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饭圈文化”跨圈层传播的逻辑、驱动力及演变

[5]“三重”指“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
[6]王晓彤,王纲.改革开放40年献礼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征——以五大省级卫视播出的“改革开放献礼剧”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9):98-101.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闫伟.浅谈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为例[J].中国电视,2019(04):89-91.参考文献:
[1]张智华.多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 [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2]韩磊.《大江大河》:一部“献礼剧”的时代质感[J].当代电视,2019(08):
军事学院8-10.安全联轴器
[3]周红.献礼剧热播带给我们的启示[J].视听,2020(02):29-30.
[张智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孙汶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0级研究生]
[编辑:李丹阳]
粉丝体叫“饭”,由其组成的圈子叫“饭圈”或“饭团”。通常是围绕明星或热点体聚合而成的“迷”体。传统媒体生态下,“迷”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它表现为分散状态的偶尔聚合。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1992)以民族志研究方
法分析了“Media Fans”体的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之间复杂的关系。[1]约翰·菲斯克研究认为,Fans 是文化品位中分支系统的记录,所有的成员不仅只是接受文本,还参与文本的生产。[2]而洽里·哈利斯(Cheryl Harris,1998)从
陈武简历[关键词]迷文化    饭圈文化    组织传播    圈层传播
[内容提要]“饭圈文化”是新媒体生态下“迷文化”的延伸和发展。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围绕偶像明星形成的饭圈文化不断出现跨圈层传播的现象,并对公共事件产生影响。跨圈层互动共享的“社交”、跨圈层传播人际传播的多重角和跨圈层传播集体意识叙事关系的紧张化的交织形成了饭圈文化的跨圈层传播逻辑。饭圈文化正在受到三种驱动的影响,包括文化议题的主动设置和内部话语体系跨圈移植驱动,经济力量、资本牵引与形象模版的驱动,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与抵抗的流动性驱动。以上这些正在促成饭圈文化跨圈层传播的日常运营自组织化、饭圈文化营销专属化、饭圈文化“她力量”的崛起和饭圈文化冲突日常化的演变。
■高宪春  董子楠
论“饭圈文化”跨圈层传播的逻辑、驱动力及演变
扫一扫
阅读与分享
完达山世纪贝贝文化社会学的视角,认为Fans体是对着迷对象的个人控制或影响的参与式实践。[3]Matt Hill在《迷文化》一书以美剧《X档案》的网络新闻组为研究对象,论证了网络组为身份认同以及社组织持续发展提供了模式,能够左右成员实践行为的方式,并与成员的情感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4]同时,国内学者陶东风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了粉丝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认为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体。[5]从文本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Fans研究随着受众接触使用媒介生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近年来,新媒体生态的形成、多平台社交媒体和偶像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饭圈文化行为。当下,某一类依靠人设烘托,粉丝养成,且经营自身的艺人体,也由此形成具有圈层特的“饭圈文化”。它是饭圈粉丝自行架构与生产的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互动话语,诞生于原生网络的典型性青年亚文化,其具有内部性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排他性和包容性等特性,具体有“控评、打榜、应援、反黑、做数据”等形式。在这种单纯的二元论和宗教式的偶像崇拜中,有人收获了人际关系和诸多实用技能成为圈内“大神”,也有人沉溺于“彼此拉踩”不可自拔。这正是如今“饭圈文化”的强势特征,也是其饱受诟病的原因所在。
随着“饭圈”这一趣缘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发展与定型,他们频繁参与到网络文化建构活动之中,创造了具有颠覆性和生命力的主体性话语。同时在媒介技术的催生下,“饭圈”内部差异化地选择性参与生产的偏向发生转移,都预示着这一青年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界限呈现出逐渐模糊化的演变趋势。饭圈内部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准入门槛,遵循一定的内部准则,起初只通行于小范围,但以互联网为基底的新媒介重塑了社会的生态系统,明星饭圈成员属性的多样性,以及携带的弱关系连接,被带入到频繁的网络交互中,加速了饭圈中多种文化关系间的碰撞,这种原本专属于独特领域的交流方式日益在社会的不同圈层中产生影响。究其本质,“饭圈文化”是在新媒介技术生态以及资本的多重语境之下的个体审美倾向的外溢和自我精神的扩张。本文拟对明星饭圈文化跨圈传播的逻辑、驱动力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饭圈文化跨圈传播的逻辑分析
