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城市洪涝风险变化分析——以宁波市鄞州城区为例

D O I:10. 3969/j.issn. 1672-2469. 2019. 01. 023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城市洪涝风险变化分析
—以宁波市鄞州城区为例
张玉兰,张卫国,陈瑞祥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宁波315192)
摘要:文章以宁波鄞州城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洪涝风险的影响。从城市建设活动引起下垫面变化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两个角度着手,采用河网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设计暴雨标准下的城区洪涝情势,系统分析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整治前后研究区洪涝风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下垫面变化加大了部分地区的受灾可能,但防洪排涝工程发挥了更为积极的影响,明显降低了城区洪涝风险。
关键词:城市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洪涝风险;河网水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 V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69(2019)01-0084-03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暴雨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国极端降水发生强度和频率都呈现增加趋势,洪涝灾害也趋于增多。频繁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统计资料显示,仅在2016年,全 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0095.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643亿元,占当年G D P的0.49%。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洪涝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频发。2012年,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2013年,宁波余姚市遭受100年一遇强降雨,导致城区70%以上地区受淹7天以上。2015 年上海暴雨导致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被淹[1_3]。这 些事件一方面暴露了城市在应对洪涝灾害时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对深人思考城市洪涝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过程。城市扩张使得区域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多,造成区域性微气候,改变了城市水循环过程,暴雨产流系数和产流量增加,形成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大。作为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基础设施和经济财富,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极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深 人研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宁波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对于认识和应对区域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城区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于区域下垫面的改变,以及对区域防洪治涝能力的改变。以2012年“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开始实施到2018年 前后的时间端点为切人点,借助河网水动力模型定量分析计算“规划”实施前后两个时间节点上区域内相应洪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
涝风险的变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1研究区域介绍
1.1流域简介
研究区鄞州城区面积176k m2,处于鄞东南平原之内,该平原片区所在流域为甬江流域。甬江流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流域面积4518k m2。流域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易遭遇暴雨侵袭。随着气候的变化,短时强降雨带来的灾害趋于频繁,据 2000年后资料统计,本流域平均每年会受4场台风影响,而产生较大灾害的平均1.21次^年。台风 暴雨分布面广、历时长、量多、强度大。特别是遇到大潮汛,如果台风增水过程的峰值与天文高潮相遇,就会出现沿海潮位迅猛高涨而使江河下泄洪水受到顶托而不易排出,加重洪涝灾害的风险。
收稿日期$2018-08-09
基金项目:浙江省水利厅科技项目(YA1702);宁波市水利科技项目(NSK201715)
作者筒介:张玉兰(1986年一),女,工程师。
• 84 +
1.&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
聚酯纤维布
制定防洪排涝规划和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是应对 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4]。根据“规划”的指导 和要求,近年来,流域防洪减灾治理工作积极推 进,先后实施整治了奉化江、东江、剡江等重要区 域的防洪工程,同时还进一步开展了鄞东南沿山干 河、小浃江、大石禊栗、印洪禊栗等一系列平原骨 干排涝工程的治理工作,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不 断完善,应对洪涝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期间,研究区内防洪排涝工程实施情况主要如下。
