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_本版编辑

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4月/25日/第010版
书博会专刊
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
本版编辑 李丽渠竞帆
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
台湾书业人在大陆做什么?
回首20年的两岸出版合作交流,早在1985年就开始和大陆出版界接触的台湾出版人刘文忠把两岸的出版交流历程划分为启蒙交流期(1988~1992年)、联合出版期(1993~1999年)、深入合作期(2000~2003年)和跨区经营竞争期(2004年~迄今)四个阶段。而自称为两岸书业交流新兵的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前理事长、联经出版公司业务部总经理王承惠则形象地将两岸的出版交流分为交友期(1988~2001年)、交往期(2002~2004年)、恋爱期(2005~2008年)三个阶段。大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城邦出版集团总经理苏拾平则表示,虽然很难给这20年划分一个确切的阶段,但总体上两岸的交流是从点(举办和参加展会)到线到面不断展开,发展到现在的日常交流。交流的项目、内容,从原来以书为核心的交流、交易和版权买卖,发展到心得和经验的分享,在选题层面、经营层面、营销层面
都有所交流,已经从书延伸到行业和产业的交流,然后走到合作。如今在书业的上、中、下游都有合作交流。
苏拾平和大陆出版界的正式接触是在1992年,那年他在台湾刚刚成立了麦田出版公司,之后就来大陆约稿,和苏童、余华、王安忆、叶兆言等作家签订了出版合同。2000年前后苏拾平开始比较频繁地往来大陆,他当时在城邦集团的红出版社任职,来大陆是为了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协助做宣传营销。该书1999年10月在大陆出版,开启了大陆的网络小说热,累计销量达上百万册。苏拾平说那几年自己在大陆的主要工作是就是图书授权出版,以及协助合作的大陆出版社做营销。他说作者签售会就是从那时起在大陆流行起来的。他曾经为了蔡志恒在大陆出版的第二本书《雨衣》,协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做全国巡回签售活动。
被誉为在大陆从事两岸合作出版业务时间最长的吴兴文,1988年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业务部调到编辑部后就一直经常往返大陆,1998年他又调到远流出版公司负责两岸业务。2001年远流出版公司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购买版权在台湾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繁体版,就是吴兴文在操刀。2002年起,吴兴文开始以远流博识网(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常驻大陆,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大陆合作出版图书,先后出版了白先勇的《姹紫嫣红牡丹亭》、钟芳玲的《书天堂》和《马克思・韦伯作品集》等。
在吴兴文常驻大陆的同时,2002~2003年,还有很多台湾出版公司纷纷来到大陆开设办事处,形成两岸出版合作的最高峰。“但双方热烈合作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真正沉淀下来的却不多,热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减退到合理的判断,很多台湾出版企业在大陆施展不开又退回到台湾。”苏拾平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台湾的经验其实不容易移植到大陆,渠道的不适应、回款的不规范,都和台湾差距很大,尤其是有书号的限制,让台湾和大陆合作起来不容易施展。而出版这一行业本来就应该以当地读者的需求为主,很多在台湾热销的选题在大陆不一定有需求。
吴兴文也表示,整体而言,台湾出版界和大陆书业界的合作很难持续发展,如果和二渠道合作,尽管双方在理念和营销方面都比较接近,但由于二渠道自身面临着诸多限制,发展空间有限,稳定性较差,所以很难长期维系与台湾方面的合作;而与出版社合作,又面临政策上的制约。吴兴文认为,现阶段台湾和大陆的合作空间主要是一个一个书系的合作出版,以及实操经验上的合作。
但在实体合作方面也有成功的案例,在大陆长期坚持下来的,并不只有吴兴文。比如1992年9月,由台湾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大陆外文出版社子公司海豚出版社、北京市通县纸箱厂在大陆合资设立的光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这是大陆第一家两岸三方合资的文化企业。据刘文忠介绍,1996年,该公司陆续推出“无敌英语丛书”,获得很大成功,此后便借势把“无敌英语”这一品牌扩大,出版一系列以“无敌”命名的中小学教辅读物。此外还有近年以教辅教材项目进入大陆发展,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资成立文化咨询公司的台湾康轩公司。
