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_施诚

全球研究主题评介
施诚
【提要】全球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研究主题,如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历史分期、跨文化交流(主要包括跨文化贸易、移民、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等)、环境变迁与人类历史的互动关系等,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关键词】全球史主题评介
全球史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全球史并非囊括人类所有历史,而主要集中探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另一类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全球化并非当代特有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所以全球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当代,应当追溯历史上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史以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为研究对象,探讨超越国家和民族体系之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与全球化有关的或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并把自然环境变化发展与人类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致力于跨学科、长时段、全方位地研究世界历史的进程。①目前全球史不仅成为美国大中院校的一门重要历史学课程,②而且形成了比较有特的研究主题,如跨文化贸易、大规模人口迁徙、物种传播、宗教和思想的流传、疾病的传播、环境变迁等。本文撷取这些主题的一些代表性论著加以评介,以便考察全球史的一些研究特以及全球史与传统世界史的一些差异。
一、对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相比,西方史学界对全球化的研究比较滞后,但是全球史学者从跨文化互动角度出发,对全球化的起点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全球史家认为16世纪(含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和1498年达·伽马航行到达印度)是全球化的起
①②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2000—2001年,美国大专院校开设世界历史课程的占59%,公立大学更高达69%。1990年,学过世界历史的高中生占59.59%,1994年为66.72%,1998年为66.41%。到2003年,28个州立法要求公立高中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了应对高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的需要,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从2002年开始提供世界历史预科考试,当年考生达20800人。2003年,来自1474所高中的考生达到34268人,增长65%。2007年,考生为101975人,2009年,考生为143426人,2010年,考生为167789人。参见Ane Lintvedt,The Demogra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Vol.1,No.1,2003,http:///wiki/Advanced_Placement_World_History。
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点。如威廉·H.麦克尼尔就认为,“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欧洲地理大发现使地球上的海洋变成了他们的商业通衢……”①罗比·罗伯斯坦在《三次全球化浪潮》一书中认为,1500—1800年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区域性贸易;1500年是全球化的起点,因为从此以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前孤立的集团发现自己正在经历转变;其他集团正在被变成奴隶”。第二个阶段1800—1945年,工业化是这个时期全球化的动力,第三阶段从1945年开始,其特点是新的世界秩序的构建。②杰弗雷·C.高恩在《第一次全球化———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流》一书中,把1500—1800年不仅作为欧亚大陆之间思想、语言、哲学等方面交流的一个重要时代,而且把1500年作为全球化的起点。③
但不是所有全球史学者都认同1500年左右作为全球化的起点。如大卫·诺斯拉普把公元1000年作为全球化的开端:此前,许多形成人类生活和社会组织的重要因素都是分散的。此后,各个社会日益变成了彼此互动的结果,世界历史变成了聚合而不是分散的故事。④而丹尼斯·O.弗莱恩和阿图若·吉拉德兹则把1571年作为世界贸易诞生的年代,也即全球化的起点。他们认为,第一,当时所有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多数人口开始直接地或通过其他地区的大众而持续不断交换产品;第二,这种贸易的价值足以对所有参与者产生持久的影响;虽然16世纪之前也存在重要的洲际贸易,但是在1571年马尼拉作为西班牙港口之前,美洲与亚洲之间没有直接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也是不完整的和连贯的。⑤奥斯特哈墨和彼得森则认为,1750年是全球化的起点。此前一体化的力量虽然一直在发挥作用,但是大多数社
会是非常分散地运行的。正是欧洲的帝国主义和工业革命才使全球化变成可能。⑥在《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一书中,安东尼·霍普金斯给全球化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现代全球化起源于工业革命;第二,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规模“原全球化”时代是17、18世纪;第三,“古代的全球化”时代,多地区性中心从古代延伸到17世纪。⑦在《全球化何时发端》一文中,科文·H.奥洛克和杰弗雷·G.威廉姆森把全球化定义为“国际商品市场一体化”,全球化的标志是“国际商品价格差异缩小或者说国际商品价格趋同”,他们认为真正的全球化过程始于19世纪20年代。⑧而沃尔夫·沙夫则认为这些变化至多可以称为“原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⑨
421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William H.McNeill,A World History,4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295.
Robbie Robertson,The Three Waves of Globalization,Fernwood Publishing,2003,p.4.放射鼠
Geoffrey C.Gunn,First Globalization,Maryland,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3,p.2.
Peter Stean,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Routledge,2010,p.29.
Dennis O.Flynn and Arturo Giráldez,“Born with a‘Silver Spoon’:The Origin of World Trade in1571”,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6,No.2,1995;Dennis O.Flynn and Arturo Giráldez,“Globalization Began in1571”,in Barry K.Gills and Wil-liam R.Tompson,ed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London,2006.
Peter Stean,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p.58.
A.G.Hopkins,ed.,Globa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New York,W.W.Norton,2002,pp.4-7.
Kevin H.O'Rourkef and Jeffrey G.Williamson,“When Did Globalization Begin?”http:///papers/w7632.Wolf Sch fer,“The New Global History———Toward a Narrative for Pangaea Two”,http://pdffinder/The-New-Global -History-Toward-a-Narrative-for-Pangaea-Two.html.
