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

一、简答题
1、龙山文化陶器的特征。P185
典型的龙山文化,其陶器的特征是: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纯正,表里透黑,火候高。龙山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带盖、流、耳、鼻等附件,器表常有显著分格及凹棱。陶器多素面,纹饰有凹凸弦纹、竹节纹、划纹、镂孔和附加堆纹,个别大型夹砂陶器上有蓝纹。
2、战国兵器的种类及其形制p336
镞、弩机、胄。铁兵器中作为主要器形的剑、戟、矛还不多见,铁镞发现较多,但多为铜铁复合的铁铤铜镞。
声纳系统3、西汉半两与五铢
高祖半两钱的特点是,轻薄体小,方孔较大,无郭,背平素,钱文省笔,字体修长,多模糊不清。汉初半两因体小而有“荚钱”之誉。高祖之后,又有高后八铢半两、四铢半两、文帝四铢半两以及铁半两等形式。
初时许郡国共铸,所行钱称郡国五铢或元守五铢。郡国五铢钱背增加轮、郭,钱文“朱”
字头多方折,“五”字交笔斜直或略曲,多有穿上或穿下横郭和半星记号。
元鼎四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私铸,令上林三官铸标准五铢。上林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克,面无内郭,有的穿上横郭,外郭稍宽。“五”字两笔曲交,“朱”
头方折。
昭、宣时期,“五”字相交两划与两横相接处略内收,交笔弯曲,金头较小,呈双翼镞形,朱头方折,较金头为高,外郭较宽。至元帝以后,“五”字交笔弯曲更甚,与上下两横接处呈垂直状,金头较小,呈三角形。
西汉晚期,流通货币中出现剪轮或磨郭五铢,又有称綖环线,一般认为系剪凿而成。
东汉建国之初,社会动荡,货币一度混乱。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下令统一货币,铸行五铢钱,世称东汉五铢。东汉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3.5克。面无内郭,外郭较窄,五字交笔缓曲,朱头圆折,中竖两头细,金头为硕大正三角形,四点较长。桓、灵时期铸有一种钱背有四出纹的五铢,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放射至外郭,又叫角钱。4、曹魏邺城
曹魏邺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为界线,将全城划分为南北地区。北区中部为宫殿区及中央衙署区;西面是铜爵园(王家园林区)及具军
事堡垒和宴饮游乐双重性质的“三台”区;东面是高级贵族居住的“戚里”。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生活区(划分为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它又以中阳门大道为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这条大道北面与建春门一金明门大道相交,实际上构成一“T”字形的城市主干道系统。
脊梁颂5、隋唐两京地区墓葬的形制。
6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祭孔文
间接打击法是石锤不直接打击在石核上,而是通过带尖的木棒或骨棒等中介物来打击石片。间接打击法又分为胸压法,肩压法和腹压法。近代美洲印第安人所使用的胸压法,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间接打击法。其操作程序是,将石核插在地上,压制石片者或坐或立。用两足稳住石核,然后将一个“T”字形木架的横木压在胸部,直木的顶端装上角质或硬木的尖头,放在修理好的石核台面边缘上,压制者用胸部推动横木,即可压下长而薄的石片来
7、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玉器常见的器形有斧、璧、琮、瑗等,这些玉器大多是大型墓中的随葬品。玉琮和
其他一些玉饰上常饰有兽面纹(原始型的“饕餮纹”)、云雷纹、鸟纹等
早期墓葬中出现的玉琮只有一种外表饰原始兽面纹的短筒形镯式琮,外方内圆的方
柱体玉琮还没有出现。用玉器随葬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盛行的的一种“葬俗”。
有些研究者称这种葬俗为“玉殓葬”。随葬的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瑗、玉镯、玉
斧、玉环、玉、玉、玉佩件等其中玉琮、玉璧和玉斧等,已失去装饰品的意义,而具有奴隶制时代的“礼器”性质。《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
琮以敛尸”的记载。璧和琮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尔雅·释器》中记载有“肉
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边也,“好”,孔也。
8、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p300
西周早期青铜器大体继承了商制,无多变化。主要器形有鼎、簋、瓿、觚、觯、卣、
爵、尊、觥、壶、盘、罍等。鼎多为圆腹垂耳,柱状足中间稍细。簋的双耳下各有
一小珥,开始流行一种圈足下带一方座的新式样,大概是周族系统的形式。兵器中
常见戈、戟、戈多为短胡,勾戟盛行。
西周中期开始,青铜器的变化比较明显,逐步摆脱了商代风格。以炊食器为主的礼
器增多,酒器如觚、爵、斝等大为减少或绝迹,新出现的器类有盨、杯、匜(常与
盘并存),乐器出现了编钟。鼎腹比前期浅,开始出现腹耳鼎,底近平,三足作兽
足形。带盖的簋增多,盖的捉手器,既继承了早期厚重典雅的传统,又开创了以后
轻薄草率的新风。
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特点明显,饮酒器基本绝迹,饮食器与前期基本相同,新出现了
盆。水器中盘、匜极为常见。编钟的数量增加到7——9件一套,除甬钟外,新出
现了钮钟与镈。鼎流行大口浅腹,腹耳式多见,腹部纹饰简单,有的只有一道弦纹,
鼎足几乎全部呈中间细、两端粗的半筒状马蹄形。簋多数鼓腹带盖,有的在圈足下
另加三个小兽蹄足。兵器中流行中胡、援末作三角形的戈。陈庆炎
9、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初时许郡国共铸,所行钱称郡国五铢或元守五铢。郡国五铢钱背增加轮、郭,钱文
“朱”字头多方折,“五”字交笔斜直或略曲,多有穿上或穿下横郭和半星记号。
元鼎四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私铸,令上林三官铸标准五铢。上林五
铢直径2.5厘米,重3——4克,面无内郭,有的穿上横郭,外郭稍宽。“五”字两笔
曲交,“朱”头方折。
昭、宣时期,“五”字相交两划与两横相接处略内收,交笔弯曲,金头较小,呈双
翼镞形,朱头方折,较金头为高,外郭较宽。至元帝以后,“五”字交笔弯曲更甚,
与上下两横接处呈垂直状,金头较小,呈三角形。
西汉晚期,流通货币中出现剪轮或磨郭五铢,又有称綖环线,一般认为系剪凿而成。
