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

温儒敏: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
讨论法“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
温儒敏
占领运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择性必修”即将投入使用,我讲一讲编写意图和体例,对教材的使用提一些建议。关于这套新教材“新”在哪里?2019年在六省市投入使用前的培训会上,我有个发言也做了介绍,是就整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说明,而这里主要讲“选择性必修”,分10个问题来讲。1
“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衔接与区别
新教材高一是“必修”,高二是“选择性必修”,其实都是必修。课标起初设定了三类课程,包括“必修”“选修1”和“选修2”,最终定稿才把“选修1”改为“选择性必修”,“选修2”改为“选修”。“选择性必修”这个词有点别扭。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高一的“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学的。而“选择性必修”,是给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修习的。理论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要分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还要升学,所以安排“选择性必修”。实际上,不准备参
哪种动物会飞?
加高考的高中生是极少的。所以我们不用纠结为何要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高一和高二语文都是必修,或者说高一是“必修”,高二是“必选”好了。此外,课标规定了要开设“选修”,但是目前并没有编统一的选修教材,高中教材只编了高一和高二的。这是一个情况说明。
高一语文是8学分,教材有上下两册,高二是6学分,有上中下三册。为何高二学分少,教材反而比高一多一册呢?这也是为一线教学考虑,分三册,每册2学分。可以安排高二两个学期学完三册,也可以高二学两册,留一册到高三。高二的课文有些篇幅长一些,难度大一些,多用点时间也有必要。这些都是机动的。
高二语文和高一语文有什么不同?大同小异。所谓“大同”,都是必修,而且前后是贯通的,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栏目都大体相同。高二和高一的语文都不再按照知识体系来安排,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释、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而采用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希望能够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学生反复操练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以任务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文化修养等多方面起到综合的效应。从六
省市使用高一语文新教材所反馈的情况看,这样改革的确有点难,但应当努力坚持朝这个方向去改。
水力压裂
高二和高一的同中之“异”,是单元的结构方式和教学方式略有变化。高一以“学习任务”和人文主题来结构单元,高二以“专题研习”来结构单元。还有,就是有教学的梯度,高二显然比高一难一些,要求高一些。大家可能要问,梯度表现在哪里?根据是什么?高二和高一能区分得那么明显吗?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新教材努力要做好的。教材的梯度设计主要参考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高二的学习任务,二是课标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课标的第五部分“学业质量”,其中有一个学业质量水平分级描述的表格,分5个水平等级,每个水平等级都有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质量描述。水平一和水平二是高一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以水平二为依据;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高二选择性必修课的要求,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主要是水平四;而水平五是选修课程的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考或用人单位参考。
课标的学业水平分级描述是有梯度的。比如,高一学完后,理解语言时,要求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倾向。高二的要求则是能准确清晰地阐
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对文本内容形式提出质疑,并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高三选修要求更高,理解语言时,能多角度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推断分析文本观点是否合理,等等。我这里只是举例,说得不全,关于学业水平质量的分级,还包括文学鉴赏、文化理解等几个维度,大家仔细研究,会看出5个等级是逐层递进的。教材编写所要考虑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大体参照了这些分级描述。其实高考命题也会参照这些质量描述。
我这里提醒大家备课时关注一下梯度问题,是必要的,让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也有个“度”。现在网上各种教案都有现成的,备课太容易了,拿来就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这恐怕不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诟病,就是缺少标准,随意性很大。现在新教材力图体现学业水平不同层级的梯度,大家要体会这方面的用心。建议老师们备课和实施教学时,研究一下新课标中有关学业水平的分级描述,再仔细琢磨高一到高二的教学梯度,以更好地理解和用好新教材。2
“专题研习”的单元结构特点
高二和高一教材是大同小异,这个“异”是大家关心的。我多说说。
世界温州人大会
首先,是“学习任务”的提法和要求不同。高一有7个任务,我们已经教过,也熟悉了。而高二是6个任务,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和高一是贯通的,高二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逻辑的单元。另外,高一有“整本书阅读”单元,高二没有安排。课标的要求是高二也要有“整本书阅读”,最初的编写方案也是安排了的,除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还有《堂吉诃德》和《平凡的世界》两书。但近来网上不断有人批评新教材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编写组承受的压力很大,后来高二就不再安排“整本书阅读”,古诗词背诵的篇目也由原来40多篇减少到20篇。这是无奈之举。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要改革,还要求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可,也还得求稳定,特别是语文教材,有些妥协和调整应当能得到理解。
回头再说高二与高一任务的提法和要求的不同,高二突出了“专题研习”。这是新的教材形式,以前没有过的。比如高一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按照不同主题分布到几个单元的,而高二的文学类阅读写作,就分为革命传统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3个任务,是按照“专题研习”来设置单元的。高一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分布在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和实用类阅读等几个任务中,是分散的,而高二则集中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安排在先秦诸子、史传史论、古典诗词、古代散文这4个单元。就是说,高二转向“专题研习”了,更加突出探究性学习,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学习”与“研习”一字之差,梯度上去了,要求不同了。
高二的单元结构方式是研习活动,每个单元设置3个或者4个“研习专题”,也就是学习任务。我这里用“研习专题”这个词,而不用“项目”,我认为“专题”比较贴切。“项目”这个词社会上用得太多了,太滥了,对中学生来说,还是用“专题研习”比较好,范围小一些,活动可以集中一点。
高二教材以“专题研习”作为单元组构的方式,各单元也可能有不同文体的穿插,但和高一比起来,还是相对集中,是往研习的专题方面汇集。比如高二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收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六家著作,都是节选,涉及面广,但仍然比较集中,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源头——先秦诸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有个粗略的印象和了解。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过《论语》《孟子》《庄子》等课文,多是从文体、阅读方式等不同角度去学习的,比较分散,而高二把先秦诸子代表性的几家作品集中到一个单元,以“初步认识传统文化之根”去引导研习,这种教学就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专题性、探究性凸显出来了。
高二语文的“专题研习”单元一般由4部分组成: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与单元研习任务。单元导语说明本单元所属的人文主题和研习专题,也就是教学的总目标。课文一般四五篇,也有六七篇的,兼顾不同的文体、风格等因素,一般分为2至3课,有的多一些,4课或5课,都与研习的专题有关。课文还分为“教读”和“自读”,这和初中语文的设计是一样的。“教读”就是精读,老师也可以多讲一点。“自读”主要就是学生自己去读。高二每一课也有“学习提示”,单元后面还有“单元研习任务”。我专门就“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多说几句。3
要认真琢磨“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的功能有三:激发学习兴趣;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读懂课文;提供阅读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前的教材也有导读之类设计,着重介绍某篇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手法,等等。而“学习提示”重点放到要怎么去读,阅读时注意什么,以及怎样进入探究性学习。“学习提示”主要是给学生写的,但对老师来说也很重要,实际上也在提示教学的目标、要点与抓手。教师备课要认真琢磨“学习提示”,在布置“专题研习”任务时,必须参照“学习提示”,适当发挥,指导学生进入阅读与研习的状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33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习   学习   单元   阅读   学生   教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