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培养成效对比分析初探——以S大学公派留学生为例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7年起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简称“高水平项目”)以来,选派规模逐年扩大,设立至今已有不少高校对其实施成效进行探索。如高水平项目对学校教职及科研行业人才培养影响[1],学校国际化发展路线引导、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提升[2],学生学术能力及素养发展、学术关系网拓展、中外学校深化合作[3],公派项目在学生中的认同度、申请与选拔的评价、导师指导情况、留学生活及科研条件以及留学成果及满意度[4]等。本研究旨在通过与已有研究不同的视角探究问题,以S 大学为例,从学生认知层面出发,将已参加高水平项目与未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以此为更全面探索高水平项目培养成效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调研背景
朝鲜日报中文版留学经历会对学生职业生涯、
个人成长、跨国文化素养等方面产生影响[5]。学生毕业后到好工作为社会奉献价值是高校最直观的培养目标,而高水平学术就业是高层次学术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就业方向的重要特点;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提升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
对高校培育人才的期许。这两点也是高水平项目所重视的培养任务。基于此,调研将问题划分为三个维度。对职业规划发展认知,主要考量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的清晰程度、对职位选择的思路、对毕业后继
续深造或步入社会的选择以及成为高校教职及科研工作人员的意愿几个方面;对个人能力素质及思想发展认知的考量,从学生对自身优点认知、棘手问题应对心态、能力培养意向以及留学可能带来的收获及影响几方面进行;对跨国文化素养发展认知,主要从学生对自己外语掌握程度及学习方法的认知、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来源认知以及国外文化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
S大学作为首批985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较早参与高水平项目的学生选派工作,在留学成效分析上具有一定数据基础,其选派学生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较高增幅,期间有约820名学生赴全球各地进行交流学习。受调研学生选取区间为S大学2014—2018年间派出的高水平项目学生及与这些学生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其中有高水平项目交流经历的定义为A类,未参加高水平项目但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定义为B类,完全没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定义为C类。B、C类学生用于与A类学生
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培养成效对比分析初探动画片卖猪
余旖旎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200240)[摘
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设立至今,已有众多学生依托该项目出国留学,取得了一定
谢尔盖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
足。文章以S大学为例,对学生职业规划发展、自身素质以及跨国文化素养方面进行认知调查,分析学生公派留学所获成效,并建议从丰富留学体验、增强学生家国意识、提高教育目标与质量方面进行改进,扩大学生留学成效,为更全面探索高水平项目培养成效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学成效;对比分析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决策咨询课题“海外联培对博士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影响与效用研究”(JCZXZGB2020-022)[作者简介]余旖旎(1991—),女,江苏盐城人,教育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三维可视化技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0-0017-04
[收稿日期]2020-09-22
——
—以S 大学公派留学生为例
进行对比分析,以更直观探索高水平项目带来的特有影响。调研本着公开发布、自愿回答的原则,向受调研对象推送问卷,反馈问卷中A类学生为226人、B类学生为161人、C类学生为394人。
二、调研结果
(一)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发展认知
从规划职业意识看,A类学生与其他两类学生相比,有明确规划的比B类高约6个百分点,比C类高约24个百分点,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知。此外,有57.52%的A类学生认为其留学生涯对职业规划能够产生较大影响,此项数据在B类学生中占比为38.51%、C类学生中占比30%。
从毕业去向意愿看,愿意继续学习深造的占比不高,多数都希望可以直接工作,尤其是A类学生占比相对更大。对于工作后是否愿意从事高校教职与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职业并不抵触,且A类学生比例相对略高,但极端分布情况也相对明显,非常愿意与非常不愿意的A、B类学生比例均比C类学生所占比例略高。
综上,职业规划发展认知对比中,高水平项目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高水平学术就业并未达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对自身素养发展认知
从主动发展角度看,对于出国留学最希望锻炼的能力以及最可能实现的收获方面,学术知识的丰富与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学生们,尤其是A类学生比较关注的。此外,A类学生中注重临场应变能力提升的比例也相对略高于其他类学生。相反,关注交际能力,希望出国结交朋友及了解国外生活的所占比例小于其他类。相应的,对自身优点认知方面,A类与B类学生更倾向认可自己的处事思维能力,C类学生偏向关注自己帮助他人的善举。
从被动接受角度看,在出国留学对学生为人处事、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影响的看法中,无论是否参与过留学项目,多数学生都认为,出国留学经历或多或少会对这些方面产生一定影响,而A类学生中认为会产生影响的达75.66%,高于其他类学生。
综上,国家公派学生与其他类学生不同点在于,此类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聚焦度相对高于其他类学生,而对于了解外界的兴趣或诉求相对较少。留学生活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经历,能够影响学生未来选择的道路,因此对学生在公派期间的思想方面的正确引导十分必要。
(三)学生对跨国文化素养发展认知
对外语能力认知方面,有出国交流经历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能力相对较高,尤其是A类生。同时A类学生中认为自己外语可达到无障碍交流水平的比例也略高于其他类学生。在对于提高外语水平能力的方法上,76.99%的A类学生认为其外语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为留学期间对语言能力的锻炼,45.96%的B类学生也认为得益于留学经历,相比之下C类学生更偏向于平时课余零碎时间的学习积累。
