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9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圣才出品】

东盟论坛
第19章 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一、现代台湾的建筑
1.台湾的环境和历史
(1)台湾的环境
武夷学院图书馆①名称和所属
史称岛夷、夷洲,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②位置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北部隔海接琉球岛,南部隔海邻菲律宾岛。
③民族
少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和大量从福建、广东迁来的汉族居民。
④文化
属于闽南文化的分支。
⑤建筑
清代的建筑有民居、寺庙、衙署等。
(2)台湾的历史
①17世纪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登陆,并盘踞台湾。
②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1683年清政府取代郑氏治理台湾长达200余年,凭借优越的港口及气候条件,台湾逐渐开发。
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台湾、澎湖予日本,此后50年中,日本一方
面实施政治压迫,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掠夺经济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基础建设,客观上为台湾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作了铺垫。
⑤1945年台湾光复,最初几年作为边远省份发展缓慢。
2.台湾50年来的建筑发展轨迹
(1)台湾50年来经济发展状况
①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携去资财、人才,台湾出现新的发展格局。
②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提升了台湾的战略地位,美国向台湾提供经济援助,国民党政府将经济列入日程,逐渐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化为以工业经济为主。
③80年代,台湾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
④90年代,由于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与信息等新产业的发展,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
(2)台湾50年来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萌动期、升腾期与拓展期。
①萌动期(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
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a.表现与原因,如表19-1所示。
表19-1  萌动期城市与建筑发展表现与原因
时期表现原因
50年代1.建设从简,新建筑楼层低。
2.规划与建设主要沿袭日据时代的法规,违
章建筑处理办法到1957年才制定。
3.商业仍沿袭旧法,是连栋式的店铺。
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
60年代1.替代传统民居、代表新的都市生活的公寓1.1953~1960年两期四年计
前期
b.特点
第一,由于经济初兴和政治的制约,建筑创作基本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路。
第二,国际风尚成为岛上时尚,这一阶段的建筑发展已呈现了既不同于大陆,也不同于昔日的发展趋势。
②升腾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后期)
a.促进发展的政策张闾实
第一,1961年台湾陆续制定与推出各项经济改革与鼓励外来投资的条例。
第二,1965年通过《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
第三,1966年12月,高雄加工出口区正式诞生,台湾经济日渐繁荣,外汇盈余。
金山毒霸2007
第四,70年代,政府推行十大建设项目,营建高速公路。
第五,法律方面,1960年修改建筑法,1964年增修建筑技术规则,1964年修改都市计划法。
b.表现
第一,1968年台北人口逾百万,改为直辖市。
第三,70年代后住宅大发展,房地产建设公司崛起,住宅商品化与商业文化对居住建筑的渗入成为主流。
第四,公共建筑类型拓展,电视台、报社业的建筑兴旺,商业化出租的办公楼建筑大量兴建,第一个自助式大型超市在台北开业,开始了台湾购物形态改变的进程。
第五,1968年《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促进了中学的兴建,高等学校建筑也有所发展。
c.特点
第一,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已从形的认知模仿到理念的把握与调整。
第二,在古典主义手法上不再局限于老套路而作了乡土主义和哲学等方面更多的探讨。
③拓展期(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
a.经济发展
第一,1976年制定六年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第二,1980年正式建立新竹科学园。
第三,逐渐与一体化世界经济紧密对接,缓和,不再是孤岛上的经济。
b.建设方面
第一,1976年公布《都市计划法省市施行细则》。
第二,1979年已公布《区域计划法》,规定都市土地与非都市土地的不同用途,并将风景优美,天然资源丰富区域划为国家公园,限制建设的内容与规模。
第三,1983年公布《台北市土地使用规则》,开始以容积率控制房地产开发。
第四,1983年公布《山坡地开发建筑管理规则》,限制山地的不适当开发。
c.住宅方面
住宅逐渐两极化,都市因地价昂贵而建高层住宅,而郊区自80年代起,独院式住宅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将室外绿地适当集中,共同使用,丰富景观的同时加强管理。
d.民间企业集团
第一,因财富的积累及商业形象的需求大建公司总部办公楼,形成足以与官方建筑比美的城市新景观
和新标志。
第二,材料、技术皆迅速靠拢国际标准,风格为国际跨国公司通常的形式,现代和后现代及各种有广告意义的手法在建筑中皆有尝试。
e.公共建筑方面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准的提高,对教育、医疗的需求亦提高,大量学校因而在拓展期兴办,尤其是高等学校,中小学的建设及环境改造亦不断进行。
3.台湾的建筑创作
(1)台湾大学傅园
①概述
1951年为纪念傅斯年而建,傅斯年原为北大校长,1949年到台湾后按北大模式建台湾大学。
②建筑特点
使用了标准的多立克柱式和埃及方尖碑,西洋古典的傅园反映出部分刚刚抵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
与对学术的认识。
(2)台湾高雄银行
1950年陈聿波设计。
②建筑特点
反映了50年代初影响台湾建筑的因素,既有作为主流的官方文化的引导,也保存着战前台湾流行的日本式现代主义。
(3)台北南海学园科学馆
①概述
1959年建,卢毓骏设计。
②建筑特点
a.下部为折中主义的3层办公楼作为基座,上部为类似天坛的会堂。
b.既表现了大陆赴台的一批老建筑师兼学中西的修养,也显示了此时台湾传统的复兴仍在延续30年代复古主义与折中主义等的基本思路。
(4)台湾大学农学馆
榆林学院学报
①概述
1963年虞日镇设计。
②建筑特点
平面布局简洁,师承现代主义手法,外墙包嵌陶土空心管,形成通风花格,既适应了台湾气候的通风、遮阳要求,又显示了建筑构件的新韵。
(5)台北八里圣心女中
①概述
1962年由丹下健三设计。
②建筑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3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1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台湾   建筑   经济   发展   建设   技术   规则   住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