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机制、挑战与对策

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机制、挑战与对策
梼杌闲评郝挺雷李有文
摘要: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是引导产业发展思维转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新基建带来的支撑设施、支持技术与创新环境,促进了“文化+科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并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数字文化资源传播、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面对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推动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产业、政策等三个因素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文化企业运营模式,积极主动、全方位地融入新基建;打造文化产业平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文化政策保障,优化文化产业监管服务体系。
关键词:新基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
作者简介:郝挺雷,管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李有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上海大学bbs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4-0041-1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加快了前沿数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与应用,并以要素升级、技术赋能等形式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产业的深刻变革,以往依靠人员聚集性消费发展起来的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如娱乐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几近停摆,而依托数字技术而兴起的云演艺、云综艺、云展览、云教育、云旅游等新兴业态逐渐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新基建成为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本文在新基建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视域下,研究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探讨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文化产业链‘互联网+’创新模式研究”(19CH193)。
磷脂酶c41
全方位融入新基建面临的挑战,进而相应地提出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基建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领域方向的建设。新基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
即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建设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支撑;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推动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同时也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智慧旅游、数字出版和云演出等①;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②。新基建的关键在于数字基建且着力于科技端③,其典型特征在于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高度、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治理。新基建是引领文化创新理念和方向的前端数字技术底座,也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新型应用场景塑造的依托,有力推进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④,加速了文化产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进而在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增值和高质量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产业应用:新基建夯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技术支撑
新基建在文化领域实施和应用的实质,可理解为面向文化创新发展需求的新基建,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是新时代的文化新基建,如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和“云”“网”“端”基础设施等⑤。2020年5月,中宣部文改办发布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包含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八个建设重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属于数据中心类数字基础设施,是文化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了网络化、知识化、共享化、智能
服务化的文化资源基础。文化大数据体系综合运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文化资源库、重塑文化空间和构建新平台,推动文化内容生产企业创作出适应现代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理念转变:新基建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
数字基建是新基建的内核,数字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变革,特别是产业发展理念的变革。一方面,新基建加快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引向“互联网+”和“文化+科技”,使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向。譬如,在4G时代,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界纷纷向移动端转型和
上海 国企改革①潘教峰、万劲波:《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5期。
②田杰棠、闫德利:《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疫情后数字经济加速的“路与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③李颖:《新基建背景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图景》,《中国工业报》2020年4月1日(第1版)。
④刘艳红、黄雪涛、石博涵:《中国“新基建”:概念、现状与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⑤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hengce/ 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42
创新,传统的线下和网页类动漫游戏升级为竖屏动漫、手机游戏等,网络直播、移动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也应运而生;在5G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与5G技术深度融合,驱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提质升级,数字出版、数字文博、智慧文旅、远程虚拟交互等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正是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①。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驱动下,文化产业趋向于柔性化,传统的边界被打破,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进而促进了产业融合变革②。例如,文化和科技赋能智慧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传统的文化装备制造业依托先进技术转型为现代文化装备智能制造业,数字文化企业利用文化大数据优化生产结构,并依托用户大数据画像实现数字文化产品精准创新、营销与服务。
(三)驱动发展:新基建推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链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展开③,新基建推动文化产业形成一条从创新理念深度融入、创意素材云端供给、文化内容众包生产到文化产品数字消费的完整链条,这是数据3.0时代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④。一方面,新基建加大了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利用的力度,
如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大数据挖掘、可视化展示、知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创新性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智能化传播、保护性开发与消费等。另一方面,新基建以科技赋能的形式促进了文化产品优质供给、文化新业态创新培育、文化消费多元场景构建,提升了文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促进文化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推动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樱花舞教学
因此,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主动对接新基建,完善文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把握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解决二者融合过程中的难题,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字链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
二、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在新基建带来的设施支撑、技术创新与应用环境提升等背景下,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思维、技术、创意、资源、企业、市场水平将会有实质性进步,甚至是代际跃升,“文化+科技”产业将会爆发式增长,并将更好地构建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逻辑,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培育,提升数字文化资源传播能力,推动文化产业链现代化升级,深化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思维升级:建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逻辑