对外国文化认知方面,A类学生认为主要来源于留学期间的经历;B类学生除此之外,国外电视节目也为其主要信息来源;而对于C类学生,国外电视节目为其主要了解渠道,其次为所阅读到的外国文化相关书籍。在接受国外文化产生的影响方面,几类学生差异不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使得自己更容易接受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对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国外文化后视野更加开阔,更期待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略微差异在于,A类学生提到自己的思想及生活习惯更加国际化,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增强的比例较其他类学生相对略高,而C类学生中,提到对自己交际圈国际化的渴望比例相对略高。
综上,国家公派留学对学生外语能力的锻炼有相对明显的裨益,同时,对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发展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从家国意识培养的角度看,效果并不十分突出,与其他类学生相比差别不大。
三、分析与建议
(一)创造更多交流机会,营造良好的留学体验
有出国学习交流经历的学生相较于无出国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定位与价值认知更加明确,其中公派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况相对更加清晰。出国留学从申请学校一直到完成留学任务,都不是一项容易的工程,父母、师长,包括学生自己都对此赋予较高期望,尤其是申请公派留学资助的学生,不少人家庭无力自费留学,期望通过资助留学的机会改变命运,因此,公派留学经历对学生主动考虑人生规划有一
定鼓励与促进作用。公派留学服务国家储备教职与科研人才、促进高水平学术就业的目标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导向作用。但是,留学期间也有少数学生因不习惯国外教学模式,不擅长讨论、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感到压力,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6];也有学生会因对留学带来的收益有较高期待而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7]。因此,有些学生在留学期间比在国内学习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给留学生涯造成不好的经历或感受,成为对教职或科研工作产生消极极端情绪的诱因之一。
此外,高水平项目需使得人才在国际环境中磨砺出“具备应付未来挑战并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8]公派学生在个人素质发展认知调查中表现出的特质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国家公派留学所带来的效应。留学任务的紧凑以及国家公派身份给予学生的荣耀感与自尊心,使得学生的学术目的性及对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意识比其他类学生相对更强。但与此同时,目标实现的
压力也会相对较大,因此学生发展日常人际交往、调节生活的时间分配可能相对减少。此外,由于对留学机会的重视,对留学期间所遇见的人与所经历的事,心得体会也会更加深刻,所以公派学生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也更容易受到留学经历的影响。
综上所述,公派留学经历中的良好体验,对学生留学成效的提升有较为重要作用。因此,对国家公派学生“选、派、管、回、用”的管理机制,需更加重视“派”与“管”的环节。在派出前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全方位行前培训。目前各相关部门最常见的行前培训方式为讲座与经验交流分享。该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需要的信息,比较高效,但也存在学生体验感不强的问题。此外,公派学生可能存在盲目选择留学单位,留学准备不足的问题[8]。因此,为使公派学生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留学目标、做好交流准备,高校可提前定位意向留学人,设立目标人才储备计划与留学体验机制。若条件允许,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学生间交流与互帮互助平台,共同面对学习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组织集体活动过程中,可考虑邀请正在参加国家公派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分享心得,为学生指点迷津。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海外学子家国情怀
国家公派项目的遴选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使得学生在申请准备阶段便对自己的外语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与更强培养意识。录取学生的国外院校具有优良的学术环境和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
锻炼有很大裨益。在顺利交流的基础上,与不同国家的高水平师生一起学习,见识更广,也更容易接受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但在思维国际化的同时,更需关注其对学生家国意识的影响。在海外交流的学生,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国家的思考。但是,由于长时间不在国内,有些学生可能对国内关注相对较少[9]。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出国留学人员相对更容易受到国外政治思潮的影响,同时,学生在外期间的政治引领与吸纳机制没有国内健全,组织化程度偏低[10]。这也可能对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国家公派项目赋予留学的特殊使命。学生作为国家资助派出学习的优秀人才,肩负着比其他交流项目更特殊的祖国建设任务,也作为国家优秀学子的代表,树立着中国学生的形象。因此,为使公派留学生更好地展现中国学生的风貌,同时在归国后投入更大的热情服务国家建设,而非仅履行完成学业后回国服务两年的义务,在学生公派期间,利用国家及高校的组织优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各相关管理部门在学生行前教育时融入更多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增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环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在学生公派期间,可考虑利用网络等媒介,实时向在外学生推送国家发展、励志教育、榜样力量等相关推文,同时,也可考虑委托各海外高校的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邀请学生作为志愿者协助组织各华联会举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艺活动。在学成回国后,可鼓励归国学生参与新一轮派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环节,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与目标规划分享,以此加深学生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三)设立更高的培养目标,力求更显著效能
公派学生对学业的追求更倾向于其所带来的创新思维及社会实用性,这与国外注重发散性思
