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是《学记》
2.教育的概念
(1)广义: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4.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评价:最古老
代表人物:朱熹宗教
(2)生物起源说
评价:第一个正式提出,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评价:忽视了教育的主动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
评价:科学的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5.近现代教育的特点
(1)近代教育
①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以法治教
(2)现代教育
①终身化: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②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民主化:教育机会、内容、方式、师生关系等民主
④多元化:办学主体、教育功能等多元化
⑤技术现代化:手段、设备、方式等的现代化
⑥教育的个性化
⑦教育的国际化
6.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思想
(1)孔子
珍妮特 李A.教育作用——①社会作用:庶、富、教;②个体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B.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C.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D.教育内容内容:“文、行、忠、信”特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E.教学原则方法:
①因材施教原则
②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的由来)
③学思行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F.关于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苏格拉底
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提出“美德是否可教”
(3)柏拉图
《理想国》;培养哲学王;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4)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
(5)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7.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思想
(1)培根(英)《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①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确立
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2)洛克(英)《教育漫话》
①教育作用:白板说
荒诞②教育目标:绅士教育
(3)卢梭(法)《爱弥儿》
①自然主义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开拓创新
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化
(5)康德(德)《康德论教育》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教育学的分化拓展阶段思想
(1)布鲁纳(美)《教育过程》
①结构教学论
②倡导发现学习
(2)布卢姆(美)《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①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②掌握学习理论真空浸漆
(3)赞科夫(苏)《教育与发展》
①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②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4)巴斯基班(苏)《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5)瓦·根舍因(德)《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论:范例即典型事例
(6)苏霍姆林斯基(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9.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
10.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
高尔顿:《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基督教:“原罪说”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改变说
11.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教育要求: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性教育要求:抓关键期
(4)互补性:①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②生理和心理之间的互补教育要求: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①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②不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③不同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性不同;④个别差异也表现在体间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12.旧中国学制类型
(1)壬寅学制,清政府颁布,参照日本
第一个国家颁布的近代学制,未实施
对教育的制约(决定)
教育功能
经济
①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
②教育结构和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的变化③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①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创造和发展新科技的重要基地
政治制度
①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②教育的领导权③受教育者的权利
④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①培养所需的人才②促进政治民主③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
①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②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③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④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①传递和保存文化②筛选和整理文化③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更新和创造文化
(2)癸卯学制,清政府颁布,参照日本
①第一个国家颁布并正式实施的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②教育的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③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④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⑤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到大学要21年,全通儒院要26年
(3)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参照日本
①蔡元培主持,反映资产阶级学制要求
②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
③缩短3年普通教育,增设补习学校
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北洋政府颁布,参照美国
①首次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②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采用学分制
③得到承袭,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④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3.现代学制类型
(1)双轨制:西欧(法、英、德)
一轨学术教育为主,自上而下。面向特权人子女
一轨职业教育为主,自下而上。面向劳动人民子弟
优点:利于产生精英
缺点:不公平,不民主
(2)单轨制:美国
自下而上,面向任何儿童。
优点:公平,有利于教育普及
缺点:质量难保障
(3)分支型:苏联
先单轨,中学后分支
优点:兼顾效益与公平
缺点:不够灵活
14.教育目的的内容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作用:灵魂与统帅
(2)智育: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
作用:前提和支持
(3)体育: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体力和运动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作用:物质保证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与
文明素养。
作用: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作用: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5.小学教育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①基础性;②全民性;③义务性;④全面性;⑤活动性;⑥趣味性;⑦启蒙性。
1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17.课程类型
(1)按课程内容属性分:
①学科课程: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②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实践,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2)按课程组织方式分:
①分科课程: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②综合课程: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3)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分:
①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地位:一级课程
②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
地位:二级课程,以省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
③学校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
地位:三级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4)按课程任务分:
①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三基”(读、写、算)
②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
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③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5)按课程表现形式分:
①显性课程:公开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②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A.观念性: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B.物质性: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C.制度性: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陈剖建
D.心理性: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
18.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方式组织要点
纵向组织按知识的逻辑序列,有顺序的组织内容,从已知到未知损益表分析
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广度逻辑顺序(传统教育派)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现代教育派)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
直线式(赞可夫)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课程内容直线前进组织课程内容
螺旋式(布鲁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层层递进组织课程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33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发展   课程   学生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