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还是“赋权”双重理论视阈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r'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DONGNAN CHUANBO
剥削“还是“赋权":双重理论视阈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孙纪开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木史核借网页版.
摘要:随着粉丝文化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其呈现出的本土化特质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进行探讨。笔者通过网络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对两个线上粉丝社加以观察。观察发现,A与B虽同为粉丝,却呈现出了大相径庭的文化特征。这让笔者意识到粉丝体内部异质性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两种研究路径接合的可能性。这两种路径从来不是简单对比,互相抵触,而是作为批判传统的一体两翼,互为补充。因此,粉丝是“被赋权”还是“被剥削”的问题本身并不成立,因为二者统一于接合路径下的粉丝文化研究之中。
关键词:粉丝文化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
一、研究缘起
粉丝文化(fandom)本是舶来之物,可近些年来在国内与之相关的实践以及由其衍生的讨论增长迅猛。饭圈,作为一个亚文化体并没选择有与其他"亚文化同道者们”一样"圈地自萌"、不问世事,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与外界展开互动,大踏步地走进公众视线,并在"继承日韩模式”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的特质。国内的粉丝文化快速发展,形势日益多样,业态不断完善。杨盈龙、冯应谦通过对粉丝文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追星族”到今天"偶像养成系”粉丝时代变化的描述,m从侧面突出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崭新、复杂的形势。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对象的复杂化意味着从多路径考察粉丝体以及粉丝文化的必要性。
批判路径下的粉丝文化及其衍生概念常常被放在文化研究的范式中加以考察,粉丝作为阿多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等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所谓“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统治下的体,其表现出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被文化研究学者寄予厚望,文化路径的粉丝研究基础深厚,按理说本无推陈出新之进路。而笔者扎根田野,通过为期数月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众多别开生面的新现象,并意识到了从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双重路径考察粉丝体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一)路径的分野: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传统,本是批判学派的李生兄弟。可二者在长期以来的学术实践中被简单对立o1977年,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Smythe)创造性地提出了"受众商品论”的概念,并认为忽视了大众传播系统的政治与经济意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121该观点的提出引发了一场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盲点辩论”,成为传播研究史上重要的"思想史事件”。自此之后,两种路径被区隔开来,成为了批判理论的重要学术分野,即使到今天,在笔者所接触到的众多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大部分存在或明或暗的对文化路径以及微观视角的批判。而文化路径同样反感宏大的解释框架,正如莱斯利•斯蒂夫斯(Leslie Steeves)在其一项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言:“女性主义学者论述的重点已经发生了从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到文本边际的话语和符号分析(discourses and symbols of marginality in texts)的转移。"131笔者认为,女性主义的文化转向正是出于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对"启蒙”(Enlightenment)等宏大工程性概念的反感与拒绝。宏大理论似乎高屋建鉅,闭门造车,而具体的,基于符号和文本的文化取向,则看起来实际得多。
然而深究其本质,两种路径对同一文化现象的判断实无根本分歧,只是角度不同,各有侧重。文化研究站在文化消费者的立场上,讨论的是受众的“被赋权”(empowered)问题。而政治经济学从传媒产业的视角出发,侧重消费者"被剥削”(exploited)的问题。已有众多学者跳脱了将二者简单对立的阈限,讨论将两种路径结合的可能性。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在其编撰的《传播政:台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1996) -书中专设章节强调文化研究“他山之石"的
