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

                            大禹陵
  各位嘉宾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参观游览。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于美洲虎攻击机19959月成立。总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主要分为旅游观光区和度假休闲区两大部分,旅游观光区可分为入口景观、神道、祭禹广场、大禹陵和百鸟乐园等五部分。
  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这里是大禹封禅,娶妻之地,也是大禹死后所葬的陵墓,所以叫作大禹陵。而会稽山的得名正是由于大禹在平定水患后会集天下诸侯进行丰功行赏而得名。
  会稽山是古已有之的名山,《周礼夏官职方志》曾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早在隋代,会稽山被列为我国的“四镇”之一;唐代时与“五岳并举”,称为“五镇”之中的南镇。
  前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坛就叫九龙坛。整个圆坛由九条用青铜制成的蛟龙围绕着,而坛是古人祭祀大禹用的场所,故称九龙坛。坛的上下是雾状喷泉,四周清水泛流而下。相传四五
千年前,世界上有九条蛟龙,在人间兴风作浪,使大地洪水泛滥,勇敢的大禹降服了这九条蛟龙,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远处我们呢可以看到两座山,左边称眠牛山,右边是眠犬山。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牛和犬两只动物,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着大禹,于是在大禹死后,它们就化成了两座小山永远守护着大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禹陵牌坊,这是1995年浙江省公祭所建,碑高12米,宽14米,上面“大禹陵”三个字是1995年时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同志视察大禹陵时亲笔题写,牌坊顶上有二只雕刻精美的凤凰,称为双凤朝阳,两边柱子的顶端时古越人非常崇拜的神鸟----鸠,对鸟的崇拜是古越人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坊的下面动物称为椒图,传说椒图是龙的儿子,形状似螺蚌,以前大多将它置于门环之上,含有平安、封闭之意。柱子下面蹲着一种动物,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它叫辟邪,传说中它是一种神兽,大家可以看到辟邪吐着舌头,这是对邪恶的诅咒和吞食。
  我们看到这边有几根青铜铸成的柱子,称为“龙杠”。按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故此特设“龙杠”示禁,立“拴马桩”供官员拴马。(龙杠,拴马桩系青铜铸造,纹饰则取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现在我们所走的石板路叫神道。行至神道,乘坐交通工具的游客就必须下马步行了。一路过去我们所看到得这些石头动物称为石像生(神兽),原来只有5对,在03年的时候大禹陵扩建,由原先的5对扩大到12对,(全长130余米),依次分别是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又称独角兽)、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风险评估体系野猪应龙。相传这些神兽曾经都帮助过大禹治水,而在大禹死后又守护着大禹陵,如刚才我们看到的眠牛山和眠犬山一样,据说,这些动物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来到祭禹广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堵高大的浮雕墙,上面雕刻着一幅幅精美的浮雕,从左至右分别为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国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千古称诵的传说。浮雕上面还设有九个方形大鼎,据《尚书杀人象•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分为天下九州,从此鼎成了王权的象征。广场地面有三幅浮雕,分别为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暗合了会稽山为佛、道合一之地。
  广场左右两边分别设有两个亭子,分别为钟亭和鼓亭,早上敲钟,傍晚敲鼓,因此就有晨钟暮鼓之说。左边这三根花岗岩雕成的白柱子,称为图腾柱,高8米多,石柱上盘龙环绕,顶端雕刻着云龙,庄严肃穆。
  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建筑,称为祭台,每当祭祀大禹之日,上面摆放一些贡品,如猪头、牛、羊肉等。大禹因治水之功,受到后人的崇拜。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历朝均有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大禹陵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活动不断延续,每年农历420日,大禹后裔以及崇敬大禹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举行祭祀活动,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举行了首次公祭大禹活动。来自中央、各级省、市地方政府领导、港澳台同胞、大禹后裔以及众代表参加了公祭,场面盛大而隆重。此后大禹陵每五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2004年起祭祀典礼改在祭禹广场举行,祭坛和禹陵在同一轴线上,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祭禹陵。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这四方神灵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祭台旁边可以看到禹池,它占地面积为30亩左右,它南北狭长,根据考证,曾是早先鉴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级传播理论抬头远望,山顶有大禹铜像,建于2000年,高21米,重118参与式教学吨,铜像以大禹治水,造福百姓的形象而建。
  参观完祭禹广场后,现在我们所看到得这座桥就称为告成桥,因为大禹平定治水,所以含
有大公告成的意思。
  走过青石构筑而成“棂星门”,我们看到的是仿古代青铜器的石鼎,上面有用钟鼎文所写“禹鼎”两个字,沿着石板路上去,现在我们来到了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大禹陵碑亭。“禹葬会稽”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吕氏春秋》。汉时,司马迁在公元前126年专程上会稽,探禹穴,并载入《史记》。另外《越绝书》、《吴越春秋》对此也有多记述。《汉书地理志》具体记述的禹陵位置,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范围。书曰:“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大禹 、禹井。”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全身长指甲年)绍兴知府南大吉请当时的专家考证之后选址而建,上面“大禹陵”三个字便是由南大吉所写。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碑的上方有一道裂痕,这是在1956年被一次强台风刮倒后,想给它复位,当时用起重机将碑吊起,吊到一半时,突然绳子断了,于是就留下了这么一道裂痕。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碑亭,当年那次强台风能把这么大一块碑都给刮倒了,何况这么个小亭子呢?因此这个亭子是在1979年时重建的,据说大禹就葬在这块碑的后面,但具体的位置至今仍未到。1939329日下午,周恩来总理曾来到大禹陵,并在这块碑的左边拍了一张照,在1995515日,中共中央前总书记、也在此拍过一张照片,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在此留影几张。
禹陵南侧是禹祠,作为供奉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据史籍记载,禹祠最早建于夏朝少康时期,由少康命其庶子无余(为大禹的第六代子孙)所建。当年建造的禹祠早已荒废了。现在所看到的祠于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2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称为   会稽山   祭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