台湾出版公司在大陆设立的办事机构中也有一些并不涉足合作出版业务,而只是从事信息搜集、发掘选题、联系著译者等工作。据刘文忠掌握的信息,台湾成文出版社是较早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它的主要工作是搜集大陆地区的出版信息编制《北京书目》,供台湾业界及学界参考;五南图书公司亦曾聘请北大博士生当代表联络及从事图书合作出版的选题、寻著译者这样的工作。目前台湾最著名的专营大陆图书的问津堂书店也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由专人挑选书籍直接向大陆的出版社选购。台湾大块出版公司也于2003年前后派员常驻大陆负责搜集信息,了解大块在大陆授权出版的图书的销售情况。
家和万事兴之双喜临门除了两岸上游出版社之间以书为核心的选题合作、版权交易,营销协作以外,在中下游的渠道方面,两岸也有不少合作和交易往来。2003年7月,台湾业者与福建外文书店在福州合资成立“闽台书城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投资经营的“台湾书店”在厦门开业,成为大陆首家专营台湾图书的书店,后来又有台湾业者入股该店。2003年台湾正式开放大陆简体字图书市场,大陆简体字图书在台湾的销售由地下变为合法化,经营简体字图书的书店迅速增加。王承惠所在的联经出版公司在大陆开展版权交易、接洽两岸书展之余,就负责采购大陆图书出口到台湾上海书店?穴2005年2月开始经营大陆图书?雪并推荐台湾图书进口到大陆(如厦门台湾书店)。
台湾诚品开发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介修则与大陆图书发行界在物流和信息系统方面展开了迅速合作。李介修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大陆的工作和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和大陆同业之间的交
流,希望与大陆同业在零售物流、批销方面有一个长久的互动。二是提供服务。服务包括三种,第一是信息系统咨询服务,李介修说他最近的一个项目是代表诚品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广东省新华书店SAP/ERP系统的咨询顾问。第二是做物流中心咨询顾问。国内同业要立一个新的物流项目,需要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对未来发展做设计,作为未来投资的企划案,李介修就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第三项服务是物流中心建厂过程中需要的有关厂房设计和软硬件的购买、上线、使用的辅导等,诚品这几年在大陆的物流中心整厂建置的知名案例是江西省新华书店与北京出版发行集团。
在相互开展具体业务之余,两岸出版人越来越经常和深入地分享彼此的经验。2000年,苏拾平应中国图书商报社的邀请参加商报主办的论坛并演讲,做了他在大陆的第一场演讲《图书营销的10个工具》。自此,他一步步被推上了“台湾书业教练”的位置。苏拾平说,累计算下来,他已经受邀在大陆做过12~15次的演讲和培训,演讲的主题包括:营销、经营、渠道、经销等,比如“图书渠道的10个问题”、“营销的10个守则”、“出版经营的10个策略”,等等。
今年3月,苏拾平在大陆讲授的课程还被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成了图书《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出版。和他一样被大陆出版社看中,将其出版经验著书传播的还有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郝明义和曾任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编辑、远流出版公司总编辑兼出版总监等职的周浩正,去年1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郝明义《工作DNA》的简体字版,今年3月金城出版社出版了周浩正的《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而郝明义在新浪网开通的博客,也无意中成了
大陆出版界和郝明义交流的一个平台。
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
两岸协会协力推动共筑交流平台
中国发明与专利
“当时从香港的书店临时调集来一批台湾的图书才办成了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而陈恩泉
率领的台湾出版代表团是绕道日本才来到大陆参加了这届书展和第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许力以的回忆让人体会到两岸出版交流破冰时的艰难背景。1988年10月,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和大陆台湾同胞联谊会等单位联合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这是两岸隔绝40年后,首次举办的图书文化交流活动,图书展览期间举行了海峡两岸出版界座谈会,确定了以两岸版协为交流窗口,搭起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1989年2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在深圳举办了第一届两岸三地的合作出版洽谈会,台湾20多家出版社和大陆70多家出版社参加,双方共签订版权贸易与合作出版贸易协议90多项。就是在这次洽谈会上,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达成了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中国美术全集》的协议;同时建工出版社同台湾光复书局建立了联系,促成了《中国古建筑大系》10卷本的合作出版。