作用。141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深耕于上述两种批判的学术路径,并明确意识到两种传统本质上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对传播的研究离不开探讨产业与经济形态,也同样离不
2020年第11期(总第195
期)|东畜传播
2020
年第十一期
特别推荐丨受众研究开符号表达和抗争的场域。151具体到国内,黄炎宁通过文化
研究和政治经济学双路径考察了杜蕾斯官方账号的用户劳
动与消费主义建构问题。161这些既是通过双路径考察文化
现象的大胆尝试,也为日后两种研究路径的接合提供了可能
性。似乎不难发现,政治经济学者的研究在延续传统的同时
一点点发掘着文化位面的宝贵矿藏,而文化研究学者也在将
更宏大的社会框架引入微观的视角中来。
上述对思想脉络的梳理已充分表明两种路径各有侧重,
不可偏废,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粉丝文化业态,微观视角与宏
大理论的结合更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笔者另辟蹊
径,在保留文化路径的同时将政治经济视角引入粉丝文化研
究,这既是一次崭新的学术尝试,又为粉丝文化这一学术领
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两种路径的粉丝文化研究
1.文化路径的理论渊源与奠基
关于粉丝文化的著述甚多,多集中在文化研究领域。米
歇尔•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与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共同建构了粉丝文化,成为后进粉丝文化研究者的理
论之源。德赛都于1984年《日常生活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1984)一书中强调了消费行为的重要
性,并将消费行为纳入生产范畴。他极力反对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的’'规训(Surveiller)概念,强调消费
者对福柯所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规训”有着高度的抵
抗能力,并提出了"反规训”的概念。171与此同时,德赛都率
先提出了“盗猎者”和"游牧民”的概念,一方面,读者是“文
本盗猎者”,在作者的文本中盗取存在意义和令人愉悦的内
容,与此同时,读者也是“游牧民”,在向其它文本的沃地挺
进时制造新的意义。粉丝文化研究的执牛耳者亨利•詹金斯
(Henry Jenkins)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1992)-书中对该"盗猎者”与"游牧民”的概念加
2012重庆高考英语以澄清与拓展,他同时在德赛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跨媒体
叙事”这一概念,"盗猎”、"游牧"与"跨媒体叙事”三者概
念之间联系紧密,互为依托,正如施畅所说:"不同媒体各擅
胜场,互为驰援;消费者自由流动,无远弗届。跨媒体叙事的
洞见在于对盗猎、游牧故事世界等理论的构建。”181
如果说德赛都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受众能动立场的崭新
视角,以及受众能动的方式与工具,费斯克则引入了我们将
要讨论的主体。费斯克沿着伯明翰学派积极受众的路径,强
调受众与消费者的能动性,在其“文化经济”理论中,费斯克
公明党认为流通与文化工业市场的货币正式受众所感受到的"意
义与快乐"。同时在他的《电视文化》(Television Culture,
1987)-书中,他沿用了德赛都“盗猎”、"游牧”的观点,同
时受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一解码、罗兰•巴
特(Roland Barthes)可读文本一可写文本等理论的影响,
提出了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这一观点。191基于此,费斯克提
出了"粉丝文化理论"。"粉丝文化”的英文fandom又被译文
"迷文化",音译为"粉都”,费斯克将其定义为"过度的解
读者"(excessive reader),粉丝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
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辨识力和生产力,是粉丝和普通
受众的主要差别,一方面,粉丝的辨识与社会辨识相吻合,
通过共同的辨识产生共同体,另一方面,粉丝的着迷行为激
励着他们去生产自己的文本,是基于开放性文本的一种再书
写过程。1101
亨利•詹金斯师承约翰•费斯克,继承并发扬了费斯
克的观点与理论,与此同时对费斯克过于乐观的态度进行
了解释与修正。笔者前文所提到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
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则通过将德赛都"盗猎”、"游牧”
的理论和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相结合,成为了粉丝研究里程
碑式的著作。詹金斯并非仅仅将二者的理论简单挪用,而
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首先,詹金斯将德赛都"盗
猎”的概念加以完善,并指出盗猎是文字挪用,而非“误读”
(misreading),1111这表明了"盗猎"的概念与霍尔的编码/
解码等理论本质上的不同。其次,具体到粉丝文化研究,詹
金斯在创作主体与"盗猎者”文本保留的问题上与德赛都产
生了分歧,詹金斯认为,对于粉丝体来说,并不存在作者
与读者的明确界限。因此,德赛都所认为"写作具有实体性
与永恒性,而盗猎者的意义生产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说