饭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表现为自发性和营销性,由不同指向的个体围绕热点人物、事件等聚合形成其圈层文化,具有明显的资本营销的痕迹,从跨圈层传播的内容、主体到引发的效应,都表现出多种逻辑交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共性。
(一)跨圈层互动共享的“社交”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圈子”的存在,饭圈文化的跨圈层传播背后指向的实际上是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网络体。由于个体差异化,不同类型的圈层之间有区隔的部分也有重叠的部分。在当下移动互联的场域之中,各个圈层并非是完全平行和泾渭分明。当某一内容引发共鸣时,很可能会触发跨圈层交互的发生。这一新媒体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思路已成为各领域交往生存的必然要求。这可能是一串字符口令,也可能是达成共识的规则,或是表现为饭圈术语(如“C位出道”等)和宣传手段的(如“应援、安利”等)的使用,这些也就演变成为跨圈层沟通的“社交”,充当了圈层间互动的内容。
简而言之,当一个圈层的内容具备足够的社交传播潜力和强嵌入性时,圈层间的壁垒就更易于被打破,从而实现跨圈层传播。在形成不同圈层的同时,用户的基数也会增大,所形成的圈内信息文化最终也会影响圈外的文化与传播。这就需要跨圈层互动的Token——一种社交或通证,用以协调不同饭圈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果分享的信息与他圈的关联度越高、信息的价值越新颖、裂变性越强以及跨圈层互动的参与用户越多,就越能引发某个或多个圈层的热议与分享,这也就加大了实现跨圈层传播的可能性。
(二)跨圈层传播人际传播的多重角
饭圈文化的传播主体来自广大的Z世代网络原住民,其代表的是一种关于偶像崇拜的亚文化,重点在
于对青年消费体的关注。而随着当下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细分化,以及小众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日益浸润,饭圈体背后的多次元关系也就逐步显现,呈现出“亚文化体-宅文化-偶像文化-泛青年文化-自媒
体意见领袖”的关系链条。一名饭圈成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圈层部落,某个成员可能既是二次元内部核心人物,也可能是互联网企业的一名员工,甚至还可能是一个网络意见领袖。如李现或肖战的饭圈成员内部就存在着铁粉和打酱油者、意见领袖和普通成员之分,对外而言,他们也可能是袁隆平的簇拥者,或是韩红基金会的支持者等等。圈层成员身份的模糊性和行动方式的符号化加强了各圈层间的连带感。年轻体思维较为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更容易突破圈层限制,参与讨论和追捧各种时事热点。而针对一些存在争议的话题,典型的核心成员就会借社的名义对外界施加影响以便于掌控部分话语权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体之间的隔阂和壁垒呈现不断加强和深化,差异化不断增大,大量信息在有限范围内不断翻新,这就会导致各主体对信息的愈加关注和讨论,一种圈层文化越稳固则越具有生命力。饭圈的生存和运行绝大部分独立于明星或文化本身以外,而需要关注的是:圈里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或个人以及运营公司可能是这个体最主要的导向所在,而“偶像”这一可写文本是可以被肆意讨论的内容或指向。因为饭圈体的传播意识和行为方式往往都是被批判和被忽视的,相较于主流文化,它们表现得更为活跃或激进,以寻求更大范围的认同。
(三)跨圈层传播集体意识叙事关系的紧张化
在从小范围圈层逐步走向大众视野焦点的过程中,饭圈文化提供了一个普适性、大众化的价值原点、情绪化表达观点的出口,并为其他主体构建了一个新的价值感官,并持续延伸至求新求异和对热门新鲜事物最为敏感的互联网。如基于趣缘而组成的小众文化——饭圈女孩(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和帝吧(活跃在国内文体话题评论平台)——并不囿于固定的圈层之中,而是不断与圈层之外的场域碰撞,在开放话语体系下交流与互动,并且通过文化议题的设置,展示出体影响力和其身份的独特性。如在“我是护旗手”的同一主题下,以“饭圈女孩霸屏”和“帝吧出征”等不同的彰显手段显示出自身特和影响力,并进一步向公共领域渗透。
另一方面,饭圈文化思维的泛化受到对工具理性的强调和被功利主义约束的影响。随着媒体穿针引线的报道,社交媒体用户的讨论和自媒体的发散,较量角逐番位的高下,站队辩驳是非黑白,小到内部口角,大到体对立,都在一次次的比较争抢之中创造着源源不竭的热度和话题。如在周杰伦和蔡徐坤“饭圈”做数据事件中,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观念之争。又如“站C位”本不是问题,却成为各圈层“Diss”的热点等。信息传递的平台越开放,话题门槛越低,被大范围讨论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互联网产业多半是注意力经济的集合,但如若衡量价值好坏的标准被量化和明码标价,人们的崇拜和喜爱就被设定成为一个个附加前置条件。在诸多利益因素的驱使下,人们的社会网络关系也会愈加趋于紧张态势,才会导致但凡有争吵发生的意见场就会存在拿身份说话的“饭圈化”现象,体现出跨圈层传播
叙事关系的紧张化。
二、饭圈文化跨圈传播的驱动力分析
各种饭圈之间、粉丝与企业之间、粉丝和明星之间的隐性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并在现实生活中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表面和谐与繁荣的幻象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差异。另一方面,也需要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梁丽芳(一)文化议题的主动设置-内部话语体系跨圈移植驱动