(1 %干支流防洪工程
方桥三江口至鄞州大桥的奉化江堤防工程基本 建设完成,剡江、东江堤防工程整治完成,各大干 支流防洪标准和能力获得提升。
(2%鄞东南平原排涝工程
新建甬新栗站,规模60m3/s;沿山干河排水 系统的环湖河、高钱河、界牌禊河及界牌禊闸完成 整治;小浃江排水系统下游段河道及水闸工程完成 整治,并扩建了王家洋闸;印洪禊排水系统上游段 河道工程完成整治;杨木禊排水系统河道出口处禊 闸工程亦整治实施完成;大东江-陈郎桥江排水系 统中对鄞东闸实施改建。这些平原排涝工程的实施 确保了区域内涝水外排能力大大加强。
1'研究区域下垫面变化情况
鄞州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剧 烈。为分析研究区由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 化,根据遥感数据提取了研究区2012年与2018年 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分布情况,其占比统计见 表1。
表  1 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20122018建设用地面积/km294.9105.6
建设用地占比/%53.960.0
表1中从2012到2018年建设用地增加10.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1%。这种变化将 导致区域内不透水面积增加,而透水面积相应减 少,一增一减大大改变了区域内的排水条件,使得 暴雨人渗减少,而汇集成流的速度加快,且容易聚 集在相对低洼的位置不易排出,从而增加了局部地 区形成洪涝灾害的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是下垫面横向上的变化,为更 全面分析下垫面变化情况,再从纵向上分析研究区地坪高程的变化。研究区大部分地坪高程在10m以下,2012 —2018年,相当一部分地区高程 由1 ~3m变为3 ~5m。研究区平均地坪高程在2012年为2. 81m,2018年变为2.91m,平均抬升 了 0%m,这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的变化是相一致 的。大量城市建设活动引发了城区地坪高程的抬 升,但这只是局部抬升,
高程未明显变化的区域 就成为了相对低地,高地和低地之间重力势增大,这就增加了水流向低地汇聚的几率,从而加深低 地的洪涝风险。
2洪涝风险评估
本文采用河网水动力模型,分别模拟“甬江流 域防洪治涝规划”实施之初(2012年)及现阶段 (2018年)研究区内的暴雨洪涝情况,以平原淹没 特征值和代表站水位特征值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 时间节点前后洪涝风险的变化。
2.1河网水动力模型
霍云成计算洪水演进及洪水淹没通常以一维或二维 的水动力学方法为基础[5_6],平原河网的水利计算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河网水 利计算的数学模型大体可以分为节点-河道模型、单元划分模型、混合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和图论建立起来的随机游动模 型等[7]。根据研究区所在的甬江流域的河网特征 和防洪排涝工程情况,计算模型宜采用混合模型。将流域内水系概化为由河网和水域组成的体系,河网由流域内骨干河道和重要连接河道等一系列 主要河道组成,是输送水流的载体;水域主要由 支流小溪、水塘等水体概化而来,主要起水量调 蓄作用。对河网采用节点-河道模型,对成片水域 划分单元,这部分单元仅起到蓄水调节作用,不 起动力输水作用。
河网水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归根结底是对描述河 道一维非恒定流的数学方程的求解。圣维南方程组 是描述明渠一维非恒定流运动的经典方程,它包括 一个连续方程和一个动力方程:
B d Z+-
—dx=9
x
dt
$$i$
W
(1%
沈晗耀
式中,B—河面宽,m;Z—断面水位,m;$—断 面流量,m3/s;t—河道旁侧人流,m3/s;+—过水 断面面积,m3/s;W—相应水位下的流量模数,
• 85 •
表3研究区代表点水位对比表m3/s。
以上是天然河道或是人工渠道的水流运动方
式,是水流在流域内运动的一般性情况。针对特殊
的防洪排涝工程节点,水流运动又有其相应的
特点。
其中,堰闸出流由堰流公式和闸口调度方式决
定。当禊闸的泄流方式为自由出流时!
$=m B
槡2=3&’2"2)
泄流形式为淹没出流时:
$*.3 槡2=(6… -6)⑶
式中,m—闸孔自由出流流量系数;B—闸孔宽度,
m$ . —闸孔淹没出流系数;3—闸前水头,m;
3—闸后水头,m;6u、6—闸前、闸后水位,m。
栗站出流由栗站设计栗排能力和栗站实际调度
方式决定。此外,天然河道的断面往往是不规则
的,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将天然河道断面概化为梯
形断面或复式梯形断面进行模拟计算。
2.2工程建成前后洪涝情况对比
采用上述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规
划”推进建设的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建成前后,研
究区在不同的水利工程和下垫面条件下,遭遇10
年一遇、20年一遇暴雨和5年一遇外海潮位时的
洪涝灾害情况,并对研究区代表点最高水位和研究
区淹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区内设计暴雨参数见表2。统计工程建成
前后研究区内主要代表最高水位特征值见表3。
由表3可知,2012—2018年大部分代表点水位
下降。1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除五乡、小港以外,
其他各站水位均有所下降,下降范围在0.03 ~
0.1m之间;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小港站水位略
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其他各站水位均有较大下
降幅度,下降范围在0.12 ~0. 25m之间。河网水动
力模型模拟所得研究区最大淹没水深网格图如图4
所示。不论是遭遇10年一遇还是20年一遇暴雨,
相比于2012年,2018年城区受淹没情况均有明显
改善。
表2研究区设计暴雨成果表
项目均值::s’’v 不同保证率设计雨量/mm
/mm0.5%1%2%5%10%20% 3?1050.634414360307238188139 324M324M二1.13E3?467407347269212157 33?1630.624632551471366290216
代表站
10年一遇代表点水位/m20年一遇代表点水位/m
2012年2018年差值2012年2018年差值江东内河2.512.48-0.032.642.48-0.16中塘河2.562.49-0.072.72.49-0.21五乡2.512.520.012.642.52-0.12云龙2.632.53-0.12.782.53-0.25姜山2.672.62-0.052.
