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哲学
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
乐透型c735
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本专题老师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认识论。在本专题中老师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有两部分组成既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是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的观点。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我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由辩证唯物论可以推导出历史唯物主义,理清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关系,从唯物论中可以到辩证法的依据,唯物论也可以到对应的辩证法,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论中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人类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核心部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老师在对本专题讲述的时候,课堂中有很多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有很多的问题在本科阶段还没有搞清楚,老师的问题设置的很有针对性,思路清晰,讲述的恰到好处。在读研究生之前,我从来没想到思想政治这个让大家都都疼的问题,竟然可以上的这么有意思。
以前觉得很简单的问题老师现在提及要我们作答总给不出圆满的答案,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完本专题我更多的体会是认识到了做学问犹如建一栋大厦,基础不牢,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要在研究生阶段学到东西必须要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毅力,一定要打牢基础。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述,我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师同样可以把政治课上的很出彩,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外老师的幽默也很重要,老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期望,时刻保持激情,相信政治课也会受到学生的青睐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结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根据中国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着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赋予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蓬勃生机,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一、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思想,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理论,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三、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跨世纪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一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四、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理论上产生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践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形成了中国特的理论体系,选择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国情条件下产生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鹤岗杀人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和形式,来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另一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
格氏试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途径是把马克思主
徐四民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结果是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在我们党内,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原因如下: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的社会建设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四阶段第一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创立(1921)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的半个世纪,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思想。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到80年代末(1989),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理论。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1989)到21世纪初期(),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四阶段:自党的十六大(2002年)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充实完善,对理论的
运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推陈出新,真理是相对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要结合实践,没有一种理论或者真理是万能的,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永久的生命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丹徒实验学校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可以对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影响巨大。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首先,马克思主义造就了一大批声誉卓著的国际知名学者如:马尔库塞、萨特、葛兰西、德里达、哈贝马斯、吉登斯、杰姆逊等。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促成了西方社会科学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例如有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而且开拓了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例如新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盛行过许多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即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所谓新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学者试图按照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理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作出新的理论解释,也被人们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几乎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领
域,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当代西方社会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如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本身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二是马克思的主义的价值观,即消灭剥削和压迫,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仍然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学者所憧憬的理想。三是不少西方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是死抠书本,二是始终站在时代和学术的前沿,对新的理论现实问题做出理论概括。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创新实践对认识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这是新的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认识来源的深化。它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另一方面对基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发展。它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 在考察认识问题的时候, 坚持从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其次, 创新实践体现了人类在认识研究中从个体性纬度向整体性纬度的转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在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激烈批判而在二十世纪的人类思想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理解,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和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形成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发端于3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高峰的,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意大利理论家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等等。其不同流派和思想家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甚至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但所有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并努力使马克思的思想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的深刻的、具有活力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
20世纪70年代后,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不断涌现,主要要有:一、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4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40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马克思主义   中国   理论   发展   实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