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学说

儒家经典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诗经》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的现实主义写法影响中国诗坛几千年,是研究殷周社会的宝贵资料。
四家诗:汉时期,保存研究它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毛亨作《毛诗故训传》,郑玄作《毛诗笺》。
三家诗: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属于今文学派。三家诗先后亡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内传》亡于宋室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
琥珀酸脱氢酶
《毛诗》中所收集的作品,从其创作年代来说,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长达五六百年;从其产生的地域来说,有的出于王都所在地区,有的出于诸侯各国的领地,约
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从其作者来说,有出于贵族阶层的作品,也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歌谣。
采诗相传,周代有采诗献诗的活动。汉代人认为周代设有采诗之官,进行这项工作的应该是周代王庭及各个诸侯国的乐官,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诗经》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歌就是靠这种机构和制度汇集起来的。《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诗经》中的《雅》《颂》大多是歌功颂德或讽谏之作,这些可能是公卿列士奉献或者写作的。《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国语dna甲基化检测方法·晋语六》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
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汉代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的删订的。据史记记载,当时古《诗》有3000余篇,到了春秋时,孔子才在此基础上加以删订,成为现今流传的305篇《诗经》。孔子删《诗》的目的是为了以《诗》立教。不过根据现在的考证,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所以孔子所作的可能是对“诗”进行“正乐”,或者是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而不是进行删选。
《诗经》六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比、兴是《诗》的描写方法,“赋”,郑玄曰:“言铺陈政教善恶”,朱熹曰:“直指其名,直叙其事”;“比”,朱熹曰:“以彼物比此物”;“兴”,朱熹曰:“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词”。
:也叫《国风》,包括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是采自各地的民歌。今本《诗经》中,《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邶风》诗二十九篇,《鄘风》诗十篇,《卫风》
诗十篇,《王风》诗十篇,《郑风》诗二十一篇,《齐风》诗十一篇,《魏风》诗七篇,《唐风》诗十二篇,《秦风》诗十篇,《陈风》诗十篇,《桧风》诗四篇,《曹风》诗四篇,《豳风》诗七篇,共收诗一百六十篇。《毛诗序》:反体制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小站歌声朱熹在《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成于士大夫之手,用的是西周都城镐京一代的乐调,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编排以十篇为一组,并以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鹿鸣之什,大雅文王之什。零数的诗,包含在最后的里边。朱熹《诗集传》: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是贵族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对于的解释,历来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朱熹《诗集传》颂者,宗庙之乐歌
《毛诗序》:《毛诗序》,也就是《毛诗》的序言,简称《诗序》,一般认为“诗序”是汇
集西汉儒生对诗的解说而成的。《诗序》有大序社会网络小序之分。列在每首诗前面,说明该篇主题的序言叫做小序;总论《诗经》的序言叫做大序。因为大序是附在首篇《关雎》小序后面的,所以对如何划分大小序,也有不同的说法。
四始《关雎》风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始。《毛诗正义》引郑玄答张逸云: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又引《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诗经》的思想内容:经学家把《诗经》当做、当做来传习,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感化人心,规范德行,进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一)表现爱情与婚姻的歌诗:1.君子的爱情观(关雎、汉广)2.女子的觉醒与反抗(行露)3.对婚姻与爱情的大胆追求(摽有梅)4.婚姻的责任与义务(有女同车)(二)对荒淫无道的统治者的讽刺和痛斥(伐檀、硕鼠、新台)(三)对仁厚之德的赞誉(麟之趾)(四)对祖先的热爱与歌颂: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反应周人的思想观念(五)倾诉征戍徭役之苦
《春秋三传》
春秋春秋是时代名,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
《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墨子》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之说,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后来,孔子根据《鲁春秋》修订成一部《春秋》,《春秋》才成为专名,即《春秋经》,而别国的《春秋》就渐渐失传了。《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断代编年史,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先河,全书以鲁史为纪,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历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终,计242年的历史事实,习惯上称这一段历史为“春秋时期”。该书用的是鲁国纪元,却兼记各国事,记事简洁,记载内容以政治活动为主,主要是战争及与之相关的会盟、朝聘。春秋的记事目的是提倡尊王攘夷,提倡王霸、王道,与孔子所宣扬的儒家主张是一致的,还具有惩恶扬善、提倡道义的思想观念,以春秋之名定名分,制法度,彰显礼义,贬斥罪恶和暴行。
“《春秋》笔法”:叙事寓理想,含褒贬,辩是非,“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
《春秋》的取名有三说:其一,作刑赏解,因古人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故谓之“春秋”;其二,作褒贬解,孔子修《春秋》具褒贬之义,一褒一贬,若一春一秋,故谓之“春秋”;其三,作岁时解,一年有四时,错举“春秋”以代四时。
《春秋》传:《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春秋》曾有五家解经传承:《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汉人注经称《春秋传》是指《公羊传》后来邹氏、夹氏失传,仅余三传,即“《春秋》三传”,“三传”原本单行,不付经文,后来才将经文附在传前,成为现在通行的样子。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为解释春秋而作,属古文经,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一般认为《左传》成书于战国初期,并非一人所作。记事最晚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晚十几年,对社会大、小事皆记,以系统的文辞和翔实的材料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左传》善于把复杂的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
有条不紊,委婉含蓄,从文学角度看,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简称《公羊》。旧题战国公羊高撰,最初仅口耳相传,到西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毋生记载下来。是最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属今文经。
《榖梁传》:亦称《春秋榖梁传》或《榖梁春秋》,简称《榖梁》。旧题战国榖梁赤撰,最初口耳相传,西汉时才写定成书。属今文经。
《公羊》《榖梁》以解释经意为主,叙事极少,是两部讲《春秋》经的“微言大义”的索隐书,采用自问自答式的解说方法,所谈的《春秋》大义指“别异同,正名字”“辨上下,定名分”“尊王攘夷”“寓褒贬,明是非”等。“微言”指“存三统”“张三世”“异内外”“讥世卿”等,极力阐发“微言大义”,宣奉《春秋》大一统思想,主张王道。公羊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观点,认为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皇权乃神授,改朝换代受命于天不受命于人,神化其统治;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在君权神授的前提下,只有天神才有制约君王的权利和能力,故借此来震慑、警示君王,令其
反省、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以神鬼来解《春秋》、说《公羊》,宣扬天命思想、谶纬迷信的推理、历史循环论、人副天数”“五德终始,对封建时代正统思想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因为说教意味很浓,再因其解经主观臆测者多,且大多以臆解来适应社会政治需要,故而读起来枯燥无味,烦琐而重复。
西汉尊今文经学,《诗》则韩、鲁、齐三家,《书》则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易》则施、孟、梁丘、京房四家,《礼》则大小戴,《春秋》则《公羊传》.经学早期无《公羊传》之称,《公羊传》之名与公羊氏之籍都出自刘歆的《七略》。
“春秋三传”主要观点:(一)大一统说与正统思想(二)三世说与内华夏外夷狄:三世说 ——“据乱世江阴城南小学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三)正三统说:三统之说源于三正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叫做周历、殷历、夏历。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通三统通三王之统。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必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四)寓褒贬于字词中----春秋笔法(五)先秦宗教信仰----善恶报应(六)女子的命运与道德评判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经   采诗   进行   认为   成为   编年体   社会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