随着新媒介逐渐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的媒介环境正逐渐构建起来,由利益或兴趣聚合起来的个体和社形成微议程,已成为议程设置不可忽视的显性要素,通过与媒介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成为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设置的重要一环。[6]新媒体技术下,为粉丝体构建了进行准社会交往的天然无阻的场域,他们在频繁的网络实践中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寻求归属感并自行结成一个个活动自主性极强的圈子。而经由其主动持续输出的偶像崇拜行为和体内部文化,进一步巩固体认同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如此而来,便形成一个稳健且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循环系统。
詹金斯把读者的阅读行为看作一种“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其阅读行为是某种类型文化的拼贴。[7]饭圈体的传播句式能被引入到其他文化圈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理念思
维:注重观点表达,个体展示话语权的升势,以及社交媒介的去抑制性等。这使得文化议题的设置得以“转向了个体借助新媒介直接参与社会议程的构造,并推动议程设置的积极演进”。[8]诸多因趣缘、业缘而建立的“情感联盟”均诞生并驻扎于互联网这片沃土之中。有研究者指出,迷的身份获得感存在“泛认同”现象,其体不拘泥于单一的崇拜文本,而是分散于多个社并选择性地参与活动,为的是满足多种情感诉求,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9]智媒时代,成员在多种媒体平台的切换和互动,打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中迷身份的单一性,符合后现代主义人们的幻想和身份模拟,人们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出现了认同的多种偏向。正因如此,随着原先饭圈成员的离散和注意力的转移,其在原生圈层最初养成的交流习惯和思维方式便迁移到了他圈领域,并影响了圈内部氛围。
各圈层在饭圈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可能会出现融洽和排斥两种情况。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文化本是一个相加的、交叉的概念,是各种话语混流的产物。当新的事物尚未被大众所接受时,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制即可发挥重要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新观念的扩散。饭圈文化中那些喜闻乐见的讨巧词句也就易于推动各圈层对其价值取向的接纳。根据鲶鱼效应,一种新力量的扩张也会提升原圈层的整体活跃度,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出现排斥的情况,通常会引发极端言行,增加沟通障碍,加剧圈层之间隔阂。
(二)经济力量-资本牵引与形象模版驱动
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 Nancy K.Baym认为,粉丝是未来文化现象的预兆,他们在塑造他们所组织的现象方面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流行文化产业比任何其他商业部门,都更依赖线上网络来宣传他们的产品。[10]当下“媒介生活日常化,日常生活媒介化”,一个行业被饭圈所染指,才算得上真正的流行。李佳琦的“所有女生、Oh My God、买它!买它!买它!”,蔡徐坤的“鸡(只因)你太美”等等成为饭圈跨圈层传播的热点文化现象。饭圈实质上是资本和权力的代名词,因其背后象征着庞大基数的流量,而“饭圈化”实则就是资本引流行为。但凡一个行业想要拥有忠实的流量,“饭圈化”的趋势也就不可避免。
当商品生产与流通遭遇视觉时代,所有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象符码的受用性以及能否被消费者所关注和喜爱,符号或图像隐性控制着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而交易和买卖的奇迹也就在这一个个光鲜的角带领下达到了顶峰。当我们谈论直播时,我们会想到李佳琦,当我们谈论相声时我们会想到张云雷,而当我们谈到音乐剧时会想到郑云龙……一个人带动一个行业的崛起,这种现实情境已经屡见不鲜,随后又把这种对个人的偶像崇拜妥妥当当地带回自己圈子里。其背后逻辑也就是关于形象建构和个人品牌化的问题,流量明星的表象设计性更鲜明,很多刻意表露出来的事件都带有极强的舆论导向或是针对饭圈体的特定反馈。资本乐于造神也乐于营销,过程中联合部分媒体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正影响饭圈成员的心理。饭圈与所崇拜对象成为与资本相关利益论是非的体,并不断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成本。
饭圈在与资本亦融合亦排斥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忠诚度极高、黏性和购买力极强的成员,也强化了纪律强硬、体系完备、分工明确行动力极强的聚合体;另一方面,粉丝也成为资本获取利润资源的利器。饭圈所创造的数据直接与行业命运挂钩。任何一处培养饭圈文化发育的土壤,必然会以营造形象符码为跳板,随之纵向地关联整个行业和项目。从另一角度来看,饭圈文化自带的拉踩、反黑、控评等集体粉饰行为,无形中遮蔽了行业发展中的内部性问题。[11]而只要饭圈之间的际冲突未触及法律底线或上升到敏感层面,资本通常会遵循经济价值规律,在争议中形成诸多热议,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三)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与抵抗的流动性驱动
