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文公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七年》原文译文
 

  【原文】

  七年,春,公伐掷娄。

  三月,甲戌,取须胸。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

  遂城部。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宋人杀其大夫。何以不名?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眯以师奔秦。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此晋先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外也。其外奈何?以师外也。何以不言出?遂在外也。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启。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肤晋大夫使与公盟也。

  冬,徐伐莒。

  公孙敖如莒往盟。

  【译文】

  鲁文公七年,春季,鲁文公率兵攻打邾娄国。


  文公三月,甲戌这天,鲁文公夺取了须胸。夺取城邑是不记载日期的,这里为什么记载日期呢?这是鲁国的说法,让它好像是别人干的一样。

  接着,鲁国又在部这个地方筑城。

牛顿环  夏季四月,宋成公王臣去世。

  宋国人杀了自己的大夫。为什么不写名字?宋国三代没有大夫,因为宋国三代国君的夫人都是娶国内的姑娘。

  戊子这天,晋国人和秦国人在令狐这个地方交战。晋国大夫先眯率领他的部下一起逃亡到秦国。这是各据一方的正规战争,为什么不说哪个国家失败了呢?因为势均力敌,不分胜负。这是晋国的先睐率兵,为什么称人呢?为了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因为他怀有二心。他怎样怀有二心呢?他率领自己的部下逃亡到秦国。为什么不说他出逃呢?因为他逃
亡秦国前就已经在国外了。狄人侵犯鲁国西部边邑。

  秋季,八月,鲁文公会见诸侯和晋国大夫,并在息这个地方结盟。诸侯们为什么不排列次序?大夫为什么不写出姓名?因为鲁文公失去了与诸侯排列顺序的机会。鲁文公怎么失去了与诸侯排列顺序的机会呢?鲁文公来晚了,诸侯不能和他结盟,使眼让晋国大夫和他盟会。

  冬季,徐国攻打莒国。

  公孙敖到莒国去参加盟会。
  扩展阅读:《公羊传》十句名言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选修课王子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
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承诺,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
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氯化镍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

  《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

  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法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

  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此即的公羊三世说。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三,《公羊传》专讲“微言大义”。上述两项都是极重要的“微言大义”,其他明显的还有:隐公三年讲讥世卿;庄公四年讲“九世复仇”;闵公元年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诸如此类都可以大加引申比附。

  总括来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

  《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
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0: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大夫   政治   晋国   没有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