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教学方式

六种教学方式
王晓春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都得到适当的操作方式,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空对空、纸上谈兵,所以,说到教学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教学模式”。现在素质教育不能落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不能落实,究其原因,当然首先是因为教育者的旧教育观念没有转变,但是,缺乏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学模式的变化也可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我们不能等到大家的教育思想都转变完毕,再去变革教学模式,我们完全可以一边转变观念,一边实验新的教学模式。
    然而一谈到教学模式,许多人都很反感,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用一个教学模式把教师框起来,统一起来,确实不明智。再有,如今“教学模式”也未免太多太滥了,有些人动不动就发明一种模式,搞出大量新名词,或者什么“三课型”、“四课型”、“五课型”教学法,弄
得我们似乎面对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局面,眼花缭乱。可是,这些推广新模式的文章,往往孤立地介绍这种模式怎么怎么好,却不谈它与原来教学模式的关系,是代替,是增加,还是改进?不清楚。有些模式给人的感觉是唯一正确的,然而实践中只用这一种办法只能解决部分教学问题,说明它不是唯一正确的。还有些介绍新教学模式的文章不谈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情境,好像谁都可以用,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其实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模式是根本不存在的,难怪它推广不开。还有些模式设计得太过具体,没有给采用者留下创造性发挥的空间。而相当多的模式都是从建模者的主观愿望或者从知识体系出发的,从学习者角度考虑问题非常不够,属于“目中无人”或“目无全人”的模式。
    有鉴于此,我们对“教学模式”,最好保持一种平常心,最好全面地看待它。
    不要把“教学模式”看成某种怪异的、神秘的东西,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拳经”、“剑谱”一样,学会了就能称霸武林,无敌天下。没有这种事情。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不是机械的流水线,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式。
    也不要把教学模式看作某种外加的东西。其实只要你是个教师,你就必定采用某种或某几种教学方式,不管你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千百年来,教师最经常采用的教学
方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他们也许连“教学模式”这个词都不知道。可见,教学模式其实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一种工作方式或者生活方式而已。
    但也不要认为教学模式是无所谓的事情,若以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彼此彼此,谁也比谁强不到哪里去,这样认识也是不对的,因为不同的模式,确实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教学模式有高有低,有新有旧。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教学模式不可能不发生重大变化。你不能想象全面坚持“我说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实施素质教育,甭说素质教育,这种教学模式连单纯应试现在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因为学生正越来越激烈地用“厌学”、“不学”来抵抗,你不变行吗?
联合早报电子版
    但也不要认为现在需要一场教学模式的“革命”。“革命”这个词用在教育方面,要极其谨慎,因为教育需要连续性和稳定性,孩子们没有那么多“命”让你去“革”,而且事实上也并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反动”的,需要打倒的。想用一种“新”方法彻底取代旧方法,从而形成“改朝换代”式的新的一刀切的“大一统”模式,是很不妥当的,很封建的,也是行不通的。教学模式要多元化,每个教师都要掌握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学生。然而,在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学模式的主旋律确实应该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它
更开放,更人性化,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师生的互动,这个改革方向是要坚持的,否则连续性和稳定性就会变成保守性。
    下面,我提出一些未来可能流行的教学方式,供老师们参考。我故意用“方式”而不用“模式”一词,是因为我对铸模式、拷贝式的思维方式颇有戒心。
    1.课题
    在我国,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大家还比较生疏,目前很少有人采用,但它是极有前途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也称作“探究式学习”,“研究学习”,“任务式教学”。具体做法一般是确定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设计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写出论文,并解决这个问题。说得通俗一点,实际上这是把培养研究生的思路用到到基础教育中,或者说从小就把每一个孩子当科学家来培养,让每个孩子早早地到研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一位家长借鉴国外的经验搞的。她让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搞“科学研
究”,下面是孩子写的“科研报告”。
研究报告
报告人:王君照
一、研究课题:海水为什么是成的?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
1、我在广西北海玩儿的时候,常常到海里去游泳尝过海水,所以知道它是咸的。
2、在北京海洋馆的触模池那儿,当我模完海星后,吮了一下手指,也是咸的。
3、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我知道海水同我们平常喝的水不一样,但是我想知道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二、研究途径和方法:
1、问家长
弹道修研2、去图书馆查资料
3、做实验    。
三、研究过程:
1、a)家长只知道我们平常喝的水是江、河、湖里的水,这些水都是淡水,但    不知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b)家长提出建议,让我看关于海洋及气象方面的图书。
2、a)在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自然、环境部分中的水的 循环P179;《儿童百科全书》P2——P103;《十万个为什么》的地球科学分册P304;
