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丹心向海洋——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周朦及团队

以我丹心向海洋——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周朦及团队
摄影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22期
蛋白芯片    王 涵
    一次充满历险的全新航程
    周朦年轻时曾经许过一个愿望:看世界。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远渡重洋海外留学以来,他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克瑞普斯海洋研究所、明尼苏达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海洋系、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和挪威北极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从事北极和南极海洋、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环境生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参加和主持了13次南大洋航次、10次北极海航次、4次太平洋航次、3次大西洋航次和3次地中海航次,挪威的特罗姆瑟、法国的马赛和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对周朦而言就像是第二故乡。他是一个世界人,先后获得欧盟居里夫人人才奖、法国科学基金优秀领队奖和西班牙巴斯克基金人才奖,挪威北极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西班牙巴斯克基金均为他提供终身教授和研究员职位。
    周朦喜欢数学,他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77级——“”后恢复高校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发了无数年轻人走上科技兴国的道路。而周朦当时在图书馆遍了数学习题集,全都做了一遍,在学校把可以修的应用数学都修了。周朦还喜欢动手,小时候没有玩具就把家里的钟表全拆了。“”时在钢铁厂当工人,别人去开会搞运动,他就呆在车间里把坏了的仪器仪表拆了修理。他笑谈:“读书时觉得能解方程就能解决海洋问题,但是博士毕业后第一个月去了南极,才明白海洋学是一门观测科学。”
    和记者想象中古板严肃的科学家形象完全不同,60岁的周朦是一个坦荡率性,喜欢露营、爬野山、骑电动车的“年轻人”。将近30年饱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使他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已经彻底成为了一名具有国际范儿的知名学者。他坦言,他给自己定下的研究方向是海洋中一切有趣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及过程,人生就是这么简单。
    夏天,地中海和普罗旺斯靓丽的阳光、蔚蓝的天空和怒放的薰衣草,挪威峡湾中时而耸崖飞瀑、时而静村丽水,与那童话般的彩房子,美国农场的蓝莓与牧场的新鲜冰淇淋的乡村生活,青岛清波、平缓、细砂的海滩和鲜美的鲅鱼水饺,与上海梧桐枝密遮盖着的马路、隐匿着的老公寓、精品小店和咖啡店,周朦说:“我喜欢这些城市和地区,我喜欢像当地人一样去农贸市场、挤进当地人常去的小饭店,有个厨房学做中国、法国、意大利和挪威的美食,我们的住处,是好友经常聚会的地方,我们一起品尝美食和美酒,讨论热点科学问题。”周朦很享受这样的人生。2012年他认真地在考虑放弃美国
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和在波士顿的生活,接受艾克斯—马赛大学发来的邀请成为马赛大学的终身教授,去普罗旺斯跟踪塞尚、梵高和毕加索的踪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通来自大洋另一边的国际长途聒碎了周朦的“完美计划”。打来电话的是国内德高望重的海洋专家,有着“海洋之子”之称的苏纪兰院士。苏纪兰虽然从小在台湾长大,但在“”之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几经波折终于回到祖国,引领了我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旗帜。在电话中,两位忘年交热烈讨论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瓶颈和需要,聊到了中国海洋未来如何布局和发展,苏纪兰向周朦诚恳地发出了“回来看一看”的邀请。
    一年后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我国海洋工程技术一流的大学中建立海洋科学学科,这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有更多的中国一流的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参与到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去。成立仪式上,周朦坐在了苏纪兰院士的旁边,他的身份已经转变成为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周朦说,我首先是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世界人。所以,他决定接受中组部第12批“千人计划”的邀请,毅然回国为建设中国的海洋事业服务。在过去的30多年里,周朦先后参加过30多次全球大洋的考察,历经险阻,无畏而往。而他这一次做出回国建设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的决定,无疑是他精彩的人生航旅中又一次充满历险的启程。
    一流的研究院要有一流的人才
陈宜国
芮成钢领导者    “我是被苏老师给‘忽悠’回来的!”周朦开门见山,说完这句话之后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在清华大学的时候就立下了科技兴国的志向,不走管理的道路。后来在国外也有几次机会要承担管理任务,但是都被我拒绝了。其实在欧美的科考船上当首席科学家,就像是在前线领兵打仗,要说服几十个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船长都听你的,困难远大于在后方当一个院长。我只是选择在前线而已。我的硕士导师毛汉礼院士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绝意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经过整整4年的努力得以回归充满了希望的祖国,并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于发展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成为我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梦想是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在“”之后引领我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他的梦想也是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研究所。我与毛汉礼和苏纪兰两位院士有着同样的梦想,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和技术交叉、结合的海洋学院(研究院),这是三代人的梦想。”
