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

尊师重道  爱国恤民
高风亮节  后世楷模
阿尔泰山区垂直自然带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敕立“龟山书院”,度宗御书匾额,赐祭田,春秋祭祀。元至正二十一年诰封吴国公。明太祖朱元璋令重修将乐龟山书院。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敕建延平道南祠。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圣祖玄烨皇帝亲笔御书“程氏正宗”赐于将乐龟山书院加
中国网众
以褒扬。先生生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死后极尽殊荣。杨时墓于1985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在将乐县政府、县政协的关心下成立了“将乐杨时研究会”,并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暨经贸旅游恳亲会。2003年隆重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座谈会,海内外杨时后裔及许多研究杨时学术的专家学者云集将乐,寻根探源,瞻仰龟山先生遗址,接受先生余韵的熏陶。龟山先生虽然逝世900多年,但先生的高尚德操仍是后世人之楷模。
正如龟山陵牌楼两联曰:
承程氏正宗,开闽中理学,时与关濂媲美,
20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撷武夷灵秀,攒玉洞精英,地同邹鲁齐名。
清源正本,倡道东南,国粹弘扬昭天地,
钦祖敬宗,造福桑梓,中华崛起壮山河。
一、尊师重道,倡道东南,承前启后,完成了由洛学至闽学的过渡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论理学
京津冀一体化
、文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精华。儒学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大概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兴起奠定了儒家学说的义理纲维。孔子指出了人的真生命、真精神——仁,豁醒了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使人能在实践仁义时了解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等道德的理都是在人的心中的,人保存和涵养自己的本心善性,不断从自己思想生命内部用功夫,不断升华自己的人格,人人都可以实践仁义礼智而成为圣人。而把本心善性推出去用于家国天下则可实现理想的政治。这便是儒学的义理智慧。
到西汉,董仲舒代表的公羊学,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题,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到宋代,程朱理学是“哲学化了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高峰,程朱理学是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是以“理”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程朱理学是宋元明清数百年封建统治的政治主题,也是科举取士的思想理论根据。杨时在程朱理学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时,理学起源于周濂溪(敦颐)、张载等人,但主要是以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为代表,元丰四年(1081)杨时28岁被授徐州司法“闻河南程明道与弟伊川讲孔孟绝学于河洛,遂弃仕,与建安游定夫往颖昌,以师礼从学焉”。杨时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清代福建巡抚张伯行说程门四大弟子中“独推先生(杨时)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杨时辞归时程明道送之曰:“吾道南矣。”
杨时归福建后大力传播二程理学,元佑元年(1085年)杨时获息程颢逝世,“设位哭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元佑8年(1093)杨时已41岁,在赴湖南浏阳任知县途中,又再次与游定夫绕道去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伊川偶暝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出门,雪深一尺”(宋,吕聪《问书册》),“程门立雪”成语典故即由此而来。当程颐受到当朝权臣的排挤打击“以罪流放涪陵,其垂言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当时许多尊崇儒学的士大夫因避祸而改崇佛学,唯独杨时始终如一,坚持研究和传播洛学(二程理学),“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千千万万之学子。当时福建地处偏僻,文化落后,杨时将二程之学载道而南,将洛学过渡到闽学,最终使福建成为与孔孟之
乡相媲美的“海滨邹鲁”。北宋灭亡后“中原沦于夷狄,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幸而奎文道脉,中兴于南,朱子者出,其中道仍大鸣于瓯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之道,万世行而无弊者,其功大矣,后人推其所自,咸归其功于龟山先生”《道南祠记》。
杨时对宋代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一)对“理一分殊”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阐述“理一分殊”与体用的关系方面有创造性发挥。程颐在答杨时论西铭书(张载著)时首次提出了“明理一而分殊”这个哲学范畴,但并没有进一步论述,而第一个对“理一分殊”进行论述的是杨时。杨时认为“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二
面子理论者不同,但又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杨时将“理一分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曾说“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杨时不但阐述了仁与义是理一分殊的关系,而且提出了“分殊”不明,则“理一”不精的重要思想。他说:“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等施之……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这就为儒家爱有差等作了理论性的说明,从而论证了亲疏尊卑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杨时从体用关系出发对“理一分殊”说作的创造性发挥为尔后的理学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开辟了新道路。在杨时的启发下,后来朱熹更进一步提出“理一用异说”。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以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熹高度评价杨时对“理一分殊”哲学论述时说:“年高德盛,所见益精。”
(二)编集“二程粹言”和校正“伊川易传”。
二程生前未完成自己的著述,逝世后,杨时以“先生之门余无人,某当任其责也”,尽力收集二程流散的著述,有的已“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但他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润及校正,终于编辑完成“二程粹言”“伊川易传”。二程的著作学说得以流传后世,并为朱熹“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许多著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
(三)杨时师承二程,高度重视和推崇“四书”。杨时曾说:“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乎,不由
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于事,思以道授于天下,绍复先王之令绪,其自任可谓至矣……世之学者
,因言而求其理,由行而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而渐而进矣”。对《中庸》则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道学之传,有是书而已”。杨时的论述对朱熹集注四书有深刻的影响。据陈荣捷教授统计,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了三十二位学者731条语录,其中引用杨时语录73条(引用二程225条),杨时的言论是构筑闽学体系的重要依据。二程的理学靠杨时发展传播,而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则是师出杨时,为杨时三传弟子,“杨于程所谓见而知之,朱则闻而知之”(清朱任弘《杨文靖公文集序》)宋史杨时传说:“朱熹、张拭之学,得程氏之正宗,其原委脉络皆出于时(杨时)”明程敏政指出,杨时“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无龟山则无朱子”。
在当时的封建历史社会中,儒学的伦理道德对维护封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经济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杨时学被后世认为是“真大儒之学”“真有用之学”(清陈延统语),连反对“假道学”的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也大加称赞杨时“大才卓识,有用之道学也”。安全网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经学
标签:先生   龟山   儒学   二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