传统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重硬轻软”“重政轻企”“重建轻用”情况,而新基建带来的新思
①黄永林、余欢:《5G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理论月刊》2020年第4期。
②周锦:《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文化产业柔性化发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③高书生:《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在探索中持续推进》,《中国文化报》2020年9月7日(第4版)。
④周耀林、刘晗:《数据3.0思维下的文化大数据应用研究》,《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9期。
43
维更加强调“软硬同步”“协调发展”,强化需求分析与科学测算。随着新基建与产业的加速融合,文化产业在其现代化发展、文化创新指向、商业生态健全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思维逻辑,强化了用户思维、极致思维、数字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等,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发展理念支撑,有助于引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指向,带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
其一,用户思维引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指向。新基建和移动互联网带来新一轮文化产业创新热潮,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消费者服务,所谓用户思维关键就是“用户至上”“口碑制胜”思维。用户思维在文化产业供给端和消费端集中体现为以技术为支撑、以内容为“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生产创新。一方面,引领文化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和智能分析新时代文化消费需求,及时调整文化产品创意形式、市场定位、传播渠道、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以简约、极致、专注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引领文化企业重塑文化消费场景与引导文化消费心理,推动文化消费创新与文化体验更新,并与消费者进行常态化沟通和互动,在持续迭代中实现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推送,激发文化消费心理并丰富文化消费形式,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二,数字思维推动形成文化产业转型和发展新思路。“数字为主”“技术优先”所构画的文化产业发展底座,更加强调新型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对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赋能作用。一方面,推动文化企业关注、研发、购买、应用新基建新数字技术,以技术激发和实现文化创意,以技术改造升级产品制作,以技术拓展传播渠道,以技术支撑替代传统人力资本,以技术监管替代传统管理体系等。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关键支撑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集成攻关、行业应用和迭代更新,强化产业发展数字化底座,构建产业发展数字化生态,夯实产业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
其三,平台思维带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传统产业理论强调单一产业或企业效率,注重产业或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缺乏产业协同和产业融合创新意识,忽视了资源共享共赢的关
联度与融合度①。而新基建带来的平台思维可吸引更广泛的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业链的协同生产,带动上下游文化企业从更多的协同众创、公共服务、共享信息、融合技术和溢出知识中获益,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质量;新基建还可以带动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与创新,如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教育、文化设计、文化制造和文化农业,等等。
(二)技术升级: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新基建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升级,并逐渐渗透到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重塑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及运营形式,带动文化科技迭代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②。
其一,就生产而言,新基建改造文化产品生产模式。数字技术拥有强大的生产、协同和传输能力,为围绕产业链部署的创新链和围绕创新链布局的产业链畅通了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
①李者聪:《“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人民论坛》2015年第23期。
②冯黛梅:《数字科技重塑文化产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2日(第3版)。
44
流、技术流、知识流和物流,由此引导文化生产形成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协同生产能力更强的分工体系和分工制度及产业链治理体系,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实现智能化产品制造、在线化布局分工、众包化协同生产、定制化供需对接、专业化高端供给等新的产品供给与生产模式。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其二,就流通而言,新基建拓展文化产品传播渠道。依托数字基建,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形式不断丰富,依托互联网平台流通和传播的文化产品种类日益增多,通过8K超高清视频技术与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的5G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所需的区块链技术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实现了在线化、实时化、智能化、安全性传播和消费,不仅包括各类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如短视频、VLOG、VR/AR等,也包括传统线下消费文化产品的网络化改造与升级,如视频平台电影播出、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智慧互动旅游等。
其三,就消费而言,新基建创新文化产品消费方式。新基建催生了互联网拓展的多元化消费方式、虚拟现实带来的体验化消费产品、大数据完善的精准推送商品、知识服务深化的科学消费模式、物联网支撑的可追踪消费渠道,这不仅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的创新,还带来了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潜在变化。新技术还改变并重新配置了生产关系,促使新的消费模式不断涌现,电商平台消费、O2O一体化消费、垂直传播消费、IP及衍生品消费、网络直播消费、众筹消费等成为了文化产品消费新形式①。
产业实践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原来依靠线下消费和人员聚集性消费的传统文化产品纷纷利用数字新媒体平台走到线上,通过网络走进百姓家中,倒逼传统文化产业主动利用新基建数字平台实现转型发展。譬如,在影视剧行业,有以《囧妈》《大赢家》等为代表的影视剧率先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在线首映;在演艺行业,有《一爱千年》等为代表的音乐剧进军新媒体,实现线上付费演出,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文博行业,敦煌研究院与人民日报新媒体及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以数字技术在线展现敦煌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领略敦煌壁画的风采,感知石窟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②。
(三)创意升级: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创新培育
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实施和应用既是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也是新思维与产业的融合,其必然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业新理念、新创意、新产品、新价值和新形态,并将更好地培育出适应这些新技术、新思维的新兴文化业态。新基建丰富了文化产品创意形式,激发了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促进了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由此形成新基建与新兴文化业态的互动循环创新。
其一,新基建丰富文化产品创意形式。新基建在文化产业创意端的应用,为创意的挖掘、分析、打造、落地、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助推了创新化、高端化和体验性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培育。譬如: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属性数据,为文化产品赋予具有中国
特的创意灵感和依据;通过大数据和5G结合,实现世界各地文化爱好者的移动在线实时众创,为优质文化IP创意国际化拓展提供助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平台合作,深描用户文化喜好,实现大数据画像,智能分析用户需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优化供给侧文化生产结构。
①王林生:《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模式创新及发展趋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②施秀萍:《“云游敦煌”两月在线接待游客超1200万》,《甘肃日报》2020年4月25日(第1版)。
45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0:3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3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文化产业   发展   技术   数字   创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