自1989年起,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先后在深圳、桂林、杭州、青岛、成都、台北、昆明、长沙、西安等地共举办了11届洽谈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华文图书走向世界这个带有战略性的大问题,在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的提议下,经两岸三地出版协会磋商,决定由大陆、香港、台湾出版协会联合组织“华文出版联谊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轮流在三地举办(后来澳门也加入进来,成为两岸四地的会议)。1995年5月,在香港举办了“首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联谊会议至今已连续召开了12届。
1993年5月,大陆出版界首次组团访台,许力以率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林尔蔚、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陈早春、人民美术社社长陈允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周谊等一行12人访台。这次访问促成了大陆图书首次在台湾举办展览。1994年3月,大陆图书展览首次在台北举办,展出大陆版图书1.7万多种,由当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陈为江总经理担任团长的参展大陆代表团成员近百人。至2007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承办的大陆书展已在台湾举办了8届。
在此期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也分别于1991年5月和1993年11月,与台湾的联经出版公司及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合作,在广州和北京举办了台湾图书展览。
通过海峡两岸社团组织进行的重要交流项目还有“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业人才研讨会”。2002年1月,中国版协主席于友先应邀访台,在与台湾出版同行交流中,深感两岸出版文化交流要着眼于未来,寄希望于青年,他因此向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提出召开“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业人才研讨会”,这个想法获得了台湾出版界的积极回应,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2002年5月,首届“两岸杰出青年出版专
业人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3年4月、2005年5月和2007年10月又分别在台北、北京轮流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研讨会。
由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主办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是一个新建立的非常重要的海峡两岸书业间的交流和贸易平台。2005年7月26日,第一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举办,突破了以往展会台湾图书只展不销的限制,开始在交易会上批发和零售台湾图书。至今交易会已在厦门和台北连续举办了三届,它为两岸业界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在举办交易会的同时,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也在台湾和大陆举办了四次大型论坛。
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
在“观念”和“实务操作”两个层面上,大陆从早期的模仿、套用,到如今已逐渐吸收、融合台湾的经验与方法,进而发展出一套适合大陆书业的本土化管理方法跟营销模式。大陆在保持“大气”思维的同时,也在学习台湾的精打细算。同时两岸的交流也弥补了台湾大套书的空间,并让台湾同行领略到大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编辑力量。台湾还越来越关注大陆的畅销书,大陆图书设计的日益高端化也很值得台湾学习。而大陆的产销制度也对台湾具有很大启示作用。
台湾书业人看20年的影响与改变
吸收“观念”与“实操”
互补“大气”与“精细”
谈及20年来两岸出版业在合作交流中对彼此所产生的影响,刘文忠表示,对大陆出版业的影响,应该主要是促使大陆的出版从粗糙制作逐渐转变到从精制的标准出发,大陆出版业主要从台湾学到了出版策划、包装设置、营销经验等;反过来说,两岸的交流同时也弥补了台湾大套书的空间,并让台湾的同行领略到大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编辑力量。
苏拾平也认为,20年两岸出版合作交流对大陆的影响,“我猜想可能主要是台湾出版人的体验和经验对大陆出版人来说比较新鲜,因为台湾出版业是高度竞争的产业,所有的环节都要经受严苛的市场考验,因此台湾出版人更加务实和贴近读者,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大陆出版人增加视野。反过来,对台湾出版人来说,大陆丰富的写作资源和选题资源也被台湾出版社挖掘到台湾出版,对台湾读者产生一定影响。”苏拾平说,据他估计,将直接向大陆作家组稿和从大陆出版社购买版权的图书都计算在内,目前台湾出版的图书中应该有大约1/10的选题来自大陆。