832.62-0.21小港2.392.510.122.492.510.02
2012年遭遇10年和20年一遇暴雨时,淹没水 深的最大值分别为1%5m和1.81m;而到2018年 遭遇10年和20年一遇暴雨时,最大淹没水深的最 大值分别只有1.12m和1. 30m。淹没水深的极值显 著下降。并且,2018年各计算标准下的淹没面积 都小于2012年,遭遇10年一遇暴雨时受淹面积下 降14. 53%,遭遇20年一遇暴雨时受淹面积下降 26. 03%。在不同淹没深度范围内的淹没面积,2018年均小于2012年,见表4。
不论是代表点水位还是淹没面积,各项指标均 表明,相比于2012年,2018年研究区的洪涝风险 显著降低了。虽然下垫面的改变加重的部分地区形 成洪涝灾害的可能,但是建成的防洪排涝工程却发 挥了更加积极的影响,使得整个区域抗灾能力增 强,普遍降低了区域的洪涝成灾几率。
表4研究区淹没面积统计表
时期计算标准倪勤
相应淹没水深下淹没面积/km2受淹
>0cm0~50cm50-100cm>100cm百分比2012年
10年一遇67.154.212.30.538.10%
20年一遇83.557.723.82.047.47% 2018年
10年一遇41.538.53.00.0123.57%
20年一遇55.344.211.10.0531.44% 3结语
分析表明,2012—2018年,研究区内建设用 地面积有一定幅度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 域内产汇流条件,加重了暴雨成洪的可能;并且,城区建设使部分地区地坪高程抬升,造成相对低地 的存在,引起水流向其汇聚,会增加洪涝灾害的风 险。从模型计算结果的定量分析来看,不同设计标 准下的暴雨遭遇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在 “规划”推进的多项防洪排涝工程(下转第91页)
• 86 +
根据落入每个参数分区内节点赋予岩性代号,
并自动生成T o u g h 2需要的M E S H 网格文件。本次 处理的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网格中心最 小间距为10:,网格数量为100个,网格层厚为 20:。网格文件结果如图5 —9所示。
T
R0CKS3. 0473E+06
R0CKS7. 0467E+06 R0CKS2. 1433E+07 R0CKS7. 4015E+06 ROCKS1. 1434E+07 R0CKS6.0084E+06 R0CKS7. 6194E+06 R0CKS4. 3228E+06 R0CKS3. 0491E+06 R0CKS5.6644E+068. 4695E+047. 6766E+04-1. 000E+01 8. 3942E+047. 6747E+04-1. 000E+01 8. 5438E+048. 3131E+04-1. 000E+01 8. 3552E+047. 8297E+04-1. 000E+01 8. 4287E+048. 2341E+04-1. 000E+01 8. 4231E+047. 9951E+04-1. 000E+01 8. 0549E+047. 9400E+04-1. 000E+01 8. 3611E+048. 1970E+04-1. 000E+01 8. 4773E+048. 0744E+04-1. 000E+01 8. 6464E+048. 1127E+04-1. 000E+01
图8生成的E L E M E 网格文件
编辑和分析功能。
(2)
本次编程是通过生成随机点再生成泰森多边
形,对于较为复杂的边界可以利用语言将局部 网格进行加密,提高模拟的精度。对于其他网格类 型,ArcGIS 也提供了渔网函数实现矩形网格剖分。
(3)
本次编写的P y t h u 工具箱,主要针对二维
多边形,并以泰森多边形网格的生成为主,可满足 众多数字模拟项目的需要。针对三维立体研究区, 需借助A r c G I S 的三维平台实现二次开发,有待进 一^步研究。
13. 7649E+023. 7649E+026. 0395B+03
0.015. 0387E+025. 0387E+027. 9324E+03 0.012. 7378E+022. 7378E+025.1227E+03 0.013. 4602E+013.4602B+017. 8487E+03 0.012. 1956E+022. 1956E+021. 8752E+04 0.013. 6323E+023. 6323E+027. 7631E+03 0.012. 0049E+022.0049E+021. 2885E+04 0.014. 6830E+024. 6830E+024. 9104E+O3
0.0
图9 生成的C O N N E 网格文件
在图8的E L E M E 单元文件中,第一列代表的 数值含义与表1中第一列的含义一致,即图5中的 数字1代表单元标识为1的网格单元;在图9的
C 0N N E 网格文件中,第一列第一行表示相邻网格
单元1和2的渗透性、距离等信息,分别与表2中 的说明—
对应。通过在A r c G I S 平台上生成
T o u g h 2所需的M E S H 网格文件,不仅提高了模拟
者的工作效率,也为今后T o u g h 2网格文件的生成 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4结论
(1 )
在A r c G I S 平台中利用P y t h o n 工具箱可在