     b)阅读了《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和《奇妙的天气》这两本图书的全部内容。
创造性思维的例子
3、在家里做实验(注意;本实验必须同家长一起懒)
     a)准备一些盐、一口锅、盛满水的瓶子和一个有火的炉子。
     b)盐代表岩石里的盐;瓶子里的水代表天上下的雨;锅代表海;炉子里的    火代表太阳。
     c)把盐放在盛满水的瓶子里,表示天上下雨了,雨水把岩石里的盐冲到了    河里,此时瓶子里的淡盐水代表的是河水。
     d)把瓶子里的谈盐水例进锅里,表示河水流到了海里。
海域划分
     e)再把盛有淡盐水的锅放到火上,等水开后,拿一个凉锅盖儿盖在开水锅    上,过一会儿打开锅盖儿,就会发现锅盖儿上有许多小水珠。用手指蘸一蘸小水珠,再尝一尝,会发现其味道是淡的。这表示太阳把海水里的水晒得蒸发了,变成水蒸汽,飘到天上变成云,云遇冷后又会变成雨下到陆地上,而大部分的盐分却都留在了海里。
四、研究结论:
    陆地上的岩石里有盐,下雨时,雨水把岩石里的盐冲到了江、河、湖里,
江、河、湖里的水又流进了大海,这些水就这样把盐带到了海里。在阳光的照
射下,海里的水,蒸发到天上变成云,云遇冷后又会变成雨,再下到陆地上。
可是海里的盐并没有蒸发到天上,而是留在了海里。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重
复,海水里的盐就不断增加,经过上亿年的时间,海里的盐越来越多,海水就
变咸了。
综上所述:
结论一、海里有很多盐,所以海水是咸的。
结论二、汇水、河水和湖水里都有盐,只是盐很少,我们尝不出来咸味儿,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水是淡水。
结论三、同样道理,不是所有的湖水都是淡水,那些没有出海口的内陆湖水也是咸的,我们平常所喝的湖水不是内陆湖水,所以是淡水。
附录(所有资料都在石景山少儿图书馆查阅):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自然、环境部分中的水的循环P179,(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百科全书》——大不列额版P2—P103,(湖南少几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的地球科学分册四0个——新世纪版,(少年儿童出版杜)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的全部内容,(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奇妙的天气》的全部内容,(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1年2月8日
   
这孩子的同班同学有不少人都写出了这样的小论文。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都能用此种方法学习,何况大一点的孩子?
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科学精神和创造性。过去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迷信,认为小孩子的任务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基础,长大了才能去研究和创造。他们只知道知识和技能是基础,不知道还有更重要的基础,就是主体性的心理基础,科学精神的基础,研究态度的基础,这些基础的奠定必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否则就可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造就了孩
子的被动人格,复制型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他们创造性,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怕的副作用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
课题式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避免了直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枯燥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实际上反而提高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效率。我们看上面这个王君照小朋友的“研究报告”,这里面涉及多少基础知识和技能?光靠她语文课本和自然课本上学的那点东西够用吗?绝对不够。搞这个“研究报告”,孩子看资料时,有些字不认识,写报告时,有些字她不会写,毕竟她只有小学二年级,但是她连蒙带猜,东问西问,还是把这个课题搞下来了,同时她也就扩大了基础知识,增强了基本技能。可见“双基”教学也并不是只有传统的“按部就班,日积月累”一条路可走,用课题的方式学习“双基”,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课题教学方式操作起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与教学要求相协调。课题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而课本的编写是以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线的,二者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时,他所需要的知识可能与他本学期的学科教学目标不一致,在许多地方会超出,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没有涉及。这样,你搞完几个课题之后会发现,
虽然学生实际能力确实大有长进,但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如数完成,却可能学到了明年后年的东西,又都不成系统,那么考试可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教师一个学期设计的几个课题,基本能覆盖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的活动,是课题,暗线是课本的教学要求,最后课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超额完成了。这种理想状态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对教师的策划能力要求极高,文科还稍好办一点,理科就非常困难。我想,不能要求用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多少完成多少,剩下的部分,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做。
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多大比例为好呢?这得看教师的水平和教材情况,例如刚开始,一个学期搞一个课题,占两周左右时间就行,以后可以逐渐增加比例,但是整学期整学年地完全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恐怕是不现实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7:5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9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模式   教学   课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