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第二,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一、“维也纳会议”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扬州大学 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216人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操纵会议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烈特·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出席了会议。上述四大国参加会议的目的是进行分赃,同时要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的旧秩序,并且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于1815年6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2.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决定。教材上把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分为四点:第一,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恢复波旁王朝,葡萄牙恢复布拉冈扎王朝。另外,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也都复辟。第二,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图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总决议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3~5年,还规定法国于5年内分15次付清7亿法郎赔款。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又决定把荷兰
与比利时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根据总决议,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由俄、普、奥瓜分)。此外,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的大片领土。第三,重新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得到了马耳他岛,原来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如多巴哥、圣卢西亚、毛里求斯等地都转入英国手中。另外,英国还从荷兰手中夺取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英国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四,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德意志虽在名义上建立了联邦,但仍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而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被奥地利控制。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逆时代潮流而动。他们推行“正统主义”原则,一味维护封建君主和贵族的统治权力。他们重划欧洲领土,只顾大国利益,不惜违抗民族主义潮流,践踏民族意识,宰割弱小国家。因此,维也纳会议是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它所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它使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是“海上霸主”,而在欧洲大陆,俄国和奥地利取代法国成为盟主。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欧洲“各国的反革命都掌握了政权。从伦敦到那不勒斯,从里斯本到圣彼得堡,各国的内阁都由封建贵族统治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47页)
3.“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联合欧洲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欧洲反动势力先后成立了神圣同盟
千奇百怪的树
费德勒和四国同盟。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表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的反动意志。后来,除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教皇国以外,欧洲各国都相继加入了“神圣同盟”。
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英、俄、奥、普组成四国同盟。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条约所作的安排。四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
4.维也纳体系的历史作用。维也纳体系一方面是历史的反动,这表现在它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讨论一些国际问题。例如1818年9月召开的亚琛(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俄、奥、普、英、法五国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亚琛条约》,俄、奥、普、英同意提前撤退联盟国在法国的驻军。此后,法国参加了四国同盟,使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1820年10月召开了特洛波(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俄、奥、普三国君主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各国的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1821年1月召开了莱巴赫会
江西大宇学院
议,俄、奥、普、英以及那不勒斯的代表参加,会议决定由奥地利出兵镇压意大利革命。1822年10月召开了维罗纳(在意大利境内)会议,俄、奥、普、英、法等国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议定书,决定由法国出兵干涉西班牙革命。虽然这几次国际会议上各国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英国与俄、奥、普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但它体现了注意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两个问题:
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教材分析了三种矛盾。第一种是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众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二种是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欧洲大国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三种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欧洲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战争,导致了“神圣同盟”的破裂。
2.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各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包括1820~1823年的西班牙革命、1820~1821年的意大利革命、1825~1826年的俄国革命、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西班牙革命是由军队首先发动的,革命者要求实行宪法,国王斐迪南七世被迫同意革命者要求,宣称自己为立宪君主。但“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1823年,法国派兵到西班牙,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实录恢复了西班牙国王的反动统治,取消了西班牙宪法。1820年,意大利半岛上的撒丁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都爆发了革命。革命者要求宪法,要求民主。五国同盟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议下,决定由奥军前往镇压,意大利的革命于1821年失败。1825年12月26日,俄国圣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废除农奴制,召开制宪会议,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残酷镇压。半个月以后,在乌克兰发生的起义也被镇压。这一时期的革命以1830年发生的法国“七月革命”影响最大。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被迫承认了一些革命时期发生的变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拿破仑法典等。所以这时的法国统治权虽然掌握在贵族和教士手中,但法国的经济仍然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18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进一步推行反动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强烈不满。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取消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进一步提高选举资格,激起全国的愤怒。两天后巴黎人民起义,29日攻占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逃跑,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拥戴波旁王朝旁系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力浦为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发生的政治斗争的第二类,属于资产阶级改革。英国在全国工人、农民运动高涨的背景下,议会改革法案于1832年获得通过。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14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会议   法国   欧洲   革命   维也纳   体系   英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