法便难以成立。1121詹金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参
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概念,将粉丝的创作能
动性与主体性进一步提高一个台阶,粉丝通过对原有文本进
行二次加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去,以抵制文化产品商业
化和私有化。冋
从德赛都和费斯克,再到詹金斯,至此,粉丝文化理论
的框架初步构建。然而,随着粉丝文化形态的不断发展,粉
丝体内部的复杂化。更加微观的、个性化的问题凸显,依
托以上理论基础,更加具体的、深入的研究得以开展。
2.中国粉丝文化研究现状
随着粉丝文化理论的初步建构,联系到社会实际的具体
研究也得以展开,文化研究者们发现,他们将要面对的粉丝
经济业态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而"理想类型"般的理论框架,
只有应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研究学者
从微观视角出发,其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非高屋
建令瓦的空谈。前文提到,国内粉丝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呈现
出众多独有的本土化特征,这些本土化特征引起了众多文化
研究者的探讨与研究。
中国粉丝体并不是质地单一的统一体,正如尹一伊
所描述的那样,中国的粉丝文化是“外来的”、"杂糅的”,
兼有日本"宅文化”、韩国“偶像文化”以及西方媒介粉丝
的部分特征。网因此研究中国粉丝文化的船来属性和内
部异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侯雨和徐鹏围绕"跨国粉丝圈”
(transnational fandom)和"跨文化粉丝圈"(transcultural
fandom)的概念展开讨论,描述了全球文化发展,外来文化
传入的语境下中国粉丝圈产生的新现象与新挑战。1,61陈璐
则详尽勾勒了这种跨文化视角是如何被具体化到中国粉丝
和日韩流行文化,并被上升到民主主义话语(nationalistic
discourses)表达与认同的视角上来的。冏杨玲等学者则
从"耽美”粉丝这一亚文化体入手,探讨其与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之间的关系。切伯莎•金(Bertha
Chin)在深入分析"跨文化粉丝圈”的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
析了日韩流行文化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广泛传播的现
象。1181
东希传播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
r
I DONGNAN CHUANBO删一俩
石蜡乳液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在关注粉丝文化的跨文化视角的同时,学界同样关注粉丝文化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情况,以及业界发展的新态势。冯应谦、杨盈龙结合时下流行的"粉丝养成系"明星培养新形态,以《创造101》中的王菊粉丝为案例,研究粉丝、偶像、大众三方所扮演的社会角。1191"粉丝养成系”这一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杨玲以李宇春为例,借用詹金斯参与式文化的理论视角,说明了早在2005年粉丝就已经大规模参与到了造星的过程之中。㈣"粉丝养成系"无非是这种造星形态的接续发展,以及粉丝更加深入、广泛的参与。亚文化粉丝体是粉丝文化研究关注的另一个侧重点,杨玲沿着上述李宇春粉丝的研究脉络,将其拓展到"超女同人文”这一亚文化概念上,"超女同人文”是一种以超女选手为恋爱主体的GL(Girls Love,指女同性恋)同人小说,作者将同人爱好者的实践描述为一个"异托邦”,并上升到了女性主义与反男权层面。1211除了GL、BL等同性向同人文粉丝体,ACG(Anime Comics Games)二次元粉丝体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冯应谦通过对ACG文化对其粉丝体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的探讨,论证了以此达到民族意识淡化,全球公民意识形成的可能性。|勿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与新媒体对粉丝文化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部分学者持乐观态度,王艺璇认为,网络粉丝社的兴起为抵抗主流文化的收编提供了组织基础,在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同时对商业收编进行反收编。冋基思•内格斯(Keith Negus)等人则将数字粉丝圈定义为一种数字社交的模式,并强调数字爱好者是如何依靠数字技术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的。画然而仅以乐观和创造性的眼光看待新媒体技术终有其阈限。实际上,对媒介和其他技术的高度期望伴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每一项发明与创新,
可任何发明创造仅凭自身都未曾实现承诺,即带来个体的解放或社会全体的富庶。冋或许应该将新媒体技术置于更加复杂的理论框架下,以一种更加微观的方式考察其肌理。肖弟与秦博昱认为,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粉丝体带来了复杂多样且别具一格的变化,并以"面子协商”的视角考察"鹿啥关晓彤恋情公开”事件中的六组跨文化关系。画笔者个人认为,以这种细致微观,且关怀更广泛的现实情感的路径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不失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路径。
