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理论讲义_第二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对立统一,其基础就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使二者真正现实地统一起来。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依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能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理论与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践标准大讨论的逻辑结论。实践标准大讨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的支持和领导下进行的。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形成的对个人近乎狂热的迷信崇拜,在同志逝世后,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的话就是真理,而且“句句是真理”,这种“左”的精神状态,集中体
现在“两个凡是”上,使人们在很多事情上作茧自缚。因为“两个凡是”完全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果我们继续推行“两个凡是”的方针,必将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以革命家的气魄、胆识和理论勇气,率先抵制、批评和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在思想的指引下,从1978年5月起我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自延安整风以来在我党历史的转折关头进行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意义在于: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自缚之茧,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为我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做了必要的哲学理论准备。正是因为有了这场讨论,我们才重新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逻辑地得出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全党同志“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音乐风云榜2013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天,我们进行的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是在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下进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墨守成规、照搬教条都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在不停变动的实际生活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科学地回答中国当前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在这一点上,同志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统一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实践在认识论上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价值论上是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实践标准具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即是指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过程、环境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都具有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实践标准也具有价值性。实践标准的价值性是指:第一,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这是一种认识意义上的价值。第二,只有实践才能使真理性的认识转化为价值。这是实践意义上的价值。第三,只有实践才能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提高和实现人生价值。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标准客观性是实践标准价值性的基础。坚持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标准的价值性,就要求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则逻辑地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与“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一致性。因为人民的利益是通过实践产生的,也是通过人民自己的实践实现的。产生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广泛持久的实践,必然会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论路线。南巡讲话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化。它与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辩证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否则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弄清“实际”的科学内涵。只有弄清“实际”本身的情况,才谈得上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和关系,是人们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也是制约人们活动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这样的实际,是客观的,更是变化的。它不会永远停止在某一状态上。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实际,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着眼未来,把过去的实际、现在的实际和将来的实际统一在主体的社会实践中。
那么,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际”是什么?我们应该从怎样的“实际”出发才能建设好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呢?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这不是领导人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我们党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所作出的高度精炼的科学概括,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论断。
菲达协同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上,各国在实践中都曾出现过普遍性的失误。比如: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因而没有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或者是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后,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又估计过高,认为本国社会主义已经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失误都没有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较低阶段和较高阶段之分,也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因而做出了一些超越社会发展的事情,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屡屡出现“左”的失误。由此可见,科学、准确、清醒地判断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
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短暂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总的来讲认识并不完全清楚。这种认识上的不清楚,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重新思考和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经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懈探索,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建国三十周年大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的酝酿,终于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了我们党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十三大概括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些年来认识和实践上的新成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从九个方面作出了全面概括,使这一理论更为具体、精确。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定位。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要普遍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的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尚不具备现代化基础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上限是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下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必须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即首先夺取政权再创造出社会主义的坚实物质基础,因此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确切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社会的一般性质,确认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而非过渡时期,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特殊性,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个最根本的实际出发,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做超越社会发展的事情。再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定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是说,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名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情作了九个方面的详细论述,并且指出,这个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尽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结果,同时,如前所述,实际既是客观的也是变化的,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各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它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唯一有效的检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不仅把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为实践,而且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在《实践论》中也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孕妇职业装历史的事实证明,实践是可以检验真理的。从哥白尼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从古希腊最朴素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提出《共产党宣言》,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真理,不断地被我们的实践所检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个个真理的指导下,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们又不断由一个真理走向了更多的真理。
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们党不仅恢复和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将这一原则标准贯彻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各项改革实践中,把它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用来观察和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它转化为了指导具体工作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后来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四大报告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明确指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成为了一项具体的实践标准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实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15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实践   实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