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名来历

1.太原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1927年),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
小店区:
小店区:
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毁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现成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
区政府驻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1997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改为小店区。
迎泽区:
因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扩建太原城,迎泽门(又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rvr“迎泽北服莱佛士为名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杏花岭区:
因明晋王府花园而名。明 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
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伏旱天气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
郊区改为尖草坪区。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
晋源区:
因晋水而名。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古记夑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晋,含唐晋
始源之意。1947年,设晋源县。1954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晋源为名设晋源区。
古交市:
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同,渐演变为古交。清为古交镇,1958年,成立古交矿工区,1988年改称古交市。
清徐县:
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首字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191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喂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个兵,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阳曲县:
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 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改为阳直县。后又复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娄烦县: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娄烦国、娄烦郡、娄烦监、娄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889年)置娄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1971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大同:
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 ,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
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大同市城区:
19495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城内。初设四个区,1950年改为三个区,1952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1954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同年4月改为大同市城区。
大同市矿区:
1950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口泉区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197010月,由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南郊区:
1950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1970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
新荣区:
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1960年属古城区。1964年,复归大同县管辖。1970年,在今新荣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区。19724月,因所在地村名改名为新荣区。
大同县:
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1949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54年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归属大同市称大郊区,1960年原大同县划为古城区。1965年恢复大同县建制,归雁北专署。1993室外给排水7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市区,1971年迁到西坪镇。
阳高县: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任丘四中1398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天镇县: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1368年)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镇县。
浑源县:
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两县合并为崞县,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复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地。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
而得名。
灵丘县:
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出现,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置灵丘县,属幽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广灵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左云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1409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3.朔州市
朔州:
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辖两区四县。
朔城区:
意同朔州。尧时为冀州之域,舜时属并州,夏归荤粥(薰鬻),商属土方,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设朔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朔州市1989年成立后,朔县更名为朔城区。
平鲁区:
明置平虏卫,清为平鲁县。1958年平鲁和朔县合并统称为朔县,1961年恢复平鲁县,1989年平鲁县撤销改设平鲁区。
山阴县:
春秋为代国地。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隋为神武县地,属马邑郡。唐为马邑县地,属朔
州。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更名为山阴县,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
怀仁县:
春秋属代。战国属赵。秦汉属雁门郡。隋为云内县地。唐为云中县地。辽置怀仁县,因后唐武皇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会盟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义,取其意而得名。
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应县:
唐为马邑县地,唐末置应州,民国元年改为应县,因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而得名。
右玉县: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1409年)复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称右玉林卫。清初为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右玉县。
4.忻州市
忻州:
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
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人名翻译,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为忻县地区专署。1983年改为忻州地区行署。2001年改称忻州市。辖一区一市十二县。
忻府区:
意同忻州。民国初改忻县。1983年改忻州市。2001年,改称忻府区。
定襄县:
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把和林格尔一带命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了。后汉末由内蒙古迁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五台县: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驴夷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因境内有五台山而改名五台县。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台州。明洪武二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5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40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原   大同市   改为   太原市   成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