3.他山之石:政治经济视野与粉丝文化研究
虽然文化研究路径下的粉丝文化研究根基深厚,背景完善。但政治经济学则为其补足了文化工业的侧面,为通过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粉丝文化以及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已经有许多学者将这一视角引入粉丝文化的研究实践之中。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劳工研究是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核心话题之一。对数字劳工的研究常常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产消合一"现象运作机制与产生的原因。出于此,政治经济学多从粉丝劳动的视角切入,研究成果颇丰。冯应谦教授可谓国内粉丝文化研究的执牛耳者,在其一项关于粉丝文化、青少年体与消费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中,他将劳动概念引入粉丝文化,以物质劳动(material labour)和非物质劳动(immaterial labour)的视角讨论粉丝与明星的互动问题,勿南希•贝姆(Nancy K.Baym)认为Web2.0时代一方面为粉丝活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工业的束缚,而与此同时,媒体
行业发生了潜在的剥削性转型,粉丝作为无偿的志愿者投入到了专业的劳动之中。恥'若将粉丝劳动这一概念进一步细化,粉丝的"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则是粉丝劳动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情感劳动”在广义上属于非物质劳动的一种,冋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以《美眉校探》(Veronica Mars,2004)的粉丝圈为例,通过"情感经济学”(Affective Economics)的角度研究众筹现象,并结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认为"情感经济”即多个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与使用价值(use value)之间的转换,一种强烈的"价值辩证法"(dialectic of value)在其中发挥作用。1301
除了劳工研究,商品化(Commodification)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文森特•莫斯可将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起点,而其中的商品化概念则是重中之重,而商品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形式是多样的。针对斯麦兹"受众商品论”的观点,后辈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明确与修正,较为有代表性的有杰哈利(Sut Jhally)的“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论,的米汉(Eileen Meehan)的收视率商品论。1321而以上理论修正的成立均是在面对没有能动性的、被动的传统电视受众体的基础上,随着高能动性的、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的粉丝体入场,似乎将其置于"自我商品化"(self-commodification)的研究框架下更具合理性。马特•希尔斯以《神秘博士》(DoctorWho, 1963)为个案,阐释了粉丝记忆是如何构成了媒体粉丝圈"文本生产力”的一部分,以及粉丝是如何借此实现"自我商品化”。3"自我商品化”的概念可谓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路径接合下的概念,一方面,受众是积极互动的、能动的,在传播实践中存在“自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终究未能跳出资本主义的圈地逻辑,被纳入商品化的范畴。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我的涂鸦日记
三、粉丝“潜水”实践:不同状态的粉丝体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早在其2001年所形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就已指出:新信息技术范式为社会组织的扩张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34'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体而言,这都意味着社会关系流变的新要素与新机遇。而线上落则为这种社会组织的扩张提供了具体的组织形式。笔者为开展本研究,扎根田野,在两个线上粉丝进行长期观察。笔者在获得许可后,加入了某当红明星粉丝(为遵守相关学术伦理,以X代指本明星,下同),名为"X的粉丝团,成员在1700人左右,观察一段时间后,笔者本着多样化与异质性的原则,加入了X的另一个粉丝,名为"X专属后援,冲!!",该为X的应援打榜,成员均为粉丝体中的"精英”,故成员较少,仅有200人左右。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两个虽同为X粉丝,却风格迥异,引人深思。在以下的讨论中,笔者将以A代指首先加入的大,以B代指后续加入的小。在对每个观察中所列举到的友分别从a-z标号,通过比较分析来讨论粉丝文化中的"赋权"与"剥削”问题。
(-)A:抵抗、主动与被赋权
1.粉丝情感的维系:日常仪式的操演
笔者在决定进入田野之时,使用QQ的落搜索功能对
2020年第11期(总第195
吴阶平简介期)|东南传播
2020
年第十一期
特别推荐—受众研究
“X”进行捜索,其中A是内成员第二多的(成员最多
的已满,因此未能加入)。入问题为"你是谁的粉丝?”
