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专题复习学案

17届文科班新闻阅读专题复习学案
武钢三中语文组  邱翟
一、全国卷新闻阅读的命题特点(例题《2017年考试说明》P56-58)
1.材料特点:多则新闻材料的比较阅读
2.文体特征:新闻报道(叙述为主),新闻访谈、评论(观点为主)
3.选择题型:新闻报道核心观点之间的异同比较和逻辑推断
4.简答题型:对新闻涉及的主话题的评价
二、新闻报道阅读指要
1.抓住新闻基本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明确主要件、关键细节、核心观点
3.关注新闻写作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关注新闻中特殊句子的内涵辨析我的团长我的团评论
5.关注同一事件在不同新闻报道中的不同侧面、重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新闻访谈、评论阅读指要
评论对象:因何事而发
核心观点:完整把握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艺术手法:作者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观点
句子内涵:句子中蕴含的丰富观点
四、例题训练
2017年《考试说明》例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 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4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案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5分)
10山东卷(新闻报道)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边缘父子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yy盗号器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宇航员之妻
(1)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2)柯里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分)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12广东卷(新闻访谈)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海森堡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  :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  :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5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阅读   新闻   中国   青霉素   国民   教师   材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