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爱情

040《名家名作》·评论
[摘  要]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却爱而不得,基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爱情至上”的爱情观,以及18世纪七八十年代狂飙突进运动背景下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赞美情感的精神,能反映出歌德笔下纯真执拗的维特具有爱情是自然流露的、爱情高于事业和传统、爱情应纯洁热烈的爱情观。
[关  键  词]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观;狂飙突进运动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爱情观
黎婉莹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年),德国著名作家。1774年,歌德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维特最后选择结束生命寻心灵栖息之地的行为影响了当时社会广大青年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维特之死”的震撼。
一、作者歌德的个人经历(一)多情的一生
歌德始终对爱情保持着浪漫的激情,在他83年的人生中共有过十九个恋人。歌德作为诗人,其创作需要
灵感,爱情对他而言就是一剂良药,心爱的女子就是他的缪斯。尽管歌德的一生所爱女子的数量较多,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但他并非敷衍虚伪,而是真诚地沉浸在爱情中。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女主人公绿蒂的原型就是歌德23岁爱上的夏绿蒂,小说的情节与1774年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枢密法院实习爱上朋友的未婚妻这段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歌德的自传。国民党五大主力
(二)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与歌德步入婚姻殿堂的只有第九个恋人克里斯蒂安娜,但婚姻的牢笼最终未能困住歌德,他之后又多次坠入爱河。歌德自己也曾说:“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歌德理想中的爱是充满激情的、浪漫的,他不愿固守平淡如死水的稳固爱情,但在现实中,爱情的尽头需要结果和婚姻。每当歌德激情消退,无法跨越现实阻碍时,这一段爱情都会在歌德手里被他的理智所扼杀。女子的美貌、气质固然是歌德沉浸爱海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并非他对每一个爱过的女子产生了具体的爱恋,而是歌德自身“爱情至上”的爱情观在潜移默化地控制着他不断去爱。可以说歌德爱的不是一个人,爱的是爱情所独有的那份浪漫和激情,也可以说歌德其实一直爱的都是他自己,他的爱情是以自由和自我为前提的,只会永远在途中,永远到达不了终点。
二、狂飙突进运动精神
公元919年,德国开始了其封建王朝的历史,并且在此后的封建化过程中逐渐走向分裂。17世纪后期,德国经历了由罗马帝国内战演变的欧洲国家三十年的混战,经济、政治都受到巨大冲击。此外,德国自17世纪盛行古典主义,并主张尊崇王权、歌颂君主、强调理性,具有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始终压迫着新兴资产阶级。直至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文坛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不堪忍受封建主义的奴役,发动了一场文学的解放运动,并以克林格所作的戏剧《狂飙突进》为名,称为狂飙突进运动。
倒写体(一)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
17、18世纪,欧洲各个国家都暗流涌动,试图通过革命改变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发展资本主义。然而,当英国工业革命明确提出要解决动力问题、发展生产力、加快巩固英国工业资产的政治统治地位等要求之时,德意志却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还保持着旧贵族统治和浓厚的中世纪传统,甚至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分裂状况。德国资产阶级朦胧的革命要求无法改变软弱的现状,整个社会氛围处于窒息、压抑的状态。德国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将德国文学限制在狭隘的范围中,人的个性被束缚,所谓的理性变成了人的负担,使人的心灵得不到应有的健康。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作者歌德的反封建意识主要通过阿尔伯特和维特的态度对比以及维特从工作到辞职的这段心路历程展现出来。阿尔伯特和维特虽然是好友,但两者的气质和思想主张却全然不
同。阿尔伯特的代名词是理性与沉稳,而维特的代名词是感性与冲动。在青年长工因杀人被抓捕和讨论自杀这两个事件中,阿尔伯特和维特都有过直接冲突。阿尔伯特认为杀人偿命,这是法律规定的、是不可原谅的,只要一个人违反了法律,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平稳,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阿尔伯
041
