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大学的兴衰(全文)

德意志大学的兴衰(全文)
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是研究德国历史的专家。他的3部著作《德意志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文化的流亡》(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包含了对德国大学兴衰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撮其要点做一评述。上海市公安局长落网记
人们现在谈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想到美国哈佛、耶鲁和英国牛津、剑桥等名校。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大学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以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3项诺贝尔奖为例,截至1933年,德国的大学里已经产生32名获奖者,是英法两国之和,而当时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
德意志大学的崛起要追溯到200年前。当时,德意志小邦林立,尚未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其中最大的普鲁士王国在1806年战败于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割地赔款,稍微像样一点儿的哈勒大学也被拿破仑占领。国王威廉三世对逃出来的教授们说:“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说:“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
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这时教育家洪堡出任内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长。他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1810年9月29日,由他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诞生。洪堡提出了大学三原则,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提出了“为科学而生活”的校训。同时,他还提出了“科学五原则”:
一、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没有被完全发现、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
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别开来。
三、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自由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四、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反
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大学三原则和科学五原则送到威廉三世案头,他做出了这样的批示:“大学是科学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皮尔斯电子从1810年开始,普鲁士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财政提供者。大学成为完全世俗化的机构,自我决定教学科研等内部事务。大学校长由教授们轮流坐庄,只需国家认可。教授有任意的开课权,工资由国家支付,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同时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不管是谁,到了65岁,都得让位,但退休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绝不允许大学教授办公司。企业家资助教授的研究课题,经教授与校长联名签字,就可到税务局申请减税。为教授的科研项目出资,或资助创新性课题,还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使德国教授再不缺乏科学经费。
柏林大学的出现,成为现代化大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这种模式被德意志30多个邦国竞相效仿,发展趋势如雨后春笋。它们都是综合型大学,与工科或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有严格区别。大学成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的中心,人文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确立了真正的独立地位。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思考。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增长人类的新知识,成了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优秀的研究者,才能成为大学教师;照本宣科,拾人牙慧,只能下课。大学成为研究者的共同体。人事的选择,不考虑个人好恶,社会地位,也不是口才、写作能力和教学技巧,而是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教授是国家公职人员。国家为年轻人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大学设有编外讲师和额外教授,需经严格考试获取资格。他们先拿较少的工资。要想得到教授的位置,必须献身于科学研究,向已形成的舆论挑战,冒着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实现科学研究上的真正突破。教师不允许在同一所大学里升格。不存在某一所大学毕业出来的人占优势的近亲繁殖现象,扫除了门户之见和裙带关系。大学对于有才能的人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大学生的学习有充分自由,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去学习,只要那所大学还有名额可以注册。大学里没有什么教学大纲,也没有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学什么。这种流动性和选择自由,
使得任何一名大学生都有机会与最优秀的科学家讨论问题。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结伴式的自由讨论,也可以独立工作,自由进入任何图书馆,查阅已公开的任何资料,绝不存在任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级别限制。科学自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校正力量。大学教授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例如社会保险制,福利国家方案,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为克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端所做的努力。
科学与教育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普鲁士王国的现代化进程。普法之间1870年再度爆发战争,这次法国大败。排除了法国干扰,德意志各邦完成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科学家帕舍尔当时就发出感慨:“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是科学上竞争的失败!”