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
二、全球史中的历史分期
世界历史分期历来是世界历史研究,特别是世界通史编纂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自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以来,“三分法”就成为西方史学界历史分期的主流。全球史
兴起后,一些史学家从全球视野出发,对世界历史进行了新的分期。威廉·A.格林在《世界历史分期》一文中,自称“不怕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指责”,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公元前3000—约公元前1000/800年;约公元前1000/ 800年—400/600年;400/600年—1492年,这是伊斯兰教世界和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1492年至今。①在《跨文化交流与世界历史分期》一文中,杰里·H.本特利也反对西方史学界流行的世界历史三分法,认为这种“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历史分期不仅不适合中国、印度、非洲、伊斯兰世界,甚至不符合欧洲历史本身。他认为从古至今,“跨文化交流”对所有人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1492年之后。本特利所说的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包括大规模移民、帝国扩张战争、长途贸易三种形式。他把世界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2000年)、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2000—前500年)、古典文明时期(前500—公元500年)、后古典时期(500—1000年)、跨地域游牧帝国时期(1000—1500年)和现代社会(1500年至今)。他同时也指出,以跨文化交流为基础的历史分期不能试图包含所有时间内的所有世界,也不代表分析历史的唯一有用或合适的框架。②
三、全球史中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跨文化交流是全球史最重要的概念和研究主题,全球史中的跨文化交流主要包括跨文化贸易、移民、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等主题。
毋庸置疑,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世界历史上经济贸易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菲利普·D.柯丁的《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一书可以说奠定了全球史中跨文化贸易研究主题的基础。虽然柯丁简略叙述了世界历史上重要的贸易形式、商品和商路,但是他自称“首先,本书不是一部世界贸易史,包含这些贸易实例只是为了阐述跨文化贸易的多样性———而不是
521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①②William A.Green,“Periodizing World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34,No.2,1995,pp.99-111.
Jerry H.Bentley,“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1,Is-sue3,1996,pp.749-770.值得注意的是,本特利和齐格勒主编的美国大学世界历史教材Traditions&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中译名为《新全球史》,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把世界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后古典时代(公元500—1000年)、跨文化交流时代(1000—1500年)、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年)、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1750—1914年)、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为了阐述贸易商品数量的重要性,或者对历史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贸易。”①他借鉴人类学“散居区”概念,以贸易为线索,主要论述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散居区”的兴衰。柯丁认为跨文化贸易可以追溯到早期狩猎者,而“贸易散居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城市,世界各大洲都存在贸易散居区。“贸易散居区”是商人短暂或世代寄居在外国土地上的一个社会文化网络,商人们一方面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又与母国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这些商人有意无意地充当了跨文化交流的突破者,到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贸易“西方化”,许多贸易散居区逐渐走向衰落。从1984年柯丁的著作出版以来,“贸易散居区”的概念已经融入了西方史学界的世界史编纂和教学实践之中。全球史学者们越来越关心“贸易散居区”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移民史是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德尔克·霍德尔的《互动中的文化》是移民史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它以真正的全球视野,摆脱了以欧洲或大西洋为中心的历史视野,强调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人类移民和文化互动中的重要性;它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此前移民史忽略的16世纪以前的全球移民活动。德尔克·霍德尔把人口迁徙、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作为全球移民史的分期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1450年以前,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把欧亚非大陆联系起来,人口迁移、商业贸易往来和宗教思想文化交流;第二,1450—1750工业革命以前,西地中海的商人、士兵到达其他发达文明地区;非洲黑奴被大量贩卖
到美洲;第三,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工业化和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大西洋两岸,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大量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移民;第四,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移民以欧洲难民、亚洲移民加速为特点,而大西洋移民制度已经处于基本停滞状态;第五,20世纪50年代以来,移民出现了新类型:跨太平洋移民、从以前殖民地回迁、多元劳动力移民、难民。②罗宾·柯亨则独辟蹊径对移民散居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全球散居区》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该书用全球视野对世界历史上的主要移民散居区进行了整体研究。柯亨认为,世界历史上的移民散居区具有九个共同特征,如“从故乡常常带着身心上的痛苦分散到一个甚至几个外国地区;作为寻工作、从事贸易、殖民的替代手段或补充手段,从故乡向外扩张;对故乡的位置、历史、痛苦和成就的集体回忆;对故乡真实或想象的祖先的理想化;经常发生返回故乡运动;强烈的民族集体意识;与当地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感情上融入当地社会;当地国家容忍文化多元主义、独特创造性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可能性”。③柯亨还以个案为基础,将移民散居区划分为“犹太散居区”、“受害者散居区”(非洲黑奴)、“劳工和帝国的散居区”(印度劳工和大英帝国)、“贸易散居区”(中国和黎巴嫩的商人)等类型。
全球史中物种交流和疾病传播研究的开山之作当推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哥伦布的交流》。所谓“哥伦布的交流”是指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后,不仅开启了旧大陆621
欧债危机论文
①②③Philip D.Curtin,Cross-Cultural Trade in World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p.ix. Dirk Hoerder,Culture in Contact,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pp.2-8.