特还认为自杀是一种懦夫逃避的选择,是违背上帝意愿的,也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维特评论过阿尔伯特的为人“这个人太面面俱到了”,他认为青年长工杀人是情有可原的,甚至要为其辩护,追求的是与法律秩序不一样乃至相悖的真善美。且自杀在维特眼里不仅不是逃避的选择,而且还是神圣的,是一个独立个人的自由选择。此外,维特对拘泥顽固的共事公使极其厌恶,对在C伯爵家里吃饭却指点维特寒酸穿着的贵族无比憎恶,歌德通过维特表达出自己对残酷社会、傲慢贵族、官场腐败和庸俗小市民的痛恨,进而表达自己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思想观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二)崇尚自然,赞美情感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一次伟大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但最终却逐渐走向僵化。狂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反拨否定,也是对启蒙运动的继承发展,受到思想家卢梭的深刻影响。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精神上的科学技术的确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卢梭看到光明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黑暗的一面,也就是盲目无节制地发展生产力和推崇科学理性精神造成了人类文明
的倒退。人性的“恶”在利益的你争我夺中显露出来,道德在利益面前变得不值一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也随之崩塌。狂飙突进运动高举卢梭“返回自然”的旗帜,批判贵族的虚伪、狡猾、矫饰、造作,崇尚大自然的自然和人性的自然,赞美主观情感的抒发和人们健康的身心。
歌德认为,自然是上帝的产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品;人类也不是自然的持有者,人类与自然应是一体的,是融合交流的关系。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歌德用了大量笔墨描绘自然的美好景:
“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中,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受到茎叶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
   (五月十日信)“环抱着我的是巍峨的山,我脚边躺着道道幽谷,一挂挂瀑布飞泻而下,一条条小溪流水潺潺,树林和深山里百鸟声喧——这种种秘不可知的力量,我目睹它们在大地的怀抱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八月十八日信)字里行间充满田园自然风情的点滴,都是歌德对大自然的无限渴望和浪漫式崇拜。他渴望投身大自然,认识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歌德自己也曾阐述过他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还用了较为特殊的第一人称书信体,读者很容易能够代入收信人威廉与维特一直通信,感受维特直接且强烈的情感抒发。
三、维特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知识青年分子维特在一次舞会中深深迷恋上了绿蒂,但绿蒂已经有了未婚夫,且绿蒂的未婚夫和维特是朋友关系。维特不能和绿蒂在一起,只能在深沉迷恋的爱海和爱而不得的苦海中不断挣扎,最后选择自杀来解脱自己。维特爱上绿蒂说得上是一见钟情,但这种爱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是身份具有相同点,维特和绿蒂都是文艺青年,绿蒂有先进思想,对小说有着自己的看法,谈论文学的时候时刻散发着魅力;另一方面是绿蒂身上有母性的光辉,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是她仔细分发面包给孩子的温馨场景,连同绿蒂秀丽的容貌和得体的举止,让维特感到爱意在肆意地萌发。狂热和孤独的维特,当遇到精神上的知己时,便被绿蒂深深吸引住了。
(一)爱情是自然流露的
维特爱上绿蒂,无关利益,无关任何深度的思考和理性,就像维特在菩提树下照着落日余晖,自然而然就提起画笔作画一般。他离开城市住在田园里,甚至想变成金甲虫,醉心于田园,无尽地感受大自然。维特对大自然的美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沉浸的鉴赏力,就像信里他自己所说:
“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地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                                     (五月十日信)维特对人的自然状态有绝对的肯定。在
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之前,两者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仅是见到了穿简朴白衣服的绿蒂照顾这大大小小几个孩子,绿蒂切面包的曼妙身姿和她的一举一动没有丝毫矫揉造作,都是自然的、纯真的,这在维特眼里就变成了一幅与大自然、与田园融为一体的纯洁画面,维特小小的瞳孔从此就装着充满灵性、纯朴而坚毅的绿蒂,就像他一如既往装着的那些大自然的“扰攘的小小世界”一样,有着强烈又炽热的浪漫式崇拜,发出无限的憧憬。
(二)爱情是高于传统和事业的
维特在瓦尔海姆画画的时候先是吐露了一番关于遵循自然和循规蹈矩的感悟,又用谈恋爱打比方,鄙夷先前一位老者“恋爱是人之常情,你的爱也应合乎情理!把你的时间分配一下,一部分时间用来工作,休息时间就给你心爱的姑娘”的庸俗观点。维特心目中的有为青年是需要高举艺术旗帜的,是灵魂与自然不相违背的。财产、职位,不过是“自己花园中的亭榭、郁金香花圃以及菜园”,而天才的爱情、艺术,却是“汹涌澎湃的洪水、震撼惊愕的灵魂”。
后来因为维特不忍心破坏绿蒂和阿尔伯特之间的感
042《名家名作》·评论
情,又没办法放下对绿蒂的爱意继续留在瓦尔海姆生活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并且