在笔者填入X的姓名并成功进入聊后,系统提示“那是当
然啦!”笔者入后,友纷纷打招呼:“热烈欢迎新人"、
"来了就是一家人啦!”、"我们都是X的真爱粉”,以及欢迎
新人的表情包,诸如此类。因为里人很多,大家也比较活
跃,所以A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聊天的状态中,根据笔者
观察,每当有新成员加入聊时,大家会暂时搁置当时在聊
的话题,为新人举行一个或大或小的“欢迎仪式”。仪式不仅
仅在欢迎新人时发生,里无时无刻的进行着粉丝文化的仪
式操演,每天都会有友向里“灌”X的靓照,发送的量足
以刷屏,绝非少数。
友a在某一次“灌图”后有如下抱怨:“我发不了那么多,
这个有限制,每分钟只能发五条消息。”
友b附和道:“对呀”。
友c:"唉,只能发五条。”
这些在里发图的行为看似并无实际意义,几乎没有
人会对图片加以评论,发图者发图前后也很少置喙,只是作
为搬运的主体,来无影去无踪。但对于因"粉”一个"爱豆”
(idol)聚合而成的粉丝体,这种行为无疑作为“仪式”的
操演,塑造者友的潜意识,从而巩固粉丝自身存在的正
当性与合理性。
如果说"灌图"这类实践因周期不一存在极强的不确定
性,那有着"每日打卡”性质的“早安”、"要睡了”、"晚安”
则是日常的、固定的、可持续的体仪式。每天早晚,大家都
会来里报道,就算当天的话题不多,这种早晚打卡也不会
受到影响,而是加以持续。笔者曾在里问道"妹们天天
都来里打卡吗?”大家的回答极为自然,"习惯了,反正也
要看QQ,就顺手打-To""就是想每天都来看一看里的
小可爱们。”日常打卡的仪式既保证了粉丝的活力,不至
于使其成为"死”,又为成员提供了简单的参与机制,增
强其体归属感。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提出了传播
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个共享、共同参与的过程,“仪
式”意义上的传播,本质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将人们聚
集起来的典礼。1351通过共享和仪式的创造,粉丝将其成
员聚合,共同的情感则作为长期维系粉丝的工具,将其牢牢
固定其中。
2.“赋权”与“游击战”:能动的抵抗
虽然A日常的仪式操演将其成员牢牢地固定于其中,
但这并不代表着A完全是政治经济学派所预想的那样悲
观。成员并非在文化工业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恰恰相反,
笔者在这段时间的虚拟民族志观察中发现了多种"抵抗”
的方式,它们形态各异,完全超出了笔者在研究开始前的预
期。若将既有的“粉丝崇拜"与"情感劳动”作为政治经济学
者眼中商业化的主基调,那么A的成员则通过种种能动的
实践,和文化工业打着"游击战”,以抵抗被纳入商业逻辑的
命运。
A虽为粉丝,但本质上鱼龙混杂,商业势力也难免
侵入其中,企图将里的成员揽入生产与消费的逻辑中去,
而粉丝并非马尔库塞□中的"单向度的人”,A中的成员以
层出不穷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抹平其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而这些过程是潜在的,激烈的话语交锋外显得极其自然。
里当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广告主要分两种,第一
种是X所代言的商品广告,定期会有管理员将X所参与的产
品销售会或者淘宝直播视频发到里,另一种是一些美妆品
广告或者销售渠道。里大多数成员是女孩,且“为粉丝变
美”在粉丝文化的语境下似有其合法性。面对这些广告友
们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以规避与资本的冲突。甚至还
会有友发出一些消息,以戏谑的□吻问:"你看这个像不像
广告?”然而当冲突无法规避时,友们同样有其解决的办
法。友d有一款X的手办,一直想要在里出手,于是在
里挂出了"X限量款手办,低价出手,有意私聊哈。”最开始,
成员对这条信息选择性无视,以规避被纳入商业逻辑的风
险,可友d的一遍遍刷屏到了让人不得不想出因应之策的
程度。而对于如何应对这条出售周边信息,友们有其不同
应对方式:
友e说:"嘻嘻,等我有钱了我就买,先帮我留着。”
友f:"好想要呀,可惜没钱。”随后发表情包:"留下了
贫穷的泪水”
友g:“我已经准备好吃土了。”
不难发现,友们均采用各种方法展现出自己的抗拒。
通常,粉丝文化语境下,为粉丝消费这一行为是具有潜在合
法性的,因此以合适的方式,既表达出“我并没有脱粉籍”,
又表明自己并不愿意被裹挟入消费主义的浪潮中就尤为重
要。轻松欢快的语气与适当的自嘲使这种本应矛盾的话语自
然化,将既有的冲突抹平。而对引申义与修辞的运用,是粉丝
抵抗商品化侵蚀的一大利器。
然而,将粉丝裹挟入商品化的途径不仅仅消费一途。前
文我们提到了非物质劳动和情感劳动的概念,让粉丝对明星
付出情感劳动,从而达到粉丝"自我商品化”的目的,同样是
明星背后的商业资本对粉丝进行潜在剥削的方式之一。这种
情感劳动具体以"打榜”、"刷词条”等方式展开。A虽然
并非专业的粉丝打榜,但有关打榜的信息同样充斥其中。
某一天,友h在里发里一条打榜信息,并号召大家去为X
打榜,友i表示出了抗拒,于是一段对话就此展开:
友h:“你是假粉吧?”