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8,p.17.
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
(东半球)与新大陆(西半球)之间大规模联系的时代,而且导致新旧大陆之间动物、植物、文化、人口(包括非洲黑奴)、思想、可传播疾病之间的广泛交流和传播。“哥伦布的交流”这个概念逐渐为主流史学家所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它进入了几部美国史和世界历史教材之中,成为西方史学界众所周知的术语。①“哥伦布的交流”是世界生态、农业、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和联系使各种新的动植物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对“欧洲人为何轻易征服美洲”这个问题的解释见仁见智,大致包括欧洲人的炮比印第安人的原始武器先进、印第安人面对从未见过的欧洲殖民者的惊慌失措等。对与之相关的“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印第安人口急剧减少”的问题,西方学者们的一般答案是:由于西班牙征服者横征暴敛,以残酷手段奴役印第安人,强迫他们在矿场、丛林和种植园的恶劣条件下劳动,造成了大批印第安人贫病而亡,有些西班牙人嗜杀成性,种族灭绝的惨剧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人成功征服美洲和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移民及其携带的病菌是瘟疫爆发的主要原
因。那些长期孤立存在的生物最容易遭到移民带来的疾病的侵袭”,“除了澳洲原住民之外,美洲印第安人或许和其他人类隔绝时间最长久”,这使得印第安人对从旧世界传来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原本在旧大陆就致命的疾病到了新大陆后成为更有效的杀手;甚至在旧大陆非致命的疾病,也变成了新大陆的杀手”。②当旧大陆寻常的疾病如天花、麻疹、、伤寒与流行性感冒等被欧洲人带到美洲后,都变成了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重大疾病。所以,对克罗斯比来说,欧洲殖民者成功征服美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的原因与其说是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还不如说是生物学方面的。继克罗斯比的《哥伦布的交流》之后,有关人类历史上疾病传播及其影响的著作越来越多,但是把疾病传播置于历史讨论核心的著作当属威廉·H.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麦克尼尔纵横论述了世界历史上瘟疫对人类的各种影响。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的,“本书旨在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③
四、环境史研究
环境史是全球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兴主题,论著众多。关于环境史的定义迄今仍然众说纷纭。环境史先驱之一唐纳德·沃斯特认为,环境史是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④“它的根本目的是把自然界放回历史研究,或者说探索生物世界对人类历史进程
721
②③④约翰·R.麦克尼尔为《哥伦布的交流》一书30周年纪念版写的序言,见Alfred W.Crosby,The Columbian Exchang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Praeger Publisher,2003,p.xii。
Alfred W.Crosby,The Columbian Exchang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pp.31-58.
马甲文化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余新忠、毕会成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Donald Worster,ed.,The Ends of the Earth:Perspectives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292.
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影响的方式,以及人们思考和试图改变环境的方式。”①另一位环境史家唐纳德·休斯说,“环境史是一门历史,通过研究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如何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与自然其余部分互动的过程中生活、劳作与思考,从而推进对人类的理解。”②“环境史的任务是研究历史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便解释影响这种关系的变化过程。”③相比之下,约翰·R.麦克尼尔对环境史下的定义简单明了:环境史就是研究“人类及自然中除人以外的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④。
唐纳德·休斯的《自然界的财富:环境史和生态想象》侧重考察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力图叙述环境史,描述从人类起源至今的每个阶段都在发生作用的重大生态变化过程。……我的观点是,历史解释必须考虑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继续将要发生的事情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是一个生态过程。”⑤贾雷德·戴蒙德出版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功或崩溃》一书运用比较方法,从环境变迁角度,分析了世界历史上不同社会成功和崩溃的原因。他认为,促使社会崩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化、敌对的邻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崩溃、不能解决的环境问题。同时,戴蒙德还列举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多个环境问题:砍伐森林和生存环境破坏、土壤问题(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水资源管理问题、狩猎过度、捕鱼过度、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对环境的影响增加。⑥一些环境史家还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安东尼·彭纳的《人类的脚印———全球环境史》就利用气候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方法,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型”。例如,他认为,550万年前,由于欧洲板块移动,地中海地区从“干燥、干旱、落满灰尘和不可居住的地区”变成了文明的中心;“气候变化加速了人类的进化,因为人类的心智和身体都需要适应新的条件”。⑦
可以说,从其研究主题看,全球史研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与以国别史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世界史比较而言,全球史研究超越了传统世界史的范围,淡化单一地区或国家,强调全球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性。配对交易
(作者施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邮编:100048)
(责任编辑:于沛)
(责任校对:李桂芝)821
②③④
⑤⑥⑦Donald Worster,The Wealth of Nature: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20.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梅雪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J.Donald Hughe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World,London,Routledge,2001,p.4.
J.R.McNeill,“Observ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42,No.4,2003,p.6.
J.Donald Hughe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World,p.5.
Jared Diamond,Collapse: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ll or Succeed,Viking Penguin Group,2005,pp.1-24.
Anthony Penna,The Human Footprint:A Global Environmental History,Wiley-Blackwell Publisher,2010,pp.29,38,11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52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世界   人类   全球   研究   贸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