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启:月令思想纵议——兼议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章启:<月令>思想纵议——兼议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月令》现存于《吕氏春秋》、小戴《礼记》之中。《淮南子·时则训》与《月令》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增删。《逸周书》存《月令》篇目。1
汉代有"月令明堂"之学,后绝传。今人只是把《月令》作为与古代天文历法相关的文献看待。但《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属于帝王书一类2,《逸周书》作为史书,实质具有《尚书》的性质,它们都把《月令》收入其中,尤其是《吕氏春秋》将之作为"十二纪"之首,由此可见《月令》与当时统治思想理念之间的内在相通。后来《月令》收入小戴《礼记》,在汉代就成为儒家经典,也表明它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积雪苷
本文试图就《月令》的思想史意义进行初步探索,并对其文本形成时间进行简单梳理,有关话题也涉及到中国上古天文学的性质及其向占星学的转折。
一、《月令》与《逸周书》
《吕氏春秋》"十二纪"之首篇与《礼记·月令》文字几乎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如《礼记·月令》"某日立春",《吕氏春秋》作"某日乃春""帝藉""藉田"""""等,不害其义。《
淮南子·时则训》则有增删,而前两个文本的不同文字在《淮南子·时则训》中各有同异。由此可以判定,这三个文本基本上属于同一来源。
《吕氏春秋》为吕不韦在世之时其门客所编纂,成书于秦统一之前,《礼记》为汉儒生编纂,因此,学界历来认为《月令》本属《吕氏春秋》,而《礼记》抄袭之。3《淮南子·时则训》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前二者,这是定论。
《吕氏春秋》被认为是辑存古代典籍最重要的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倾慕技术网qmzyw殷周佚说,赖以谨存,尤可宝贵。"4遍观《吕氏春秋》,不难发现,它除了对于儒、墨、道、法、刑、名、兵各家进行整合、阐发之外,没有任何新的思想和学说出现。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其中的"月令"不可能是它的原创作品,《月令》一定还有更早的文本来源,而且还应该是相对完整、基本定型的文本。轻芳烃
从这个推论出发,我们必然想到有《月令》存目的《逸周书》。今《逸周书》十卷,篇目70,《序》1篇,合71涤纶不干胶篇,文存59篇,有孔注者42篇。《逸周书》长期被认为是伪书,不为学界所重。但根据最新研究,《逸周书》最早的文本应该是西周王室文件的汇编。它经过历代战乱,虽有散乱、佚失,也有后人增删、补阙,但其中存在部分原始文本是可能的。
黄怀信先生研究发现,最早引用《逸周书》见于《墨子》、《战国策》。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亦有引文。当时人称《周书》,《左传》引文称《周志》或《书》,晋碑《齐太公吕望碑》称汲冢竹简中有《周志》。司马迁、郑玄、马融、王符、杜预、郭璞《山海经》注等称《周书》,许慎《说文解字》、郭璞《尔雅》注称《逸周书》。他得出结论认为:《逸周书》71篇编订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22-前339年之间。5
罗家湘先生大致梳理了《逸周书》文本的流传路径,认为"《逸周书》是以春秋早期编成的《周志》为底子,在战国早期由魏国人补充孔子《尚书》不用的材料以及当时流行的兵书等,编为《周书》。刘向整理的《周书》有71篇,晋孔晁为之作注,唐代仅存45篇,唐后又佚3篇。西晋时汲冢出土《周书》,见载于《隋书·经籍志》等,唐后人将剩下的42篇孔注本与汲冢本参并为一,称为《汲冢周书》。明以后,逐渐改称《逸周书》。"清修《四库全书》名之以《逸周书》,沿用至今,这就是今天《逸周书》书名的来历。6由于今本《逸周书·器服》基本上确认为是记载汲冢主人随葬品的遣册(清单),因此也可以确定现存《逸周书》与汲冢竹书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汲冢墓主是战国时期魏王,由此可知,现存《逸周书》至少有部分文本的年代最晚不晚于战国。
这些结论给我们寻更早的《月令》文本提供了可能。
其实,关于《逸周书》与《月令》的关系,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就有断论:"《周书》七十一篇而《月令》第五十三,秦相吕不韦著书,取《月令》为《纪》首;淮南王安亦取以为第四篇,改名曰《时则》,故偏见之徒或云《月令》吕不韦作,或曰淮南,皆非也。"7他的看法很明确,《月令》的最早文本存于《逸周书》,《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皆抄录此本。而且蔡邕认为《逸周书》的作者是周公,因此,他也明确说:"《月令》周公所作。"8
又《隋书·牛弘传》曰:"今《名堂月令》者,郑康成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钞合为《记》。'蔡邕、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这些观点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亦有所述:"《汉书·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简书在晋咸宁五年,而两汉已有《周书》矣。......马融注《论语》引《周书·月令》,皆在汉世。"9可见两汉时期不仅《周书》流传,而且《月令》还在《周书》之中。
但问题在于这个《周书》与汲冢《周书》以及今本《逸周书》是什么关系?考蔡邕等人记述,汉代《周书·月令》与《吕氏春秋》、《礼记》中的《月令》也是同一文本。据此可以推出两种结论:第一,《汲冢周书》有《月令》,后来与汉代《周书》整合,即为今日所
见之《月令》。这样《月令》的文本至少可以推上战国魏安釐王(前276254年)时代;第二,《汲冢周书》没有《月令》,现存《逸周书·月令》或是汉代流传《周书》中的《月令》,或是汉儒后来的编纂。如果属于汉儒编纂,那么,它的源头又重新回到《吕氏春秋》。
现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肯定上述哪一种结论。从历代史书"艺文志"对于《逸周书》的记载情况,我们虽然不能得到明确的判断,但觉得得出第一种结论的可能性很大: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塔塔尔·书类》:"《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电脑让我欢喜让我忧"
《隋书·经籍志·杂史类》:"《周书》十卷,汲冢书,似仲尼删书之余。"
《旧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周书》八卷,孔晁注。"
《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汲冢周书》十卷;孔晁注《周书》八卷。"
《宋史·艺文志·杂史类》:"《汲冢周书》十卷,晋太康中于汲冢得之。"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二十二:"《汲冢周书》十卷。晁(公武)氏曰:'晋太康中汲郡与《穆天子传》同得。'晋孔晁注:'盖孔子删采之余,凡七十篇。'"