具有地理信息的实体数据上直接生成网格文件,可 对任意边界的研究区进行网格剖分,并实现网格的
C0NNE-
参考文献
[1]施小清,张可霓,吴吉春.T 0UGH 2软件的发展及应用[J ].工abs223
程勘察,2009, 37(10): 29-34.[2 ] Pruvs  K ,Oldenburg  C  M ,Moridis  G  J . T 0UGH 2 usePs  guide  ver ­sion  2[J ]. 1999.[3] 胡立堂,张可霓,邓媛媛.基于多边形的T 0UGH 2模拟器网格 生成方法[J ].工程勘察,2010, 38(12): 32-37.[4] 邵保华,田学志.谈Python 在Arcgis 地理处理中的应用[J ].林 业勘查设计,2012(02): 99-100.[5 ] Sanner  M  F . Pytlion  : a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softwar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 J ] . J  Mol  Graph  Model ,1999,17 (01 ) : 57-61.[6]朱道强,关海涛.Python 在A rcG IS 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 地理信息,2013, 36(07): 152-154.[7 ] Kwon  P . Spatial  Data  Process  Using  Pytiion  S crijD t  and  Visual  Pro ­gramming  Language  in  ArcGIS  [ J  ] .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 ­cation  ,2013,4(06).[8] 龙胤慧,廖梓龙.基于泰森多边形法的庆阳市面雨量计算[J ].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64-67.[9] Han  D ,Bray  M . Automated  Thiessen  polygon  generation [ J ] .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6,42 ( 11 ).[10] 陈陆望,何建东,施小平,等.松散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分区及水流场数值模拟[J ].现代地质,2015, 29 (04): 967-974.
(上接第86页)建成之后,2018年各个洪涝风险指 标均呈现一^定幅度的降低。
虽然城市建设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局部地坪 高程变化会引起洪涝风险的变化甚至加剧,但是防 洪
排涝工程的建设运行加快了涝水入江入河、洪水 外排的速率,将洪涝风险消弭到最低。所以,尽管 人类建设活动造成了相对低地形成,但防洪排涝工 程发挥的巨大效用使得洪涝风险较大程度下降。因 此,“规划”和实施系统的防洪排涝工程对降低城 市洪涝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J ].水科学进展,2016, 27(04): 485-491.[2] 程晓陶,李超超.城市洪涝风险的演变趋向、重要特征与应对方 略[J ].中国防汛抗旱,2015, 25(03): 6-9.[3]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旱灾 害公报2016[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07).[4] 侯春生.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J ].环境与发展, 2017, 29(03): 101-102.[5] 丁曼,李航,于得万.M IKE 模型在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演进中 的应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09): 49-51.[6] 刘艳红,靳志伟.二维水力学模型在红光大桥洪水影响评价中 的应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1): 157-161.[7] 方国华,金德钢,刘俊,等.甬江流域河网水利计算模型研究及
[1]张建云,王银堂,贺瑞敏,等.中国城市洪涝问题及成因分析
应用[J ].灾害学,2009, 24(02): 41-45.
• 9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3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332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洪涝   防洪   工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