    “在和苏老、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杰校长以及现在的林忠钦校长反复沟通中,我意识到,在国内,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把握好方向,建立好团队,管理和文化建设是必须要做好的。既然这些年来,我心里一直希望能够在国内一流的以海洋工程技术见长的大学里成立海洋研究院,实现海洋科学和技术的融合与彼此促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新的发展。那么,正好以此为契机,能够在上海交通大学实现我的理想,这个意义可能比我个人在科研上做一两件具体事情的意义更大一些。所以,我
被他们说服了,在后方当一个院长,为前线服务。”周朦坦率地表示。
    由于在海外发展多年,初回国时,周朦连中文讲起来都有些磕磕绊绊。但这只是小问题,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便解决了。更大的水土不服则是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为人处事和体制上的不适。为此,周朦坦言:“我们都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人,什么事情会看不懂?我也是不停地在重新认识,在调整,在适应,在改变做事的方式。”
腐蚀与防护    继而,周朦又夸奖道,“我国研究院里的老师和行政助理对院长的支持力度是远超过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海洋研究院有一个领导小组,大家非常齐心。加入海洋院的科研人员团结一致、共同争取和执行项目,发展海洋学科。办公室人员的字典中没有‘不’字,全心全意为科研服务。”
    但是,和国外不同的是,国内研究院的院长要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到未来几年的远景规划和科研决策,院里工作人员工资和奖金的分配,小到实验室的地面怎么铺、墙面要怎么刷,甚至于厕所的设备和卫生标准。“一流的研究院当然要有一流的实验室,很多细节不能马虎,必须精益求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周朦每周都要和基建处、施工队,反复修改和检查施工方案和检查施工质量,要求楼与楼之间要打通,实验室需要防潮、恒温,走道需要运样品和仪器设备,办公室必须实用、舒适、温暖。“我们把原设计彻底地修改了。多谢我们上海交大的基建处、设计院和施工队,他们100%支持我们的修改意见。”在周朦的亲力亲为中,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正在向国际一流实验室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    “我承认,我是个完美主义者。”随即,周朦又马上补充道,“但是人生一世,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完美吗?来加入我们海洋院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周朦和海洋院研究院的同事将这种完美主义也运用到了海洋研究院的未来规划和建设上。在他们的计划中,海洋科学研究院将组建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深海生物、海洋技术及人文海洋等多个研究方向,跨学科研究团队将对海洋奥秘开展全面探索,致力于海洋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全球气候变化、深海生命过程、潜水器与作业技术、水下观测技术、智慧海洋环境观测系统、海洋法、海洋政策、海洋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海洋研究院期望能够在未来的3到5年内把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建设成一个具备深远海观测和实验能力、能解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海洋环境及生态保护提供数据和政策研究、为维护国家权益提供法律研究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海洋学院,在更远的5年后能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海洋研究!
    在周朦看来,上海交通大学在海洋科研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优势:“上海交大设立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也是名列前茅。利用上海交大在海洋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能够形成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互动的良好局面。可以讲,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为此,周朦在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经验、能力和人脉,召集国内外物理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等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打造一流人才的顶层设计。周朦在各大场合不止一次真诚地表示过:“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海洋强国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开发和保护能力,而这些能力无法离开海洋工程和技术研发能力,与海洋仪器设备和装备产业!我希望能和国内的海洋科学技术工作者们一道通过努力把我国的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及海洋仪器设备和装备产业推向世界的巅峰。”
    想要了解在最深的海底,在超高压、超低温的环境下,生命是怎样繁衍生活的?这些极端环境更接近地球生命诞生时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物种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院里,肖湘教授所领衔的是海洋生命团队,他们正致力于深海生命过程的研究,极端生命过程与生命边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
    为了实现长期远洋和深海观测的可能,无人化、小型化的海洋观测技术成为海洋技术发展的先导之一。连琏教授所领衔的海洋技术团队正致力于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眼睛”“耳朵”和“肢体”提供技术支撑,计划推出进行海底勘探、取样等任务需要的包括深海探测、深潜、海洋遥感、海洋导航等一系列的海洋自主研发设备。在2015年,由连琏团队参与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在南海完成海上试验,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海海水污染带来的海洋酸度变化、营养盐等海洋物质的产生和自然运输以及因此带来的海洋气候
影响的化学过程,大洋中痕量元素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则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经领衔的海洋化学团队研究的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3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洋   技术   研究院   研究   科学   一流   大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