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讲义-杨加宁

2016考研政治基础讲义
主讲老师:杨加宁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3
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 ................................................................. 6
第三章 认识论 .............................................................................. 12
第四章 唯物史观 .......................................................................... 14
讲义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课程只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此部分内容概念
抽象,不易理解,难度最大,而且分值很高,是令很多学员头疼的一部分内容。政经和科社
内容相对较少,而且只考察选择题,到强化阶段会涉及到这两部分内容(强化阶段仍然会详
细讲解马哲)。
基础课程是为了让各位同学把握课程脉络框架,了解重点,为强化阶段进一步展开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原:三门课程&八章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资本主义的发展
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8.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分别起源于(批判地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5w1h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1.绪论
2.唯物论+辩证法
3.认识论
4.唯物史观
第一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
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
③研究对象:普遍规律
三个“方面”+三个“主义”
a.哲学(科学的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
一般与个别、
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vs存在
意识(精神) vs 物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划分____和____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中的党性/“两个对立”)
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What)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How)
①辩证法:
运动变化的+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②形而上学:
静止不变的+孤立割裂的+片面的观点
课上练
习:绪论
2009.单选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
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挠度
【答案】A
5.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经验、意志--世界的本原
关键字: “心”、“感”、“思”、“意念”、“我(吾)”
“心静自然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世界的本原
关键字: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理(道)/理念”等
宗教(“有神论”)
“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通过自己的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黑格尔)
“理在事先,理在气先。”(朱熹)
课上练习:绪论
2000文.单选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2001理. 单选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优点:肯定物质性,有辩证法
(2)缺点:世界的本原→几种具体事物(庸俗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1)优点:
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
(2)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①机械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
③不彻底性:只有唯物的自然观,没有唯物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列毛邓 + 鲁迅、孙中山
课上练习:绪论
2001文.单选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
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
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7.马哲的基本特征
(1)哲学史最伟大变革:马哲的创立
(2)内容:
①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原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②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特征:
①根本/本质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和科学性
②显著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
③最显著特征:实践性
④最根本/本质特征:科学性
课上练习:绪论
1995理.单选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红外线测速仪【答案】D
2011.多选
2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阶级斗争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论
【答案】CD
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论:
物质
运动
静止
时空
意识
实践
一、物质
1.物质的内涵
(1)科学定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独立;
②反映(不是“模仿”、“代替”)。
(3)物质的范畴:
①事物;
②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1992.单选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B
1993.多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河洛大鼓书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体
【答案】ABCE
二、运动
1.运动的定义:一切事物与现象的产生、发展、衰落与灭亡。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基础和承担者;
②凡是物质一定是运动的。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1999文.单选
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三、静止
1.定义:事物暂时稳定、相对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2.与运动的联系: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
①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你不能以昨日之我来否定今日之我”
②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形而上学
2.与运动的联系:练习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07.单选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答案】B
四、时空的特性
1.绝对性
2.相对性
3.无限性
4.有限性
五、意识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东流名优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物质决定的前提下,承认意识能动。
④物质1→意识→物质2(语言、词汇、文字)
(基础/来源) (反映/表达)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05.单选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
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00文.单选
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六、实践
1.定义: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
②有意识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形成的社会关系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
③人与自然;
④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
⑤社会关系的核心:生产关系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14.单选
1.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
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
我一
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答案】B
2007.多选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
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辩证法:
1.联系
联系、整体与部分、矛盾
(矛盾内外因辩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2.运动
发展、质量互变规律
七、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
(1)联系的定义: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普遍性;
③中介性;
④多样性。
2.整体与部分
(1)整体的特征:稳定结构、特定功能
(2)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将整体中的各部分割裂开来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01理.多选
1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
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3.矛盾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内因
第一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2)外因
第二位,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影响事物的发展速度。
4.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斗争性: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03.多选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
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答案】ABCE
2001文.多选 
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
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八、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过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产生,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3)反对割裂两者联系(反对形而上学):
① 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② 既否定旧事物中的消极辅修,也要吸收旧事物有利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
日本女性的生活地位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12.多选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BCD
2.质量互变规律
(1)基本概念
①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量变:事物的数量变化和次序调整;
③度:质的数量界限。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二者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课上练习:唯物论+辩证法
2012.单选
2.有这样一道数学“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环节考打点折扣,得出
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B
2011.单选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
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
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
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4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4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质   事物   发展   意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