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反思: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嬗变与反思: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a.2021.09.008
作者简介:王妍(1989—),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前与小学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
2021年第25期总第541期
No.25,2021Sum
No.541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摘要百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启蒙与发轫、兴起与变革、整顿与探索、重建与创新四个阶段,不仅建成了具有中国特的师范教育体系,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民教师。文章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进行梳理,尝试总结我国师范教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已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关键词百年师范教育;成就与不足;经验
Transmutation and Reflection:One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rmal Education //WANG Yan Abstract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China’s normal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enlightenment and initiation,rise and reform,rect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and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It has not only built a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also trained generations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for China’s education cause.This paper,by combing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 development,tries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entury-ol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br715
Key words one hundred years of normal education;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experience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以说,师范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1]。”陶行知先生甚至将师范教育与国家民族危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萌芽是在清朝末期出现的。那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师范教育在曲折的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将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进行梳理,尝试总结我
国师范教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已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1中国师范教育嬗变历程
1.1启蒙与发轫:清末师范教育(1897—1911)
1842年,战争的失败,让清末的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革,被动也好、主动也罢,我国一些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张学习“西学”、兴办学堂等,期望以此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因我国当时已有的传统师资无法应对新式学堂的开办,于是兴办师范教育成为时代的诉求。
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这是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虽与现代师范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其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国家层面来看,师范教育出现的标志则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它将师范教育分为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及师范传习所四类,同时还确立了与之对应的政策及课程等制度。随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检定小学教员章程》(1909)等文件。至此,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2兴起与变革:民国师范教育(1912—1949)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加之日后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巨变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进。民国政府针对旧学制中师范教育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陆续颁布了《师范教育令》(1912)、《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3)、《师范学校规程》(1916)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9)等文件。1922年确立
的“壬戌学制”更是对师范教育做出了大刀阔斧的调整:(1)划分了6种不同级别的师范教育,增添了师范教育的种类;(2)将师范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提升了师范教育的水平;(3)为了适应不同学生能力与兴趣的需要,师范教育还实行了分组选修制度。[2]在
22
教育管理
南歧之见师范教育是采取封闭式教育还是开放式教育的问题上,民国政府也是几经思虑。1922年相关文件要求将师范院校与普通大学进行合并,打破了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直到1938年,又重新规定设立独立的师范院校或者在普通大学开设师范学院,这也标志着师范教育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3]
1.3整顿与探索: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师范教育(1949—1978)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重建一个国家和社会最根本的方式便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最迫切的需要则是培养一大批各个教育层次的合格教师。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虽得到了发展,但受长期战乱的影响,也存在教育质量堪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整顿旧的师范教育体系便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仿照苏联的师范教育模式,将师范教育按照教育阶段划分出三个层次:小学师资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师资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师资由师范学院(大学)培养。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来确保这种师范教育体系的稳定实施。[4]
经过初期的发展,我国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因具体国情的不同,我国逐步摆脱苏联师范教育经验的影响,从而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范教育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遭遇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师范教育事业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直到1976年“”结束,师范教育才得以重新恢复发展。
1.4重建与创新: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师范教育(1978—2020)
十年“”中,教师不被认可且遭受严重批判;“”结束后,我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重建师范教育。1978年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恢复并继续执行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在1980年全国师范教育大会上,更是将师范教育提升到了“工作母机”的地位上。随后,我国加快了师范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例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强调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在强调教师法律地位的同时明确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经过近二十年的恢复与发展,在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第五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革师范教育以顺应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一是打破原来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教师不再单单是师范院校的责任,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也可以从事教师工作;二是为了提升教师水平与素质,将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转变为两级,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了师范教育的舞台。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师范教育”的概念首次被“教师教育”所替代。2007年,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中。2015年起,变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包括师范生在内的人才都须经过全国统考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的认定,这也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了我国师资的水平。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也为我国师范教育的未
来发展指明了方向。[5]
2反思中国师范教育
2.1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成就2.1.1师范教育制度趋于完善
首先,制度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来确保师范教育的长足发展。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资格的认定以及教育法律责任等都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为师范教育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其次,全面改革教师资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在就业
