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电子教材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二节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在由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①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职能都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②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F.W.Taylor)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于是,在一些工厂中建立了“工长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分离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一些工厂便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并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
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的质量检验员,使用专门的检验工具,业务比较专精,对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只有检验部门负责,没有其他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尤其是直接操作者不参与质量检验和管理,就容易与检验人员产生矛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②主要采取全数检验,不仅检验工作量大,检验周期长,而且检验费
用高。③由于是事后检验,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④全数检验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质量管理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改进和发展。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电线印字机
“事后检验”存在的不足,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1926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随后,美国人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麻烦。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高可靠性军需品的大量需求,质量检验的弱点严重影响军需品的供应。为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了一批统计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军需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促使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先后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和AWSZ1.3—1941工序控制图法。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它仍然以满足产品标准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②它仅偏重于工序管理,而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③统计技术难度较大,主要靠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调动广大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④质量管理与组织管理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仅限于数学方法,常被忽略。由于上述问题,统计质量控制也无法适
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便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促使统计质量控制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高、精、尖的产品,这些产品对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
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高质量产品的要求。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也向企业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这就要求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③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组织管理提出了变革要求,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④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不断研制新产品,同时还要做出质量、成本、交货期、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经营决策。而这一切均需要科学管理作指导,现代管理科学也就得到迅速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美国的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其主要见解是:①质量管理仅仅靠数理统计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②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③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而不应只对制造过程进行驶管理。④质量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因此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
从统计质量控制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质的飞跃。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兴起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使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成为一种新的科学化管理技术。随着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可以称之为质量经营。实际上,日本人
早就把全面质量管理同企业的经营联系在一起。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其《质量管理入门》一书中高度概括地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是新的经营哲学。”
文汇报姜维平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第一个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标准;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又掀起了六西格玛管理的高潮。前者将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后者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有关ISO9000标准以及六西格玛管理的内容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如表1.1所示。
表1.1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系统设计
1875年(美)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1911年(美)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1924年(美)休哈特提出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p控制图,并应用于生产工程
电子杂志
1925年(美)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并最早发表关于质量管理的论文
(英)费希尔出版《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
1929年(美)道奇和罗明格发表挑选型抽样检查方案1931年休哈特的《制造中的产品质量经济控制》出版
1935年(英)费希尔出版《实验设计》
(英)E.S.皮尔逊出版《统计方法在工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后来成为BS600)
1939年(美)休哈特出版《质量管理观点的统计方法》
1940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
1941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定出“Z1.1质量管理指南”以及“Z1.2分析数据的管理图法”标准
1942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定出“Z1.3在生产中控制质量的管理图法”标准1946年(美)格兰特出版《统计质量管理》
1950年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50年美国制定“MIL-STD-105A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程序和表”标准
1951年
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设立日本戴明奖
(日)田口玄一在《品质管理》杂志上连载实验设计法(美)朱兰推荐主次分析法
(美)朱兰出版世界名著《质量控制手册》
1953年(日)石川馨提出因果分析图
续表1956年刘源张教授成立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98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 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
1960年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薛晓棠日本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表”、“散布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1年(美)费根堡姆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出版
1963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质量保证联合出版物(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日本科学技术联盟设置质量管理小组总部,在仙台召开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大会
1966年(日)田口玄一出版《统计分析》介绍信噪(SN)比,提出“质量工程学”1969年世界首次质量管理会议(ICQC69—Tokyo)在东京召开
1970年日本质量管理学者提出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JIT—准时化生产;Kanben —看板生产;Kaizen—质量改进;
QFD—质量功能展开;质量工程学;新七种工具
1974年制定ISO2859“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和表”(采用MIL-STD-105D)标准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举办日本小松制作所的专家讲授,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成为87版ISO9000标准的基础菲利浦·哥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并编写了《质量免费》一书
我国政府派出了第一个质量管理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质量月”活动和全面质量管理
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
1980年我国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1982年我国张公绪教授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戴明在其著作《转危为安》中提出“管理十四法”
1983年应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之邀,朱兰博士来华讲学
1987年ISO/TC176委员会提出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摩托罗拉公司建立了“六西格玛”管理
1988年美国建立了鲍德里奇奖,其依据为《1987年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又称《101~107公共法》),提倡“追求卓越”(quest for excellence)的质量理念
1991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1991]6号文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
东方影都2003
1992年欧洲质量基金会设立了欧洲质量奖
7月中国在第一次全国认证工作会议上,决定中国等同采用ISO9000标准
1993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正式发布GB/T19000—ISO9000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8:26: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6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质量   管理   检验   控制   全面   统计   标准   提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