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墓葬风水

(1)因地制宜的原则
    选择开山凿洞还是黄肠题凑是根据当地自然情况而定的,有山可以利用的一般都因山为陵、凿石建墓,平原地区就采用黄肠题凑。

    (2)必须是风水宝地
一七一三    在山区一般选择有龙脉结穴的低山丘陵,左右护砂完整,明堂宽广,前有玉带水绕,案朝完整秀美的风水宝地,在父母山凿穴,例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在平原区多根据水流情况点穴,起高封土堆。
大学bbs
    (3)科学风水因素
    不论采用何种制式,都是为了能使墓葬长久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个科学风水因素是普遍遵守的:

一、首先是安全上的考虑
      两种葬式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地下空间的稳定性,对于对墓葬威胁最主要的洪水、河流的侵蚀因素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对于盗墓者来说,盗取这些坚固的墓葬难度巨大。例如徐州小龟山汉墓甬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墓地在魏晋和南北朝各被盗过一次,盗墓贼抽掉了通往皇后墓甬道的上层六块石头,如此浩大的工程,民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襄王的墓实际上是被官盗。

二、严密封闭,隔绝空气
    洞穴一经封闭,墓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便处于没有空气流通的环境下,氧化基本不再发生,棺椁及肉体容易长期保存。

三、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地下水是对墓葬威胁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这两种制式都进行特别考虑和安排。例如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内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其他汉王陵墓也都有排水设施。黄肠题凑更是对地下水采取了特别措施,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在题凑部位铺设了40厘米厚的木炭和20
厘米厚的灰白泥土,用于吸附墓穴中的湿气,并防止地下水进入。但是随着地壳变化,有些黄肠题凑墓已经位于当地地下水位以下,只能说明当时的人们地质学知识的缺乏。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徐粲然"无锡柴油机厂清东陵""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富裕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规模上来看,论单个清东西陵里哪个比起秦始皇陵、乾陵、明孝陵都自然较为小,但若从整体上看,清东陵和清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
的手法,东陵占地约78平方公里(以前更大),西陵占地约100平方公里,规模都比单一陵寝大许多。所以当我们驱车走在陵区内的时候,好似进入了乡野,时不时可以见到许多人家,据说那些村庄都是历代帝王的看陵人后代繁衍的结果,时间长了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广泛分布于陵区的村庄。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北河北遵化市境内,而西陵位于北京河北西北易县,两者都距北京120公里左右,既成两翼齐飞之势相互遥望又得兼顾“风水”,看得出那些满清帝王们为自己选择百年后的葬身之地是煞费苦心的。
    历代皇帝不仅为选择陵址,废尽心机,在葬礼的全过程中,也是极尽铺张之能事,清代也不例外。仅以慈禧太后葬礼为例,她虽不是皇帝,其葬礼又处在封建社会分崩离析的前夜,可葬礼隆重程度也是颇让人咋舌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的灵柩在京祭祀完毕后,即被送往东陵“奉安”下葬。从北京送到东陵整个行程中,动用了10万人力,外加随从官员一大批。灵柩每到一个稍大的府县,都要停下来做一次道场法事。如此走走停停,100多公里的行程,竟走了一年多时间,于次年十月初一,灵柩才送到东陵地下宫殿。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
、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保存完整;后妃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傅里叶变换对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清西陵4座帝陵及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清西陵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如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
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1737年之后,乾隆皇帝定下制度,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皇帝分葬于清东陵和西陵,从而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送葬与选址都是“葬”的准备阶段,关键体现“死犹如生”葬制的,还在墓中的陈设方面。历朝历代的帝王,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其后代也将他生前巧取豪夺的珍宝葬入陵下。据同治、光绪二朝太监李莲英当时的笔记载,慈禧随葬品中,除葬有世间所流传的翡翠西瓜、蝈蝈白菜,还在棺椁中放置了无数珍奇异宝,为填补棺内空隙,倾倒了四升珍珠宝石,要上盖时,大公主赶来,又揭开网珠被,放进天然玉质的八骏马、十八罗汉各一套。历代帝王如此下葬,一方面无意中将中国历代的人类文明留给了后世;另一方面,这些珍宝也勾引了无数盗墓贼贪婪的目光。
    从墓葬史看,最大的二起盗墓案,一是东汉光武帝的原陵遭董卓指使吕布所掘,另一起便是清东陵内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遭掘,即1928年夏,发生的孙殿英东陵盗宝案,震惊中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4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27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陵寝   中国   建筑   清西陵   清东陵   保存   北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