维培养的教学特征以及公派留学项目对学生回国就业的要求相关联,对学生的知识再创造能力及运用能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家公派项目在选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其研究方向的考查,筛选出的学生发展潜力相对较大,因此今后仍需设立更高的目标,力求更显著的效能。国家公派项目培养的目的,如填补国家科研领域空白、促进中外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学生奉献意识的加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实现标准很难界定,其概念的抽象性也会对学生利他动机的认知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对于公派学生的培养方面,除了学习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动机中的利他因素有更加明晰、更加成熟的思考。
国家公派项目的设立在学生认知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因此,项目的设立应不仅满足于学生的成功派出,还需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在外期间所得收益。而拓展收益离不开多维度的交流,集思广益。学术论坛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除了知识获取,还包括创新教育、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多个层面[11]。因此,应当组织或鼓励学生在公派学习期间,多参加各类国际论坛等交流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维与视野,学会从国际社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研究工作中能为国际社会发展创造的价值与福祉。
四、总结
综上,国家公派学生的培养成效无论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自我认知,还是从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素养上看,均有优于其他类学生的方面,但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由国家调控管理的留学资助
项目能够从全局出发,为培养国家急需高精尖人才提供强大助力,因此各级公派留学相关管理部门及教职工作者应该付诸更多努力,使更多学生从学术、思想、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均有更多收益。
陈迪和参考文献例外管理
[1]仇鹏飞.完善选拔机制提高公派留学质量和效益——
—以南京大学实施公派项目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 (1):23-26.
[2]樊玲,卢聆,刘廷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及问题初探[J].教育观察,2017,6(19):31-32,105.[3]何峰,胡晓阳,贾爱英.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成效初探——
—基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考察和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51-55.
[4]潘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结果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50-55.
[5]石芳.留学经历对博士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影响研究——
—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6]王亚飞,严红.青少年留学心理启示录:心灵成长与亲子沟通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5-58.[7]崔红,晓华.留学心理问题案例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8]赵旻.出国留学工作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18-120.
[9]许晓婷,姜红.高校出国留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研究——
—以日本三重大学中国留学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137-140.
[10]叶继红.江苏留学归国人员国情认知状况调查与思考[J].统战理论与实践,2019(3):18-23.
[11]张晖,付晓春.论学术论坛的教育价值及其开发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7(32):178-17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CSC Postgraduate Projects:
A Case Study of CSC Students from S University
YU Yi-ni
(Graduate Schoo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jects of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for high-leve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students,many students have relied on the projects to study abroad,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Taking 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makes a cognitive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their quality,and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CSC students’overseas study,and proposes to expand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SC projects from the aspects of enriching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broad,enhancing students’sense of patriotism,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and quality,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r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high-level projec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CSC postgraduate projects;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ying abroad;comparative study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1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5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留学   国家   项目   公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