王承惠亦赞同说,2002年入世以后,两岸书业的互动开始增加,大陆各省出版发行业来台交流参访的活动愈来愈多,两岸业者的项目合作也增多,“从交流合作中学习了解台湾的出版运作经验,我们在这两三年大陆出版品的逐年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的出版品与台湾的出版品不相上下,甚至有了超越。”
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秘书长张丰荣将20年中大陆书业在管理、营销方面的提升归结为在“观念上”及“实务操作”两个层面吸收了台湾的经验。他说,“观念上”大陆已逐步跳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窠臼,积极接纳“盈亏自负”的市场经济概念;“实务操作上”,大陆由于发现直接套用台湾的管理经验与方法,状况百出,因而从早期的模仿、套用,到如今业已逐渐吸收、融合进而发展出一套适合大陆书业的本土化管理方法跟营销模式。意外妊娠看法
吴兴文也认为台湾书业主要在两方面对大陆产生影响:第一是台湾的畅销书、文化书对大陆产生了正面意义的影响,特别是台湾擅长的书系出版方面的经验和理念,推动了大陆的书系建设步伐和书系品质。第二也是台湾出版人的实操经验和出版观念对大陆的影响。吴兴文还特别指出,台湾出版界与大陆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台湾出版人很多是出于热爱而自愿从事出版业,所以他们会一做就做很久,就有很多积淀。而大陆的二渠道书商一般只是冲着短期经济利益涉足书业,不少人做一段时间就转行了,国有出版社的领导层因为主要是委任制,因此从事出版业可能并非他们很多人的主动选择。
吴兴文同时指出,两岸交流对台湾方面的影响则表现在:台湾越来越关注大陆的畅销书,同时大陆图书设计的日益高端化也很值得台湾学习,比如河北教育出版社做的很多书,曾经引起台湾城邦出版集团的强烈关注。
李介修则站在台湾零售终端的角度,看到了大陆书业对台湾的启发。他表示,大陆的产销制度就对台
湾具有很大启示作用。“大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销结制,而台湾实行的是月结制。月结制的特点是让整个产业的资金周转回笼到上游,书还没有卖出去,书店就要先把资金垫付给出版方,所以这些年台湾的独立书店才会一家家死掉,连锁书店单纯经营图书也是度日艰难,只有复合式经营的书店可以靠图书以外的业务经营来维持发展。我认为台湾书业发展到今天的颓势,和产销制度有很大关系,反倒是大陆的销结制可以支持书业的长期发展。”李介修的一番话,将诚品书店颇受争议的销结制改革之源,指向了大陆。他进一步解释说,“当然,大陆的销结制也因为回款越来越慢而饱受诟病,但我认为这和大陆的整个供应链不通畅有关,大陆的供应链是出版社与书店各自为政,彼此的销货系统不对接,出版社无法及时从书店的系统上看到确切的销售数据,因此也不能很硬气地要求书店按实际销售结账。而台湾实行销结制不存在这一问题,台湾多年来一直在做供应链的改善,已能够做到信息透明化。”
反过来,李介修说大陆书业可以从台湾学习的,一是供应链改善。大陆书店现在正逐步改善自己的供应链,下一步就是要和出版社的系统接通。二是大陆的书店现在开始关注台湾书店复合式经营的模式,以改变现在单纯依赖图书主业的传统书店面貌。鲁人曹沫
“两岸书业人的气质也在互相影响”,李介修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从我接触的大陆书业人
来看,无论是省级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店从业者,他们都很大气,考虑问题一般从能把市场做多大出发,而台湾书业人的特点是精算,习惯于先计算成本。”李介修分析,这是由两地的市场特点所决定
的,台湾地狭市场小,一本书的销量是可以预测的,在销量既定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就显得很重要。而大陆市场广阔,总是存在很多潜力和未知数,使大陆书业人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他表示,如今,大陆在保持“大气”思维的同时,也在学习台湾的精打细算。而想在大陆发展的台湾书业人,也需要有纵观大市场的眼光。
苏拾平也从接触的大陆出版人身上看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我觉得大陆书业人偏两种类型:一是文人,二是生意人。以前这两种类型的人分得很开,很难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看到这两种人的特质,现在就不同了,大家都更像‘出版人’——介于文化人和生意人之间,兼具二者特质的综合型人才。”他觉得,大陆出版人在专业细节、技术层面、经营观念、营销理念等各方面进步都非常快。经营思想比以前活泼很多。他说:“从我在大陆做演讲和培训的体会来看,以前是我讲得细,大家问的少。大家只是对我讲的内容表示向往,但未必能用到他们的工作中。现在大陆出版人开始具体落实很多经验规则的运作,我讲课时,他们问的非常细,有很多实质性的问题,都是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去的。”
两岸出版合作交流20年
“一定要保持和大陆‘不脱节’”,在更加关注大陆市场的同时,台湾出版人对两岸合作也越来越谨慎。不过放眼未来,台湾书业人在走入历史新拐点之际,依然期待着新的合作发展商机。两岸将在实操经验方面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
孔东梅的孩子台湾书业人的未来期许:共荣还是没落?
