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沁园春 》知识讲解
责编: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高清课堂:感悟帝王之气——读《沁园春 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积累
1.(wéi)余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郭池    5.天公:指“天”。
6.须:等到。
7.红装素(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8.妖(ráo):娇艳美好。
  9.(zhé)腰:鞠躬,倾倒。
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中学生物14.风(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 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hán):元太祖铁木真。
17.弯弓:拉弓。
  18.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20.(shǔ):称得上。复介电常数
  21.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2.园春(qìn)  23.外(fèn)   24.稍(xùn)  25.今(zhāo)
考题例析
1.(2015•呼和浩特中考)
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
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2.(2016•辽宁大连中考)默写填空。
(1)北国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雪》)
(2)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丕论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5)在《渡荆门送别》中,李白用游动的视角写山的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真正的贤人雅士能够安于贫困。即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仍能“晏如也”;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仍能“乐亦在其中矣”。(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作答)
解析:
1.(l)分外妖娆。
(2)只识弯弓射大雕。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
(4)①含义相同。②“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之意,“文采”与“风骚”部指广义文化。
(5)描写;议论。
马彦生
(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再而衰,三而竭。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这首词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理清结构
写作特
  1.本文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贴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达到了千锤百炼的程度。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阕的“山舞银蛇”“原驰蜡
象”就是巧用比喻并构成对偶。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作少妇的衣装,更是想象奇特,比喻贴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便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2.巧妙运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上阕融情于景,融入赞美祖国山河之情;下阕寓情于议,评古论今,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意。下阕的议论抒情,由上阕的景而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迈壮志。
把握重点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谁在想?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穿,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这里“欲”是“想要”的意思。
  此处指山、高原想要“与天公试比高”。显然作者把这二者人格化了。把山、高原赋予了人的心态,生动地表现出山与高原雄心勃勃、与天公比一比高低的精神面貌。至此构成了一幅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壮丽雪景,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动态的景物了?
山、原这些静态的景物化为动景,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觉随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最后三句写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就是未到,所以这是作者从实写转入了想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雪后天晴,红日照在白莽莽的雪原上,红和白交相辉映,在银白的世界中,天空一轮红日,彩鲜艳、 和谐,确实给人一种“分外妖娆”的感觉。作者这一虚写的景象,创设了一个新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到这如此壮丽雄伟的祖国山河,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4.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含义: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持批判的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这三句主要是写自己,即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
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是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沁园春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拓展阅读
“雪”的丰富喻义与“自注”的“画地为牢”明清笔记小说
            ──《沁园春·雪》新解
姜耕玉
新语丝网站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章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诚然直接影响作品涵义的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越出乃至违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学史上常有的现象。这是由“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所致。的《沁园春·雪》似乎也接近这类现象。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段“批注”可能带有当时日渐滋长的极左思想的印记,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断定“别的解释是错误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显与古人所云“诗无达诂”相悖。而不少诗词鉴赏版本都沿袭“批注”的解释,
不知是不了解艺术规律,还是受着“两个凡是”的影响?的自注(批注)可以作为理解他的词作的参照,但不应该成为诠释作品的唯一依据,那样做只能画地为牢。何况,30年代的与五六十年代的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再何况,还在提醒人们“须知这是写诗啊”。他拥有诗家的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特别是这首词的起兴得心应手,合乎形象思维的规律,作者真正投入创作状态,往往就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这首词创作的成功,也使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94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人   作者   历史   中国   群山   诗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