友i:“我不投票就假粉,啥逻辑?”
友j:”链接发来呀。”
友h:"我试试。”
友j:“直接在百度上搜?”
友h:“对。”
友j:“我搜了,但没有呀。”
友h:“你之前没打过吗?”
友j:“没有,第一次。”
对于情感劳动在粉丝文化中默认合法性的问题,已有粉
丝提出了抗拒与质疑,友i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直接质疑
"不投票"和“假粉"之间先入为主的逻辑关联。友j在聊
天过程中的表述,也表明虽为粉丝,但之前未曾打过榜。从
侧面辅证了友i观点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粉丝的功能转向也是A能动与被赋权
的表现。A虽然在名义上紧紧围绕X展开讨论,可里的
话题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追星范围,包罗万象。友们曾在东命传播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
r"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糊梯一俪
里聊大学考证的问题;也有友在里约"吃鸡”和“王者荣耀”(两款多人电子游戏);还有友单纯想同城交友。而作为维系里粉丝情感的表情包,也被个性化的表达加以挪用。某友在表达自己的开心或者赞扬时,发了一个x笑眯眯的表情,将他PS(即修图)成脑袋被花朵包围的样子,并配有文字:"我想开了。”同样地,当有些友想表达疑惑与不解时,曾发上来过PS出来的X边吃香蕉边骑摩托车的表情包,并配有文字:"一名吃蕉众骑摩托车路过。"这种对表情包的创意性改造,使之与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情相符合,更加个性化,均是粉丝"主动的胜利”o消费、情感劳动等商业逻辑在粉丝体中本身具有先天的合法性,像一双双大手将粉丝们拖入资本的泥潭,而粉丝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其周旋,和资本打着"游击战”。在这个角度上看,粉丝具有极高的自主性,也并非资本的权柄所能任意把玩的工具,文化研究取向散发着无穷的活力。
(-)B:消极、麻木与商品化
1.对粉丝的号令与控制:“全景式”的规训
笔者因在A观察已久,本着多样化的原则,加入了B ,B与A不同,是专门的应援打榜。B的加入是笔者除了A以外的第二次加尝试,原因是第一次加这种专门的应援时,答错了入问题。那个的入问题是这样的:"在某一个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送给X的手链颜是什么?”笔者特
意了那段综艺视频,可回答的颜可能"不专业”抑或"非饭圈用语”,被拒之门外。B的问题则要简单的多,让笔者说出X的生日与应援,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给出正确答案,并成功进入聊。而进的第一刻,就见识到了主的"下马威”:
本须知:别发黄别骂人别骚扰别宣别广告别刷屏等……不然我zha你。然后,拉二十主要管理。X后援其他艺人少发。每天为X打榜,活跃。时刻发送X最新消息,谢谢。进加主QQ:xxxx秒同意(主很忙很少在线)。管理别乱踢人,QQ等级低的、头像不正常的别同意申请进,管理看打广告的不爽就踢了,有人宣大家举报,提醒二次再见。欢迎随时主玩。我爱X。
