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论对孙子兵法的运用
som                        脊髓损伤论坛
姓名:  许智彪 
学号:           
指导老师: 陆保生
,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生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浩瀚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掌握了渊博的历史知识,吸取了丰富的前人智慧,历练了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在这些书籍中,很重要的一本便是《孙子兵法》。
博学多才的在学生时代对《孙子兵法》已经有所了解。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里,便有好几处前人记述和发挥《孙子兵法》的内容:如“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
其说,故功成不受官”、“杀人以生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内已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又如:“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位君子矣。”后来,在他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多处引用《孙子》的理论来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如《军事篇》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始计篇》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谋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刻地领会这些军事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古代兵家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他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和完美应用。
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大约,最早引证《孙子兵法》中的词句,起始于1916年6月26日。这天,他在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写道:“湖南问题,弟向持汤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今现象益紊矣……袁氏不幸早死矣,使战事延长,则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 看
到“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这两句,了解《孙子兵法》的人都会想到这是暗引《九变篇》的话。只不过在引用时略有文字变通而已。孙武子的原话是:“凡用兵之法……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青年与萧子升讨论湖南时局,主张不该强迫湖南督都汤芗铭离去,他的被驱逐是冤枉的。认为在反袁护国战争中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的作为值得肯定,“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也就是说,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的功劳,不在云南贵州蔡锷等人首倡护国讨袁的功劳之下。正是说到这里,以问代答:“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言外之意,汤督宣布湖南独立,虽然没有像讨袁护国军那样攻城略地,但其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四川和湖南如果独立倒向南军,则南军胜;四川和湖南如果维护帝制站在北军一边,则北军胜。所以,说湖南和四川的政治倾向是“南北成败之枢纽”。
松崖别业图孙子讲“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讲的是“用兵之法”中的变通情况,是很有辩证思想的,是说有时“不攻”“不争”是必要的正确的;引用这个名言,改“不”为“必”,前面加上“岂特”二字,否定“必取必攻”,表达的正是“不取不攻”的意思,和孙子思想一脉贯通,不可以寻章摘句者视之。青年此时分析政局大势,不单纯从军事上看问题,深得孙子壶奥,
令人惊奇。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用兵真如神”, 歌词这样唱道。在同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 每每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 用小米加步, 以少胜多, 由弱转强,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值得回味的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的历时一年的战略大转移,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质正是孙子兵法中的“逃”字诀、“避”字诀,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逃跑”, 而得意的老蒋则蔑称为“流窜” !这样的长达一年的“逃跑” 在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 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但奇迹恰恰由此而生, 逃跑者最后打败了敌人, 取得了天下。
逃跑, 看上去如同失败, 故常与“败”字连用, 称为“败逃”, 名声上是极为难听的, 对军人而言是耻辱, 是懦弱的表现。正是基于通常的观念, 历史上许多兵家忍受不了背负这一恶名, 于是以卵击石, 自取灭亡。 但孙武公然倡导逃跑, 在他看来, 逃跑根本不是示弱, 而是谋攻, 是谋攻中由弱势转化为胜势的一个环节。自觉的逃跑是因为在双方的兵力中己方处于劣势, “少”、“不若”, 故此时兵家的上上策是应避其锋芒, 保存实力, 以待将来。战场是可以选择的, 将来情势一旦于己有利, 便可展开“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等种种用兵手段, 那么就
腾飞担保公司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略的基本原则.用兵之道在于识时务,通权变,存在就是真理.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为胜之转机.蠢才才会死打硬拼,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运动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孙子兵法的演化.走有以走带战和保存实力的走为上,还有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必攻不守. 只不过讲得更直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掌握军事信息制定正确对策是军事实践的核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体现在他几十年的战争实践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察敌、料敌,对敌之本质、特点、企图、矛盾明察秋毫,对敌之习惯战法,直至将帅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并以此指挥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1939 年和1950 年,曾三次为我军总部机关题词:“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这说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思想贯穿于军事活动的始终,也体现了对情报的重视及对情报核心思想的深切理解。在看来,情报直接关系到战争的结局,无论是研究战争规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还是定下决心,把握战机,都离不开情报的搜集整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情报工作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之中,始终为夺取战争胜利服务。情报工作是战争指挥员的耳目。没有“耳目”,就不能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在制定战争计划时,需要以情报为依据。在战争进程
施密特正交化中,又要以情报为反馈,不断修正战争计划。
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战争中情报掌握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情报是可以通过“各种侦察手段”获得,敌情是可知的,在知的基础上才能减少或避免指挥的主观错误。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除以上几个例子之外,还有很多地方能体现的战争辩证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孙子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毛氏说:“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别的任何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毛氏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又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毛氏说:“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可以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 孙子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
之神。”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十而围之,五而攻之”;“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动而不速,举而无穷” 。毛氏说:“灵活性是什么呢?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 孙子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避实击虚。” 毛氏说:“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弱军对强军的作战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拣弱的打’。”“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
    《孙子兵法》之所以会传诵几千年而流光溢彩,是因为《孙子兵法》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他的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产生共鸣。正是从中吸取了思想营养,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到了实际当中,才成就了如此宏图大业。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5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战争   有所   湖南   情报   军事   四川   逃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