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信用状况及改善措施

我国社会信用状况及改善措施
背景值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要建设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社会信用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信用;市场经济
一信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使用广泛,人们赋予信用十分丰富的含义。《辞海》、《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信用都有不同的解释。但从信用的来源来看,它最早是一个社会伦理学的范畴,是指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履约行为。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一言九鼎”、“讲信誉”等,它是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建筑法规
可见信用被人们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含义,归结来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信用即诚信。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一言九鼎”、“讲信誉”等。
狭义上的信用是指以约期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借贷行为和商品赊销行为,债权人有条件的贷出自己的货币或者赊销出自己的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日期偿还借款或者贷款并且支付利息,它是一个经济范畴。注塑机联网
(二)现代社会生活中信用的重要作用
食疗歌
第一,信用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信用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银行和信用机构。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来抑制社会需求,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国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加大货币的供应量,刺激社会需求,进而调节宏观经济。
第二,信用是政府、企业及个人筹措发展资金的前提和保障。在政府的财政
预算收入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发行国债或者建设债券筹措建设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这就需要政府信用。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是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解决在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另外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也是企业的资金来源。这就需要证券投资
信用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靠负债来消费和生活。因此,货币的收支靠信用去疏导,社会的供需平衡要靠信用来调节。
第三,信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交易成本是经济活动中的摩擦力---威廉姆森。他把交易成本比喻成摩擦力,那么信用就是交易活动中的润滑剂。有了信用,交易行为则具有可见性,交易也会更加顺畅,从而降低了风险防范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交易过程中,人们利用信用工具来取代现金结算从而节省了与现金流通有关的费用。在发达的信用制度下,人们把自己的自己都存放在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这样大大减少现金保管、出纳等流通费用。另外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可以刺激消费,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商品储存的费用。与此同时,信用也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进而加快了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四,信用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社会稳定。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用于消费需要的信用。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信用实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从而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用消费信用可以使那些暂无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可以利用自身的信用可靠性来取得信贷消费,提前购买所需物品,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他们的学业。利用消费信用可以帮助消费者解决由于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支付问题。综上可见,信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入差距,瘦小贫富差距,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数据网关
建国初期我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信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企业信用缺失
当前社会信用的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在企业信用的缺失,主要反映在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债”问题上,据相关资料显示,1989年底我国企业三角债约为1240亿元,1998年企业之间相互
三氯氢硅
拖欠的三角债约为11000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10000亿元。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贷款,逾期应收账款超过了总贸易额的5%,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
中这一比例为0.25%--0.5%,且我国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企业之间的这种相互拖欠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信用的缺失还表现在有些企业长期拖欠银行贷款,一些企业不按时偿还贷款使银行的逾期贷款增加,这些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银行的发展。另外企业合同违约、作假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个人信用缺失
个人信用是银行或者企业提供给个人供其购买高档消费品的信用形式,如银行提供给个人的消费贷款、企业提供给个人的分期付款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的法人或者个人在银行贷款后或者企业给予其分期付款的资格后,到期不还款或者故意逃债。作为新兴消费工具的信用卡,出现了恶意透支而又不还款的现象。另外有些人借了别人的钱却不能按时还款,从而造成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政府失信
社会信用缺失这个问题上政府失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近些年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拖欠工程款数目惊人,对国有企业不能按时拨付资金,承诺给公众的经济活动不能按时举办等等。政府作为一国经济的管理者,这种失信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造成社会信用缺失的因素有很多,有历史因素也有现阶段各经济主体主观方面的因素,当然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原因相当复杂,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种成因:第一,计划经济旧体制这一历史因素的影响。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为适应这一经济体制,我国的大小企业都姓“公”,企业的所有制上都最求“一大二公”,合吃一大锅饭。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成为政府的行政机关,而企业就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这样,银行的正常只能得不到发挥,由于大家合吃一锅饭,经济效益日益低下,于是
向银行借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借贷行为。而此时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做不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向银行贷款,而当出现还款危机时他们却不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寄希望于国家扶持他们。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既然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那么当属于国家的企业出现财政问题时,国家会从属于它的银行里拿钱来扶持企业的,所以不用担心银行的贷款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欠债不还从而导致信用缺失。
第二,银企关系主体地位的变化导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的种
种干预是社会信用状况恶化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按照国家的指令发放贷款,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盈利亏损都是国家的事,此时银行和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市场经济时代,银企关系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贷款时“贷不贷,银行说了算,此时银行说了算。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的贷到了款,那到期还不还则是另外一回事,这时企业说了算,从而形成不良贷款造成社会信用的缺失。当前,假冒伪劣、违约、偷税漏税等不利于社会信用的现象日益严重,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不管不问,这无疑给某些地方企业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他们在这把保护伞下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引发企业失信行为,进一步导致社会信用的缺失。
第三,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人们对信用缺失的危害认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相继
出现了很多由于失信行为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我国也相应加强了信用监督和债券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并颁布了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取得了一定了效果,但是还不能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的失信行为还在不断发生。有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仍然进行着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的行为,失信者从中获利。可见我国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制还不够健全。由于我国在社会信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由于失信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及个人还没有认识到信用是社会稀缺资源,它是企业及个人的无形资产和市场有效地竞争力,能为企业及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三改善我国社会信用状况相应的措施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国企对国家的依赖感,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运行。使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为现代商业银行,使其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作,减少贷款靠关系,走后门诸如此类事情的发生。
第二,政府应积极主动地推动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实现信用信息的开放,记录企业及个人的的信用情况,并对其信用信息对社会进行开放。这从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这些都需要政府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第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对那些由于失信而造成国家或者个人极大损失的
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的可靠性不仅要靠人们的道德约束,还要靠法律法规的制约。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失信行为将得不到惩罚,对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及个人将起不到警示作用。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急需解决。
第四,加大社会信用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形式,加
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研究、教育和培训,并借助于新闻媒体的效应,促使企业、个人、政府都十分珍视信用,使讲信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社会信用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使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得到社会对其应有的尊重,可以顺利借贷,而不守信用的应该受到社会的鄙视,借贷困难,从而使其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经济研究参考[J].2002.(17).
[2] 吴亮,李江,赵肖峰等.重建信用中国[J].新华文摘.2002.(3).
[3] 赵海宽.采取根本措施整顿社会信用[J].金融研究.2001.(12).
[4] 赵海宽.须着力改善社会信用状况[N].经济日报,2001-04-16.
[5]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债转股:走在信用经济与“赖帐经济”的
十字路口[J].国际经济评论,1999,(9).
[6] .产权、政府与信誉[M].2001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6: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53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用   社会   企业   银行   经济   国家   个人   政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