东汉建国之初,社会动荡,货币一度混乱。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下令统一货币,铸行五铢钱,世称东汉五铢。东汉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3.5克。面无内郭,
外郭较窄,五字交笔缓曲,朱头圆折,中竖两头细,金头为硕大正三角形,四点较
长。桓、灵时期铸有一种钱背有四出纹的五铢,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放射至外郭,又叫角钱。
10、简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北京猿人的头骨有许多原始特征:脑容量小,平均脑量为1043毫升(现代人平均
脑量为1400毫升),比现代人脑量小得多,但超过猿类(猿类的最大脑容量为600
多毫升,平均脑量为450毫升);头骨高度远比现代人低矮,前额也较低平;头骨
上窄下宽,最宽处在耳孔稍上方;头骨璧较厚,平均厚度为9.7毫米,约为现代人
的两倍(现代人头骨平均厚度为5.2毫米);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
枕骨上有很发达的枕骨圆枕,它不仅横贯整个枕骨,并延伸至乳突部;头骨正中有
一条由前向后的失状嵴;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北京
猿人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
复杂得多;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门齿舌面
呈铲形。北京猿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部,下颌骨内面靠前部
有下颌圆枕等,这表明北京猿人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
11、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12、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p308
用鼎制度也称为“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
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
13、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北方地区的唐代墓葬,按其规模大小及构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双室砖
墓;巨型单室砖墓及双室土洞墓;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中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小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小型土坑墓。
第一型双室砖墓都有长斜坡墓道,4个以上的天井和小龛,全长在50米以上,有前
后两个墓室,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随葬品极其丰富。地面上有高大的封
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这一型的墓主人,官品通常均为正一品,极少数低于
一品的也有特殊原因。
第二型巨型单室砖墓和双室土洞墓,基本形制与双室砖墓相同,仅少前一个墓室,
地面上原来都有封土堆、石刻等设施。墓葬全长大多在40米以上。随葬品丰富,
使用石葬具是这一型墓区别于第三型墓的主要特征。墓主人的官品除极少数的例外,多数为一品。
第三型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基本形制和第二型相同。区别在于墓葬的长度不及
第二型,在20米以上。有砖棺床,有的使用石门,但没有石棺椁。墓主人的品级
大多在三品以上。
第四型中型单室砖墓及土洞墓,全长多在10米以上,斜坡或竖斜(竖井和斜坡结
合)墓道。大多数唐代品官墓都集中在这一型。
第五型为全长在10米以下的小型单室土洞墓,这类墓葬发现的最多,因此从数量
上来说是唐代墓葬的主要形式。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
木棺,斜坡或竖斜墓道。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这一型墓的墓主人身份
也比较复杂,官阶高低悬殊,从三品的高级官员到九品的低级官员,甚至平民都可
采用。
第六型是竖穴土坑墓,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全长
通常在2——2.5米。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数枚瓦片掩身或就地掩埋。随葬品仅
有几件日用陶瓷器。极少留下有墓主姓名的纪年物。这类墓形在整个隋唐时代没什
么变化,属于一般平民的墓葬。
南方地区的唐代墓葬主要可以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前者一般是就地挖成的竖甲基铝氧烷
穴土坑,后者为砖砌长方形单室或并列双室。土坑墓和砖室墓均无墓道。墓砖表面
多模印几何纹、植物纹及文字。墓室内多有排水设施,墓壁普遍设置小龛。
名词解释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门石窟:
8、青花瓷:
9、南京(汤山)人:
10、石家河文化:
11、尸乡沟商城:
12、满城汉墓:
13、长沙走马楼吴简:
14、唐长安城:
15、莫高窟:
16、明孝陵:
17、丁村文化:
18、屈家岭文化:
19、二里头文化:
20、狮子山汉墓:
21、六朝建康城:
22、隋唐扬州城:
23、云冈石窟:
24、明十三陵:
25、丁村遗址:
26、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27、侯马盟书:
28、汉阳陵:
29、六朝建康城:
30、永宁寺遗址:
东莞pm2.531、南唐二陵:
32、应县木塔:
33、北京(直立)人:
34、良渚文化:
35、二里冈上、下层文化:
36、马王堆汉墓:
37、南朝陵墓石刻:
38、唐大明宫遗址:
39、白沙宋墓:
40、麦积山石窟:
41、龙山文化:
42、二里头遗址:
43、黄肠题凑墓:
44、长沙窑:
45、魂瓶(谷仓罐):
46、昭陵六骏:
47、土墩墓:
48、“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壁画:
49、仿木结构转印壁画墓:
50、水洞沟文化:
51、良渚古城:
52、狮子山汉墓:
53、侯马铸铜遗址:
54、安伽墓:
55、昭陵六俊:
56、元大都:
57、天龙山石窟:
58、
问答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8:2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27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墓葬   文化   形制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