爱英优选了一份工作。但在与公使相处的过程中,公使的拘泥刻板和神神道道让维特感到气恼,连着聚集在此地的其他人,特别是有着贵族头衔的上层阶级,更是让维特感到自己与这精神贫乏的世界格格不入:
“如果一个种出马铃薯来运进城去卖的农民,他不就已经比我更有作为的话,我也甘愿在眼下这条囚禁我的苦役船上再受十年罪。”           (十二月二十四日信)在这些虚文浮礼上,维特越发怀念生活在瓦尔海姆的日出日落和绿蒂纯洁的、姣好的面容,便毅然决然地辞了职,离开虚伪的职场,离开矫揉造作的公使馆。尽管维特不止一次地劝说自己,但依然再一次回到了住着绿蒂的瓦尔海姆,只为再见一面他心爱着的绿蒂。
(三)爱情是纯洁热烈的
从维特在五月十七日给威廉的信中写到自己好像“燃起了企盼和渴慕的激情”起,直到最后一篇维特自杀甚至都要穿着绿蒂触摸过的衣服入殓,都要高呼着:“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      (五月十七日信)维特对待绿蒂的感情由始至终都像火一般热烈,而且不怯于表露自己的心意,总是日复一日地,尽管知道每天都往她家里跑是不好的,却情不自禁地在每天清晨给自己到合适的理由然后骑上马向绿蒂奔去。
当那个对寡妇爱得刻骨铭心的长工因爱而不得犯了罪被抓捕的时候,全村人都对长工表示唾弃,痛骂他的罪名,维特却产生出一定要挽救这个年轻人的欲望,并去为长工求情、为长工辩护。维特逆众人而行,是因为维特在对待绿蒂感情这一方面与长工对待寡妇的感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维特能细腻地感受到长工的悲哀,在一张字条上写道:“他是正派人,是好人,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我的五脏六腑都碎了;叫我如何公正得了!”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能理解一个人内心最深处对自己心爱的人最不舍的割舍,维特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对绿蒂的爱代入了长工对寡妇的爱,追求自己作为自然人产生的纯洁爱恋。与此同时,阿尔贝特始终站在法律的一方,认为长工罪有应得,回到家还对着绿蒂谴责维特,对绿蒂的感情追求的是一种稳定与秩序,只希望和绿蒂平安无事地过日子。维特爱上绿蒂的时候是热烈的,也希望绿蒂能够和他一起过自己理想中的纯净生活。但也正因为维特热烈的爱没办法冲破道德伦理,最终只能沦为一场悲剧。
四、结语
歌德最后将维特的结局推向自杀,表面上是维特因爱而不得直接导致的,但实际上失恋只是维特自杀的一小部分原因,有的学者认为“维特的自杀是一个觉醒中的生命”,也有的学者认为“维特的自杀是自我和社会无法调和的必然”。维特看透了社会的残酷、贵族的傲慢、官场的腐败和小市民的庸俗,却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挽救做了错事的长工,更没办法改变社会的现状。维特明白自己摆脱不了封建的桎梏,他想要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与绿蒂相爱,但却无法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对社会和人性只剩下失
望,所以只能以肉体为代价,毁灭肉体求得生命的升华,向这个社会表达自己的不满,结束自己的爱情观与世俗相悖的苦闷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冯晞.论歌德的爱情观[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0(4):27-39.
[2]陈赛雅.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自然观[J].名作欣赏,2017(23):88-89.
dna病毒[3]郭晓琳.《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分析[J].文化学刊,2016(1):79-80.
[4]章献.两种爱情态度  一种爱情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及阿尔贝特形象对比[J].名作欣赏,2015(12):103-104.
[5]李醍.浅析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J].成人教育,2013,33(7):126-128.
[6]郭祖光. 论歌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美学思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魏朝晖,益文杰.《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死亡意识与狂飙突进运动中的民众思潮[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4):153-154.重合林
[8]钟燕.论歌德小说《亲合力》的主题思想:兼议歌德的婚姻爱情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55-58.
[9]叶隽.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4):28-37.
[10]李昕.狂飙突进:理性抑或浪漫:从《维特》看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史定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16-118.
[11]刘为.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7-28.
作者简介:
黎婉莹(2001—),女,汉族,广东阳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4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爱情   长工   突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