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1

二、董仲舒教育语录
(一)关于“天人合一”学说的神学世界观
1av大片)臣谨案《春秋》之中,观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事与①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廼先出灾害以谴告之②;不知自省③,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廼至④。(同上)
2)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①,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②,此受命之符也③。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④。(同上)
3)臣闻天者,物之租也,故徧覆包涵而无所殊①,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②,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同上《对策三》)
4)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同上)
5)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6)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从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同上)
7)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同上〈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8)……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祐而予之,号称天子。故圣王生则称天子。……(同上《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上海大学bbs
9)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①,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②。……(同上《深察名号篇》第三十五)
10大旗文学)父者,予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同上《顺命》第七十)
11)生育养长,成而更生,终而复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无已。天虽不言,其欲瞻足之意可见也。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同上《诸候》第三十七)
12)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同上《五行之义》第四十二)
13)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同上《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14)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也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皆取之此。(同上《天好阴阳》第八十一)
[注释]
1)①“天人相与”即谓天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②“廼”古“乃”字。③“自省”谓自己省察觉悟。④“伤败”谓伤害败坏。
2)奉使之王者①,谓奉天命而使之为王。②“自至”谓自然得到的。③“此受命之符也”,
谓这是王者受天命的证据。④“天瑞”,谓天降的祥瑞。
3)①“故徧覆包涵而无所殊”,谓天对万物普遍地复盖着包涵着而没有偏异。②“溥”即普遍。“亡”读无。
4)注释从略。
5)“人之为人本于天”,另本作“人之人”。
6)“化天之暖清”的“清”字,与“凊”同,寒也。
7)注释从略。定位板
8)“侔”音谋,齐等的意思。
9)①“天意之所予也”,谓天意所授与的。②“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谓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侍候、奉承的天子。
10)(11)注释从略。
12)五行的先后次序,各书所载不同。《尚书》《洪范篇》说:“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 《白虎通义》《五行篇》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13)“行者,行也”的下一“行”字,作运行解,《韻会》云:“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
14)“毕”是完全的意思。
[后记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是从思、孟学派发展而来的。他所主张的“天人合一”和推阴阳灾异的主张,实渊源于《中痈》。《中痈》上说:“天命之谓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实质上已含有“天人合一”的意思。又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禍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种说法,又认天为有意志的天,是能主载一切的。这与董仲舒所说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至”,先后相符合。
卷盘
原来《春秋经》所记的天变灾异,本无迷信成分与特殊意义,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要求,就把《春秋》所载的那些灾异,大量地予以穿凿附会,使《公羊学》完全变成阴阳五行化,并染上了深厚的迷信与宗教的彩,把原来儒家学说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五行”哲学屯积极的部分完全被抛弃了。(注)
(二)关于人性论
1)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①。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②,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实然也。(《春秋繁露》《实性》第三十六)
2)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①。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难当甚。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对矣!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②,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
湯③,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④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⑤,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同上)
3丁宗皓)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同上)
4)今世闇于性①,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②?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之善之名,能中之与③?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巳④,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深察句号篇》第三十五)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性者   天子   灾异   迷信   父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