这里有两个系列:一是汉代流传的《周书》八卷71篇,孔晁作注,现存42篇,其中没有《月令》;一是《汲冢周书》十卷。《新唐书》同时记载二者,证明当时二者并存。《宋史》只存《汲冢周书》十卷。前述罗家湘先生认为,唐以后人将剩下的42篇孔注本与汲冢本参并为一,称为《汲冢周书》。但元代马端临引南宋晁公武说仍称《汲冢周书》十卷出于汲冢。说明宋代《汲冢周书》完整存在仍有可能。此外,《汲冢周书》的卷数一直多于汉代流传的《周书》,也没有任何记载说它的哪些篇目少于汉代《周书》。因此,完全否定《汲冢周书·月令》存在的根据还没有出现。而且,这也是至今发现《月令》最早文本的唯一可能。
以上推论固然还缺乏充分的证据,但从逻辑和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这样,《月令》文本成型至少在魏襄王或安釐王时代。那么它的上限为何时?
现存《月令》中已有阴阳五行学思想,音律之学亦颇精致。可见西周初期不可能出现《月令》这样完整的作品。顾颉刚先生说:《月令》"把十二个月的天象、地文、神道、祭祀、数目、声律、臭味、颜、政事、禁忌......一切按五行方式分配的,和汉人的《洪范五行传》相同。"而这一切都是受邹衍的影响。10胡适则明确认为《月令》是《吕氏春秋》采自邹衍的"禨祥度制",他说:


故我们用《月令》来代表邹衍的禨祥度制,大概是不错的。《吕氏春秋》采邹衍的五德终始论,不提他的姓名;采《月令》全部,也不提及来源,这大概是因为吕氏的宾客曾做过一番删繁摘要的工作。从邹子的十余万言里撷取一点精华来,也许还稍稍改造过,故不须提出原来的作者了。......更到后来,这分月的禨祥度制竟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公共产业,《淮南王书》收作《时则训》,《礼记》收入《明堂阴阳记》一类,即名为《月令》,而伪造的《逸周书》又收作《时训解》,于是蔡邕、王肃诸人竟认为此书是周公所作了。从此以后,《月令》便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一部分,很少人承认它是秦时作品,更无人敢说它出于"齐学"了。11

尽管胡适的看法没有证据,我还是大致同意他的推测:首先,《月令》与邹衍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第二,《月令》的完整文本应当完成于战国中、晚期。但是,我不认为现存的《月令》文本完全是邹衍所作,它不可能是出于一人之手。因为,《月令》中的某些思想体现了上古中国最深厚、最原初的一种思想,源远流长,它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月令   文本   思想   中国   认为   可能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