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student Parent society
华亚纸业33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意识形态反映并推动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型。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的成功,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指引和凝聚功能,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价值根基,也是推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核心力量。在强起来新的征程上,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作用,培育普遍社会认同,构筑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抗错误社会思潮的武器
新时代背景下,“强起来”的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多元化、更趋隐蔽化,稍有不慎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其中多样的社会思潮可能引发思想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会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和认同功能的消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触多元文化、获取信息方式多元、自我意识强,但是对社会的实际认知和经验缺乏,内心缺乏足够坚定的信仰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自身成长,还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武器来对抗错误的社会思潮。
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为代表的错误社会思潮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信仰坚守。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严重冲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孤立片面的看待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成绩进行否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根基进行否定。对历史的“怀疑”和“重构”,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迷惑和扰乱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企图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潜意识,颠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西方国家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所谓“适用全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强行对非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以普世价值观混淆价值共识,以西方价值观分化、西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特别是普世价值思潮宣扬的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冲击和影响,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些错误社会思潮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信仰选择,导致他们陷入思想迷茫和价值扭曲,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赵安近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主导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统领世界的方式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趋隐蔽化,但基本立场不会改变,在多元的社会和多极的世界坚持好“这一元”、“这一极”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些错误社会思潮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否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否定,我们必须予以警惕。因此,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御力,以近代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剖析和批判,揭露其本质和险恶用心,从而引导大学生在明辨批判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崇高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和决心。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
指向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反映着经济基础,这就要求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建制,正确面对和处理从这基础内在地生发出来的任务和挑战。相对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现象,信仰是隶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而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必然制约和影响信仰的树立和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容易的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存在的深层矛盾也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公平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等逐渐凸显。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信仰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塔尔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基本任务就是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引发了大学生对于现实的迷茫和失落,对社会中一些利益分化 、“不公平”现象产生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以及就业择业、住房保障等一些列现实问题都在挑战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这既是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挑战,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如何讲清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暂时的时代问题和矛盾,让大学生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依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提出了现实挑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优渥的社会环境,既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着强烈的物质欲望,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时代大学生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后,会转向寻求精神层面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强烈的精神需求没有崇高的信仰进行契合的时候,就会导致他们陷入空虚和焦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物”过分重视和依赖,也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异化”,对“物”的过分追求和推崇消解了人对自身内在超越性的关注。信仰,也从崇高性走向功利性,成为弥补人的精神空虚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信仰功利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
张一品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河南郑州 450007)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反映着经济基础。马克思主
义信仰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抗错误社会思潮的武器,是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指向标,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价值的引领、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使命担当的引领,培育普遍社会认同,构筑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大学教育
kinect运动2021年第1期
337
化、实用化、工具化现象凸显,部分大学生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有些学生孤立看待个人的
信仰选择,没有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成长联系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身的成长成才相脱节,这就会导致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中,方向性不明确,容易产生动摇,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落脚点是“人”,因而马克思信仰教育要贴近实际,要以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科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增强信仰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当前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看到中国的发展大势和发展态势,以取得的新成就教育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坚定科学信仰。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生活,让大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人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是紧密相关的,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和谐,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以及兜底的社会保障政策,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是在国家这个大集体中成长发展的,个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国家的不断发展强大。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明确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超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对自身的负面影响,消解人的异化,自觉以科学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落脚点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
barbie girls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掌握众,就会转变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共同的价值目标、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引导人民众汇聚力量共同奋斗,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更需要依靠这种掌握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强起来的新征程上,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梦之队”的主力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奋力前进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是现实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政治理论,也是社会意识,具有终极段元星
关怀和心灵慰藉的功能。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工具理性导致精神之困,自我中心导致价值坍陷,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批判信仰神化、信仰物化和信仰虚化的基础上,强调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倡导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超越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对大学生自身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保持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辨别是非的价值判断能力,激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把正确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提高和充实自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揭示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
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将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才能转化为现世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和时代进步。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里的“使命”和“任务”指的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要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要在投身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动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人生目标,自信自励;增强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实干进取。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等新领域,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前沿以及投身基层服务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才智,把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3] 蒲清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姜茹茹.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461)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4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