携手走过20载,已经“交往、恋爱”多年的两岸书业界是将进一步热恋、最终结合,还是“恋爱”久了,反而互相厌弃?从记者采访的台湾书业人口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谨慎的乐观。无庸置疑,台湾书业界对大陆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就像苏拾平所说的,一定要保持和大陆“不脱节”,也正如郝明义所言“对大陆市场不能不了解”。但与此同时,两岸各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台湾出版人越来越谨慎。郝明义就表示,“20年来我一直在观察和了解大陆出版业,在对大陆各方面了解清楚之前,我肯定不会在大陆进行更深入的业务。”郝明义遗憾地表示,他虽然努力了解了大陆20年,但却直到现在也没完全看懂大陆出版业,所以他的大块公司在大陆的业务依然局限于图书授权出版。
王承惠也冷静地分析说,台湾出版业者都是中小企业,习惯各自为政,都以在台湾的成熟成功经验而自以为是,当然也会想在大陆的广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又何其难啊!台湾面积小、市场小的经营相对容易,与大陆市场来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也绝对不是单纯复制台湾的成功经验就能成功,铩羽而归的业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想要在华文市场有一番作为,大陆市场又是首选,而台湾业者进入的第一课应是把大陆各省的市场,各种交易模式一一重新思考,因为大陆任何一省面积都比台湾大,人口多,台湾业者如何一起合作进入,这一门学问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研究。”
不过对于未来,王承惠依然有着美好的愿景,他认为,两岸的出版交流已经到了成熟阶段,经过多年
的交流与了解,应该已经是可以开始实质上的合作。他憧憬着:“5月20日台湾新的领导人马英九即将上任,他对文化教育出版产业特别的重视,尤其对两岸的经济合作关系更是重视,对两岸书业的交流与实质上合作一定会给予更多的机会与协助,尤其今年是两岸出版交流20年纪念,9月将在台北举办大陆书展、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盛大展会,相信两岸出版业会激荡出很多新的创新合作发展的商机。”
刘文忠则站在两岸共推华文图书市场繁荣的角度乐观展望: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华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华文市场势必成为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要让这颗璀璨的明珠照耀整个世界,必须通过两岸出版业的合力才能够达到。实际上,两岸出版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两岸出版人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就会实现优势互补,并与
西方的出版“巨链”抗衡,打造华文市场的辉煌未来。因此,他预言,今后两岸出版交流必将趋于紧密,合作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停留在版权贸易和图书进出口贸易方面,而是树立起整体华文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共创华文出版天下,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
身为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的陈恩泉更是大胆设想:“我希望未来能在大陆设立一个台湾出版商协会的办事机构,为在大陆从事业务的台湾出版商服务。同时想在台北成立一个两岸版权交流中心,替大陆出版业服务,做间接投资的服务。”
苏拾平和李介修则都预测两岸将继续在实操经验方面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苏拾平预测:一方面大陆仍然需要台湾的经验和人才,可能会有台湾的职业经理人到大陆来“高级打工”。另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培训活动在两岸之间展开。不仅是台湾书业人到大陆来演讲和讲课,还包括大陆更多地组团到台湾去现场研修,在完成培训课程之余,参观台湾的书店、发行系统和出版社。
李介修认为,未来两岸出版合作交流将继续在三个层面深入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市场层面,两岸将在版权谈判、版权管理、合作出版以及市场营销上更加紧密和细致的合作。大陆将吸取台湾在某一特定市场内的专案行销经验,台湾也会学习大陆的全局气魄。第二个层面是系统技术层面,大陆和台湾将在信息系统和供应链改善方面进行更多交流合作。第三个层面就是两岸在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交流。mmpi
而吴兴文的预测则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他引用不久前《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警惕发展的“中国陷阱”》中的观点:“如果中国继续靠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拉动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发育不足,未来就有可能遭遇发展的‘中国陷阱’——失业率较高,收入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最终大资本的生产与居民消费不足之间形成矛盾,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可能无法避免。”吴兴文表示,这一论点体现到出版业,就是如果出版社都朝大集团去发展,去上市,越来越注重赢利水平,出版社就会花更多精力去做畅销书,反而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特,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图书市场的文化多样性。而从其对两岸出版合作交流的影响来看,由于台湾的出版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大陆大型集团雄霸市场的情况下,
台湾的小公司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1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陆   台湾   出版   图书   合作   交流   书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