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任职资格条件,教师在任职前须取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包括基本条件、资格认定、丧失和撤销原则等规定。我国对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师范生毕业直接拿取教师资格证的制度,师范生也要参加全国统考的教师资格考试;二是改变教师资格终身制,采取5年一注册的制度;三是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这些趋于完善的制度提高了教师准入的门槛,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了基础。2.1.2师范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首先,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各项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国家大幅缩减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大力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在1985—2014年这三十年间,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由1028所下降至125所,在校生人数由55.8万人下降至23.55万人[6]。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的师资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具备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占自身总数的91.89%,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占自身总数的80.23%,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教师占自身总数的7.15%[7]。高学历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次,教师职后培训阶段。用“教师教育”概念替代原有的“师范教育”概念,也意味着我国的师范教育不再只是关注职前培养,更加强调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作用。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开始建立起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也是顺应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通过职后培训,教师在学历晋升、专业技能强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1.3师范教育模式丰富多样
要想办好师范教育,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师范人才,就要建立科学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过于单一;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师范教育模式,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逐渐丰富起来。例如:在4年职前本科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继续接受2年或3年的研究生教育,即“4+X”模式;本硕连读的“3+3”模式[8];由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学校(school)三方共同培养的U-G-S 模式[9]。丰富多样的培养模式必然会引领我国师范教育职前培养迈向一个新的台阶。2.2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2.2.1师范教育规划缺少前瞻性
从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进程与历史成就中不难看出,
23
教育管理
我国对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少从师范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去做出相应的规划,更多的是利用法律、政策手段来保障师范教育的实施。这些法律、政策等行政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当下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问题“症结”出现后,“止痛”政策才能够制定与印发[10],对
于师范教育长远发展的规划则较少提及,缺少前瞻性。因此,在今后的师范教育发展中,我们应立足于师范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当前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2.2.2师范教育课程重学术、轻师范
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师范性”,体现在师范学校的教育类课程上。也就是说,师范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及教育实习等教育类课程。然而,与各学科专业课相比,教育类课程占比明显偏少,且教育类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必修课,反映出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是重视学术性而轻视师范性的。教学是一门技能也是一门艺术,不是掌握了某学科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把这一学科教好。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知识富矣,而不谙教授管理之术,则犹之匣剑帷灯,不能展其长也[11]。”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教师理应具备教育教学的各项技能,这些技能的来源便是教育类课程。因此,我们应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2.3中国师范教育的未来展望
2.3.1建设具有中国特的师范教育体系
首先,要始终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师范教育方向。纵观师范教育发展史,我国的师范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指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其次,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
上面向世界。正如《学记》中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的师范教育理应借鉴他国的有益发展经验,从而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客观看待自身的发展。但是,这种借鉴绝不能是简单的“移植”和“嫁接”,我们要考虑现实的国情,将他国经验与本土国情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才能彰显出我国师范教育的个性与特。[12]2.3.2加强师范教育政策的建设
师范教育的政策建设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面向未来,须具备前瞻性,加强系统性建设。首先,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有效性。在制定相关政策前,制定者应对师范教育进行深入的调研,充分了解师范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政策相关者——教师的需要,这样一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才更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其次,要确保政策的执行力。一是政策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而是要尽量清晰明了,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才不会因对政策内容的误解而造成执行上的偏差[13];二是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既能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又能在执行中发现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或漏洞,从而及时纠正与填补。2.3.3融合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
师范性体现在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凸显专业性;学术性则强调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和研究能力,凸显能力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因此,师范性与学术性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简单的拼凑,应该融合二者,进行有机的统一。首先,要调整教育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及学时,尤其要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知识内化于自身的教育技能中;其次,要改变教育类课程的性质,将教育类课程调整到与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上,让学生在
课程层面将教育类课程重视起来,增强自身的师范性。师范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等都能起到关键且积极的作用。
3结语
我国师范教育自清末萌芽、民国兴起到新中国的发展创新,已历经百年。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师范教育历经坎坷,在困难重重中寻自身的特与出路。发展至今天,师范教育虽然还面临着些许困境,但在我国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必将取得更加骄人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139.
[2]霍东娇.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2018:36.
[3]刘丽,刘景超.师范院校百年发展中的“师范”坚守与时代流
林兆华
变[J].大学教育科学,2018(6):106.
[4]霍东娇.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2018:49.
[5]曲铁华,于萍.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J].
教育研究,2018(9):38-39.
[6]罗晓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师范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J].课
程教学研究,2019(9):19.
[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8]曲铁华,于萍.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J].
教育研究,2018(9):41.
[9]卢德生,饶丽.新中国成立70年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回顾与反
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45.
[10]卢德生,饶丽.新中国成立70年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回顾与反
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46.菲涅尔双棱镜
[11]黄军昌.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J].师范教育,1986(3):31.[12]高盼望.美国百年教师教育的嬗变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
报,2014(5):79.
[13]卢德生,饶丽.新中国成立70年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回顾与反
许渊冲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47.
阿仙奴编辑张效瑞
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44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师范教育   教育   教师   发展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