饭圈文化不单是一种被操纵的崇拜运动,同样也是有主观意识的文化抵抗。作为一种青年化的,携有前卫彩的文化表述,“996”“我太难了”“雨女无瓜”等等呈现出意义制造过程和大众阐释的流动性。“粉丝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他们作为文本盗猎者的身份,而是在于他们将盗猎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形式”。[12]饭圈文化中戏谑与调侃的媒介人设,以及对于文本的解构和二次创作构成其文化的表现。
从长远来看,饭圈文化高效率的传播机制,成为
使诸多其他小众文化“出圈”的重要方式,为它们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契机。对于小众文化来说,其生存周期一般包括“爆炸式-初始分化-类型化-固定化”这一过程。明星式人物的培育也会为小众化的原生文
化带来机遇,一方面其符合大众审美的部分会被主流文化所融合,另一方面可能存在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部分。这又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为了迎合市场所做出的某些改动,会对其原生文化祛魅;2.强调自身文化取向的合理性,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新媒体生态下“边缘即中心”,由此形成了饭圈文化热点的有机部分;3.可能会进入蛰伏状态,成为少数人的喜好。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作为亚文化的饭圈文化并非静态的存在,其自身存在着强大的创新基因,由此不断推陈出新的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和融合也会持续存在。简而言之,“饭圈文化”跨圈层交互的现象对于各种文化其内核精神的扩散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三、饭圈文化跨圈传播演变分析
从社会功能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制度或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功能,饭圈文化也不例外。它与其他现象或文化相互关联,促成饭圈各成员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构成了饭圈演变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呈现出自组织化、她力量的崛起和饭圈式营销专属化。
(一)饭圈文化运营自组织化
饭圈内部多为非正式的组织传播,多以联络感情为目的,沟通场域以微博超级话题、、贴吧为主,
用于饭圈成员内部信息分享和增强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粉丝之间的话题探讨以偶像的品行、样貌和日常行程为主。这种局部的小范围讨论一方面会避免制度性结构压力,使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更易以自组织化发挥其积极性。
而对于面向外部的自组织传播,粉丝则一切以偶像的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为博得路人好感或是营造偶像良好口碑,甚至会和商业资本联合把控相关话题的走向,采取刷话题、刷热搜榜单和定制文案推荐等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据粗略统计,饭圈女孩组织内部主要有数据站、反黑站、控评站、超话管理组、财务部门、应援组、美工组、视频组、文案组、外联部门等小组,各个小组定位清晰,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爱豆应援”,[13]而其部署分明的各部门则集中发力,秉承一个纲领各自为战、积极响应,俨然相当于一个免费的公关团队。
随着饭圈内部自我更新与迭代,其自治、自组织趋势更为明显,会根据成员反馈更新各层级管理人员。因此,饭圈文化运营将正规与非正规组织传播结合,通过频繁的线上与线下的团建活动,来维持其社活跃度和外部的联系,以一种自组织的形式彰显其文化取向,从而促进网络社的良性发展。
(二)“饭圈式”文化营销专属化
随着文化及符号资本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被转变为经济资本,粉丝基于特定目标对象的情感投入和内容贡献成了一种无偿的数据流量贡献。这一切皆源于对崇拜对象取之不竭的爱意,促成一种情感上扬
的氛围,情感的聚集形成特定的情绪,并不断地扩散,从而作为一种资源用于流量变现。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提出“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认为“在个人层面,情感劳动生产的是一种无法触碰的感觉,如轻松、幸福、满足、激动、激情,还包括连接感或社区感;而在体层面,情感劳动持续不断地生产着集体的主体性、社会性,并最终产生了社会本身。”[14]作为商业化的虚拟平台,运用各种便捷的智媒技术成功为人们建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广场,并通过持续不断地生产争议性议题,从而激发Fans产生新的情感,促进原创内容输出,二次推广宣传等,最终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
从社会化营销角度出发,饭圈文化为粉丝个体打造了不同的专属社区,为其建立起公会制度和售后服务。Z世代自小便在圈层文化的浸染中成长,对于自我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和信息辨别筛选能力,在明晰各圈层文化要领的同时,充分尊重粉丝的选择和心理,并非简单地将一些小众文化元素加以商业化的躯壳,而是要将多元文化充分适配需求本身。
具体而言,饭圈式的文化营销专属化的演变,有以下三种情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5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34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饭圈   圈层   传播   群体   成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