这段话的语气咄咄逼人,客观上对成员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与规训的作用。而根据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规训观点,权力实质上并无一个固定的施加中心,而是以一种隐秘的形式,置身于并无中心的网络结构之中,结构中的每一个个体同时是权力的施动者与被动者。时也就是说B的权力施加者并非完全来自处于结构顶层的主与管理员,每一个参与聊的个体,同样被纳入了权力施加与维护的逻辑之中。B成员很少互动,偶有三言两语也难以体现活泼洋溢的氛围,少有的几条除打榜咨询外的对话,例如:"你是粉丝不知道应援吗"、“直播什么没有官宣、别发"、"有人在吗,去搞一下抖音吧,X后面的词条真的好脏”。这些话语冷冰冰的为X的各种评价指标而服务,没有丝毫能动性的体现。偶有友发到中如下所谓的“成员审核”:X身高(今年)、X讨厌吃的食物、X的出道日期、X喜欢的食物及口味、X音乐及影视作品(五个)、X的偶像、X的爱好(三个)、X参加天天向
上的时间、X所在赛车队的名称以及参加了多少次职业比赛
成员之间彼此监督的现象屡见不鲜,每个人对他人通过所谓的"专业性”审核,以维持聊的排他性以及自己在中的特殊地位。这些审核包括前文提到的"你是粉丝不知道应援吗”以及成员审核表,可远不止于此。某一天,一个新友入后有着如下对话:
友a:“刘哥推荐”(入验证消息)
友b:“笑死老子,哪个刘哥”
友c:“刘哥哪个”
通过回答"刘哥推荐”加入了聊,部分友就开始对其加以攻伐,“哪个刘哥”、"笑死我了"这些话成为了对他的"入欢迎”o入问题验证信息是加入聊的最初门槛,也是粉丝身份的第一个象征,对新加入者的监视往往以此为契始,以如下对话为例:
友d:(@友e)“欢迎入!你少回答了一个问题。”
友e:“?”
友d:“X的应援”(说完发入时的截图)
友e:“我哪知道,呵呵。”
友d:“你是粉丝吗?”
友d:“呵个屁,老子很反感的。”
通过不近人情的“规训"以及冷冰冰的成员审核,披着粉丝文化外衣的B俨然福柯所谓的"全景监狱”(Panopticon),监视来自四面八方。成员们为了突出聊的排他性,在设置准入障碍的同时相互攻伐,而"囚犯”正是这些被规训的,没有自由的粉丝们。
2.资本的盛宴:作为劳工与消费者的粉丝
B以其“规训”的落氛围勾勒出一幅“全景监狱”的阴森图景,与此同时,也已不可挽回地深陷资本的逻辑之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情感劳工。B俨然一座工厂与应援打榜有关的信息作为原材料从四面八方运输过来,而粉丝作为工厂里的劳工,则负责无休止地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整个过程枯燥乏味,并无丝毫乐趣可言。以如下打榜信息为例:X4月VX最新榜单(持续更新中)
寻艺一签到和浏览晶牌星
明星权力榜
签到、安卓手机可下载煮娱开通会员,一共3票
抽奖+签到+囤票
各,回复“X加票”每天100票
1.明星指数榜(视频7天解锁重庆观音桥双屏)
2.为偶像打榜(3999人为X看视频5天即可解锁应援大屏)
参与了就要坚持做完,不要半途而废。以上解锁签到投票,用于X的生日应援开屏
星推榜(就算你没下载腾讯,也可帮忙点的,让做数据的摩托粉更快完成任务)
以上打榜信息繁杂晦涩、要求甚多。在对粉丝"情感劳动”要求的同时,融入大量商品广告,如“安卓手机”、"煮娱”、"腾讯”等,实现了对粉丝劳工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赋予。虽然在前文中的“本须知”提到禁止广告的输入,可面对日渐隐性,形式复杂的广告信息,这种硬性的规定似乎并无招架之力。广告改头换面,仅仅换了个形式,便将B的成
2020年第11期(总第195期)
|东再传播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0:4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3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粉丝   文化   研究   路径   理论   群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