISO 14644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密切相关,它融汇于近代思想潮流之中。在此,我们参考皮氏所说的专门汉学阶段的用法,对18世纪中国思想的状况,作为专门汉学阶段加以研究。
3.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主动了解、吸收西学的趋向。林则徐、梁廷枬、魏源、徐继畬、李善兰等为其代表人物。尽管他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国际常识、世界史地知识,但这毕竟是一种新的动向。如林则徐根据英国慕瑞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的《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地理。全部材料后来被魏源分类辑入《海国图志》中。《四洲志》是近代国人第一次翻译的世界地理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译介美国民主选举制度。由于当时中、美制度的悬殊太大,许多名词无法意译,只能音译,如西业(Senate参议院)、里勃里先特底甫Representative,众议院)、衮额里土衙门(Congress国会)、依力多(El
ect,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选举)、勃列西领海关总署公告2012年第15号(总统)。这些译名,如不加注,今人也很费解。可以想见,当年林则徐等人在阅读此书、领会其意时.该有多么费力!难怪日后魏源、徐继畬在了解这种制度后,不时发出奇哉、异哉的感叹。另外,林则徐还派人翻译了《广州周报》等英文报纸,翻译《各国律例》(国际法内容)、翻译《华事夷言》(外国所著的《中国人》一书。)林则徐的意义不在于翻译几本书,而在于其务实、开放、进取的精神。在历史转折面前,多数人是面临转折而不觉,沿着旧路照走,而林是能自觉调适、顺应转折的俊杰。既“师夷”,得到实惠,又称之为夷,不丢面子。这典型地折射出转折时代士大夫意识到自己民族落后,努力追赶,又想维持往日上国体面的复杂心理。
韩城市象山中学道咸年间,以吸收、介绍新的世界知识著名的士大夫中,时代转折烙印最为清晰、地域特最为明显的是梁廷枏。屡试不中,至38岁才中了举人。第二年被两广总督聘修《广东海防汇览》,思想发生变化。在编辑《粤海关志》时对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知识界研究世界、研究西方的热情。梁廷枏发愤著书,以醒国人。出版了《海国四说》。战争前后对美国的称呼有很多,如米利坚、亚美理哥、亚墨理格、花旗国、合省国等,梁进行了纠正;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徐继畲,(一七九五//-八七三),山西五台入,字松龛,号健男,‘,青少年时期在科举道路上苦斗,一八三六年考中进士,以后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广东按察史、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职,一八五二年因事落职归里,一八六五年复登仕途,先后任总理衙门行走、总理同文馆大臣等。由于在闽粤等地多年做官,徐继畬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得以了解很多世界史地知识,于一八四八年写成了《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不但是近代中国人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人热情称颂欧美民主制度,不满封建专制的最早记录。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欧美民主议会制度的形式、职能及议事程序,对于英国的两院议会制度有较详细地介绍。《瀛环志略》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民主议会制度,包括民主制度的创立,州长、总统的选举,投票的方法,任期的规定等。他对美国民主共和政治的评价比魏源更高,不但称赞美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而且,他称颂华盛顿为“异人”,“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瀛寰志略》问世以后,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瀛寰志略》在出版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一直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地理的最受器重的著作。在1852年以前,也就是该书刚行世的二三年间,此书便受到魏源极大的重视。他在将《海国图志》由六十卷增补为一百卷的过程中,从《瀛寰志略》中辑录了近四万字的资料,凡33处,占《瀛寰志略》一书的四分之一。1866年,总理衙门特地重印此书,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书。1867年以后,此书被京师同文馆采用为教科书。70年代以后,此书成为中国出使外国人员的手头必备书。1876年,首任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在使西途中,每到一处,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瀛寰志略》,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对照。出使西方四国的薛福成,视此书为了解世界之津梁,并有志编撰《续瀛寰志略》,后因故末果。力主变法图强的洋务大员曾国藩,多次使用此书。以通晓时务著名的思想家王韬,予《瀛寰志略》以很高的评价。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都读过此书,并深受影响。快传到东邻日本。据研究,日本至迟在1861年便有了此书的刊本,以后又几次翻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   世界   社会   学术   中国   政治   制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