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一)

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一)
荧光探针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的课程设置源于老解放区的教育。1951年学制改革后,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1957年以后,为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运动式、成人化和形式主义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克服小学德育的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并不断修改与完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教材、教法,历时二十余年。回顾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这门课程的建设将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课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坡度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新的德育课程也在建设之中。回顾历史有助于创新,有助于改革更加深入。
建国初期的政治课巴塞尔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育课程源于老解放区的小学教育。老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都是根据当时革命的中心任务确定的。战争年代为战争服务,例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规定:“小学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各门课程中都进行政治和军事教育,此外,共产党和民主政府还十分重视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政治课。
博兴实验中学当时政治课的内容以革命斗争为主,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任务,抗战时期教的是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国共和谈时,教材就有“和平谈判”的内容;到1947年又学习的政策。由于老革命根据地是处在反动派的分割包围中,因此,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各根据地都从当地斗争的形势与任务出发,编写政治课教材。这些教材思想观点明确,密切联系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实际,革命性、思想性强。教材呈现形式有故事、问答、对比、歌谣、韵文、顺口溜等,文字通俗易懂,有的能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还配上插图,形象生动。
但同时也存在“政治口号化”“对儿童要求过高”“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的内容太少”等弊端。[1]除了政治课和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外,老区的德育主要通过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如生产劳动、儿童团活动(有站岗放哨、小先生教成人识字、拥军优属)等。因此,课堂教学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是老区德育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战争环境下,对礼仪等文明行为习惯,即所谓私德不够重视。
析因设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实现对旧教育的接管与改造时,就十分重视对教材的改革。1950年7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统一各地使用教科书的版本。同年9月,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实行中小学教材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新编和修订的中小学教科书于1951年秋季起陆续供应。
不设政治课(1951~1957年)
1951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并根据新学制制订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并于1952年3月颁布。这是新中国制订的第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规程。根据这个《规程》,在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其中德育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这时开始不再设政治科或其他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教育。卵磷脂小体
1953年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特别强调了加强纪律教育的问题,指出“应该依靠耐心的说服教育,既要禁止采用体罚和斗争等粗暴方式,又要反对放任不管。应加强纪律教
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2]故1953年之后,小学德育逐渐偏重于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到1955年2月第一个《小学生守则》颁布,共20条,其中关于在校和上课纪律方面的内容就有近一半,比较具体地指导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这时期还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当时,书报刊物和电影广播配合学校,全方位地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各地涌现不少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班级和中队。当时,社会风气良好,再加上通过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有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习目的更明确,纪律普遍良好,成绩有所提高,并且养成了优良的习惯和品质。热爱祖国、尊敬老师、同学
互助、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优秀事迹蔚然成风。这时期小学虽然没有德育课程,然而德育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
重设政治课(1957~1980年)
1957年以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时,“有社会主义觉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标志,是新教育方针的重要特点;而且还强调青年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认为“没有正确的
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中小学德育的重心逐步转移。教育部颁发的《1957—1958年度小学教学计划》中就规定,“各年级每周新设‘周会’一节,以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作时事报告等”。为了使政治思想教育由马列主义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担任,一些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的小学高年级又重新设置政治课,以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后逐渐影响全国,以至大多数地区的小学高年级都相继开设了政治课。此时的政治课全国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编教材,上课内容都是依据当时国内政治形势而定,如“”“阶级斗争”等内容。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小教40条),以纠正“”以来教育工作中的偏差。1963年5月教育部又重新制订并颁发了第二个《小学生守则(草案)》(以下简称《守则》)。
《守则》的内容与“五爱”国民公德一致,是“五爱”教育的具体化。其中第2、7条是“爱祖国、爱人民”;第1、3条是“爱科学”;第4、6条是“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此外,按时作息、讲卫生、诚实等也是小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这些内容都是小学周会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小学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此后,在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大背景下,德育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良好品德的培养越来越被忽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日益严重,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顶峰。“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但开设政治课的地方比较普遍。像北京、上海等地还组织专业工作者编写并正式出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214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小学   政治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