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陵石刻破损原因分析

唐朝皇陵石刻破损原因分析tv搜查线
    唐朝时帝王陵前设置神道,神道两旁列置大型石刻仪仗队伍,俗称“石像生”。这个时期是帝王陵园雕刻发展的成熟和高潮阶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那个国际大都市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兴衰,是后来学者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但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唐陵园石雕刻已经有很大—部分遭受了或者正在遭受破坏,文物保护工作令人担忧。本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提醒人们重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瑰宝,另一方面意在给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工作的思路与建议,为历史财富保护工作增添一点绵薄之力。下面就仅从破坏陵园石雕刻的自然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出发,分析问题所在。
    一、自然因素
a549细胞    1.雨水侵蚀
    雨水对石材的危害主要是指冲刷和侵蚀石雕刻表面材质,久而久之,在精美的石雕刻表面留下了一道道暗黄的水迹和水痕,破坏石材原有的美感和统一性。尤其是酸雨,期中硫酸占
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这些化学成分使土壤酸化,硬度降低,植物根系溃烂,无法支撑地面建筑或石雕,对露天石雕刻的破坏性是不容忽视的。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乐山大佛、帝陵石雕刻等。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了。由于酸雨徒增,六朝石雕刻已经深受其害了。陕西关中地区虽然还不是我国酸雨的集中区,但是已经有很多石雕刻受到侵蚀。
    2.自然风化
    使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变化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各种风化作用之间往往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个复杂的统一过程。以乾陵为例,神道两旁石刻经历了上千年的户外影响,表面已被严重风化。生物活动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厘米2~15千克/厘米2,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这种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强,这就是物理风化与生物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地衣的广泛分布于繁殖能
防护桩够加速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这无疑对是雕刻又是致命一击。乾陵石刻表面就有较多的地衣和藻类覆盖,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难题。
    3.阴雨湿陷
    阴雨深陷是自然界中对石雕刻影响比较普遍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因素,大家知道陵园石雕刻全部是暴露在野外的,经过百年的变迁与考验已经满目疮痍了,加之强降雨与暴雨过后,土壤湿度过重,含水量高,韧性低,较易陷落,加之石雕刻本身重量、压力不平衡就造成了严重塌陷状况,对陵园石雕刻的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4.地震破坏
    我国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国家,陕西又处于为数不多的大地震带上。从古至今,发生在陕西以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次大地震对文物古迹无不是是一波波巨大的灾难。本人搜集了唐以后陕西以及周边地区地震时间以及地点的部分资料记录,列举如下。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x度强,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1739年1月3日,宁夏平罗、银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据载,靠近黄河的一些城镇,震后地裂“
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人民冻死、淹死甚多”。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顺陵朱雀门前的由国务院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下的石碑就有明确记载:明嘉靖乙卯即公元1556年折马数段。
    二.人为因素
    1.文物盗窃及破坏
    唐陵历史上曾遭受多次大大小小破坏和洗劫,现今知道规模最大、最疯狂的一次是五代时耀州节度温韬的盗掘活动。虽然说盗墓者多数是奔着陵墓地下的宝藏和珍玩而去,但施行野蛮行径的同时也将陵园的地面建筑和地面装饰毁坏殆尽,使绝大多数唐陵石雕刻惨遭“灭顶之灾”,剩下的也“满目疮痍”。我们所熟知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就是在中外奸商的合作下被盗运到国外的。在海外,如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官,还不知道藏有我国多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每每想到这些便心痛不已。
    2.农业垦殖
    人为因素中,农业垦殖是一个破坏最为直接、波及范围最广但又最令人无奈的尴尬问题。自从封建帝王之都被取消之后,皇家陵园已经不再是个别君王的私人领地,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皇家封地都归国家所有,国家又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进行垦殖,生产粮食,而农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较为薄弱,也没有刻意将石雕刻移至别处进行保护,就在周围进行耕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从图2上可以看到,大部分石雕刻所在的位置周围就是农田,有的甚至就伫立在庄稼地里。耕地不仅松动了土壤,同时也破坏了雕塑所在位置的土质硬度,再加上施肥浇水,土壤更脆弱不堪,造成很多石雕刻出现倾斜、倒塌、深陷和断裂的现象。
    3.到访者的随意涂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到访者在文物上面署名甚至“涂鸦”这种纪念方式,更过的是一些青少年和幼童,他们并不认为这样做与在家里的墙上做有什么而监护的家长没有进行劝阻和制止也是他们的失职,因为孩子太小,不能完全理解这样做的真正危害性,而且大家争相效仿,管理部门也无可奈何,毕竟“法不责众”啊。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建议相关部门还是要另辟蹊径解决问题,当然,对这些“绘画者”的思想教育还是要首当其冲了。
    以上,虽然我们看到自然因素对石雕刻的破坏面较广,程度也较深,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政府、民间组织以及普通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现代保护手段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保护设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石雕刻的破坏正在逐渐减小。过去由于人为的某些因素对石雕刻的破坏,在今天人们保护意识的自觉提高以及国家法律制度的严格保护下,相信人为的因素也会逐渐消失。在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地回顾过去,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追求创新,使历史的悲剧不再上演,不要让这些精美的石雕刻再次在野外田间默默流泪,也不要让后人再为这些艺术瑰宝扼腕叹息了。朝鲜举行反美集会
>陕西理工大学魏乐>运筹学论文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2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雕刻   破坏   保护   岩石   陵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