的确,德意志人在普法战争前,已经居于世界科学领先地位。以当时的重大科学发现而论,生理学方面1864年德意志人有156项,世界其他民族只有57项;到1869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89项,世界其他民族只有11项。在热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方面,1836年至1855年,德意志人为231项,英法为201项;到1870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136项,英法只有91项。在医学领域,到1869年,德意志人为33项,英法总和为29项。从19世纪下半叶至2
环氧树脂模具0世纪前期,德意志已经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里出现的科学家可谓星灿烂,如数学家高斯、黎曼、闵科夫斯基、希尔伯特、哥德巴赫;物理学家弗劳霍荷、赫茨、哈伯、洛伦兹、普朗克、爱因斯坦、波恩、玛依尔、赫姆霍尔茨、伦琴;化学家李比锡、奥斯瓦尔德、哈维尔、威尔斯塔特、瓦尔堡,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名单。美国虽然在迈入20世纪门槛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科学、教育方面,只是德国的学生。
在这方面,中国也是德国的学生。蔡元培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作用已经得到公认。他从1907年起,曾几度留学德国。他主政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文理兼修、教授治校,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皆受益于德国,甚至他给女儿取名威廉,都可见他从德国受到的影响。
德国大学和科学的领先地位,葬送于纳粹之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得种族主义思潮兴起。希特勒抓住了德国人渴望翻身的民族情绪,趁机上台,出任总理,掌握了国家机器,使得德意志大学奉行了123年的科学、理性、自由的原则被断然抛弃。1933年4月7日,希特勒刚刚上台两个多月,就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宣布解聘与纳粹主义原则不相符合的公职人员:“一、凡属共产党或共产主义辅组织的成员;二、凡在未来有可能
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或共产主义性质活动的人;三、凡在迄今为止的活动中不能证明自身会随时、无保留地支持这个民族国家的人;四、凡属非雅利安血统者,这样的公职人员都将解聘。”由于德国大学教师属于公职人员,因此,这场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就成为驱逐有犹太血统的、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量科学家因此遭到解聘,德国大学界在4月22日发出了让自己蒙羞的《德意志大学对阿道夫猪蹄甲・希特勒以及纳粹主义国家的表白书》,其中写到:“这个民族的阳光再度照亮了自己。我们将建设和扩展伟大的元首所开创的事业,并全心全意地追随这个新的国家。……这场纳粹主义革命不仅体现为一个不断成长起来的政党对现存权力的接管,而且这场革命将给我们德意志的存在带来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彻底变革!”
1933年5月10日夜晚,在柏林歌剧院广场上,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戈培尔主持了一场焚书运动。狂热的大学生将大批“非雅利安精神”的书籍扔进火堆。作者从海涅、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到雷马克、黑塞、托马斯曼等等,近3000种书籍被列为禁书,从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中清除。接着,戏剧、造型艺术、音乐、出版、广播、电影、新闻领域里的“非雅利安人”也遭到驱逐。1935年9月15日颁布的《纽伦堡法》,彻底剥夺了所有犹太人的公民权,并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通婚。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劳尔曾勇敢地站出来,抗议这场清洗运动给德国科学造成的损害。希特勒回答:“即使是为了科学,我们的也不会因此而撤销或改变。如果驱逐犹太科学家意味着现代德国科学的毁灭,那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没有科学的状况下,推行我们的吧!”东莞三级地震
德国的大学先后发生了3波解聘潮。第一波是1933年至1934年冬季学期以前,共解聘了1145名大学教师。第二波是1935年9月15日《纽伦堡法》颁布后的一年间,又有494名科学家遭到解聘。第三波是1937年1月26日颁布《德意志公职人员法》之后,到1938年年初,又解聘了160多名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族配偶的教师,至此,德意志高校教师队伍的损失达到了39%,其中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的损失达到47%。1938年3月吞并了奥地利后,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400多名有犹太血统或有犹太配偶的奥地利科学家头上。到1939年,德国大学45%的教师岗位,已被不学无术的纳粹占据。
在1938年11月9日帝国水晶之夜后,这些被解聘的教授学者,除了逃离德国,没有别的选择。同样的威胁也摆在非犹太裔的、坚持民主思想的、过去积极参与政治并遭到解聘的人文、社会科学家面前,纳粹同样将他们视为敌人。要想求生,只有流亡,否则前面就是集中营与死亡。
这些知识难民为了活命,流亡地多达75个国家,但最后只有美国接收最多,让他们落地生根,并结出科学文化硕果。美国因此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中日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1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   科学   德意志   德国   教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