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观性原则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

新闻客观性原则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姜美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客观性原则作为一个新闻概念来自于西方新闻界,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阐述了客观性原则在中国新闻发展史的理论引进、演变、质疑、批判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客观性原则饱受批评却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现象与缘由。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中国新闻史;事实
客观性原则作为一个新闻概念来自于西方新闻界的客观的新闻学(objective journalism),指的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现在新闻学界对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即除了报道必须是事实外,在形式上必须通过使用直接引语叙述事实等手段,通过“用事实说话”显示新闻本身的倾向性。此外,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道德准则,体现在新闻工作者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规范与自我约束。就像郭镇之在《客观新闻学》中提出的客观性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是脱离了所有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客观新闻学》中有写道:尽管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有局限,尽管它并不完美,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
”,是“一个不会死的上帝”。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自诞生就伴随着新闻实践中的基本矛盾。“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是无法绝对的分开;事实发展本身是一个过程,人对于事实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新闻实践过程中又充满和复杂的现实因素。因此,“客观性”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指标,总是受到批判,又永远存在着,永远处于矛盾中。
在我国,新闻客观性的发展无疑是曲折纠结的。既有客观性理念的蓬勃发展,也有客观性在我国的衰落。新闻实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曲折前进,最终形成了现代我们所认同的较为稳定的新闻客观性要求。本文从新闻史料中寻支撑,来探讨
新闻客观性原则如何产生发展并一步步成
为新闻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我国新闻客观性的萌芽
从我国新闻事业发端之始,报纸便带
有一抹强烈的政治彩。从《论日报渐行
于中土》到《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报纸
作为知识分子阶层议论时政,宣传思想或
推进变法改革的工具。但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国情和政党交错的局面,使得单个
政党报刊难以形成大势。且在华商业报刊
及民间报人的不断出现,为客观性的萌
芽提供了土壤。《申报》在办报之初就言
明:“一切可敬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
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
观者明白易晓。不为夸张之词,不述夸张
之语。”汪康年作为较早的民间报人,在
洋务派权贵和报禁的压制中坚持报刊的品
格。报纸讲“报品,报德”是自律,讲监
督政府和社会是他律。“处今之时,合同
志结团体,力纠政府之过失,以弭目前之
祸”不仅是《京报》的办报目的,也是汪
康年对报刊的监督作用与客观中立的体
现。《申报》上刊登的我国第一篇连续连
续性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报道时
间长达三年。报道的内容涉及案情的细
节,司法过程与揭露官场陋习,引起了民
间的热烈讨论。最终,《申报》借助民间
舆论的力量促成对此案的平反昭雪。虽说
《申报》的办报目的是为了盈利,但其保
持中立,不偏不倚的办报方式实为开中国
客观报道的先河。但在历史的大背景下,
国内充斥着民族矛盾和党派矛盾,内外交
困。报纸作为开民智,宣传新思想与政见遗传学三大定律
的舆论阵地,不可避免的带有浓烈的政治
宣传彩。
二、新闻客观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深
入时期
五四运动之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
思潮。有志学者在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新
闻思想,为我国新闻学理论研究奠定了
基础。如徐宝璜的《新闻学》对“有闻
必录”的口号进行批判,对假新闻及广
告新闻、有偿新闻等进行谴责,首倡将
“事实”与“意见”区分开来;邵飘萍认
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乃最易于证
明是非之故”“反较诸凭空臆断之言为有
力。”且记者应该是独立于事件之外的旁
观者。“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皆当确守第
三者之高垒而勿失,故惟以真理与事实为
标准,不知有友亦不知有敌。”“第三者”
就是对新闻要保持客观中立,新闻工作者
要坚定事实和客观不动摇的精妙概括。辛
亥革命之后,虽然袁世凯发动了“癸丑报
灾”,报纸数量锐减,却也涌现出一批民
族报人。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最为
代表。1926年,其在复刊号上发《本社
同人之志趣》一文中,提出了“不党、不
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体现
文华电影了《大公报》的客观性新闻追求、经济独
立、言论允许与服务公众的精神。这一时
期是我国新闻学在理论和实践发展取得较
大进步的时期。但在1927年后,党派矛
盾逐渐尖锐,报纸作为论战的工具,对言
论管控增强,客观性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空
间就被压缩了。
三、新闻客观性的衰微与反思
中共新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就
是客观性逐渐衰微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新
闻观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飞速成长,其本
身的理论支撑从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与
新闻客观性原则是相悖的。新闻倾向性与
阶级性是党在历史背景下开展革命斗争的
呼声。延安整风运动与《解放日报》的整
风改革,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奠定了
中国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报
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对当时新闻事
业的概括。报刊上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表现
鲜明的政治倾向与立场观点,学术界将客
观性看作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加以批判。
1948年《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造成
农业减产的报道被中宣部批评为“客观主
义”。报道本身的确有些瑕疵,但批判者
作者简介:姜美辰(1998-),女,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副乳腺
14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
认为报道只表现了灾难的阴暗面而未宣传战胜灾害的“巨大成绩”这一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后续《人民日报》发表批评自己“资产阶级客观主义新闻思想”的举动更显得空洞僵化。
在“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背景下,刘少奇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指出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真实、公正、客观。全面”的“八字方针”无疑是在喧闹的革命风潮中的冷静言语。“八字方针”既坚持了党性,又体现了客观性原则,为我国新闻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事实说话”是对当时新闻事业现状的一种反思。以刘少奇、胡乔木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使媒介自身报道事实的职责和为我党充当宣传家的职责结合起来后为新闻界到了独具特的新闻报道模式:“用事实说话”。但“用事实说话”本身是对客观报道的嫁接,与如今新闻职业化的要求并不相同。
四、新闻客观性的复苏与不断发展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闻界也趁着实事求是的风潮对新闻客观主义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工作进行了
反思与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
下,新闻客观性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我
国学者吸取以往宣传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对客观报道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展开研讨辩
论推动了客观性原则在我国的复兴。例如
1998年《羊城晚报》诉讼事件,引起了
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真实与客观的辩论。上
海《新闻记者》刊登贾亦凡、顾向东《羊
城疑案”谁与评说》打头阵,此后程天
敏、陈力丹、贾亦凡等几位学者先后就新
闻客观性原则展开了一场讨论,共发表文
章20多篇。同时,国内学者纷纷著书立
说,对客观性和新闻真实做了分析探讨,
结合西方的新闻思想,丰富了我国新闻实
践的方法和要求。与此同时,对于新闻的
金瓶梅概述
倾向性、新闻的平衡和公正、新闻与党性
原则的结合等本质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
究。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客观性原则的
内涵,也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闻理念
添砖加瓦。
现代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客观性一方
面作为一种职业理念与道德理想,另一方
面作为一种业务层面的新闻报道形式,业
界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与应用已逐步趋于稳
定。但如今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造成了一个海量的“信息市场”,各种真
假难辨的信息与报道充斥其中。尤其是在
刘维尔“后真相”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
当公众不再重视事实,人们在不断强化自
身意见的茧房中渐渐丢失对社会事件的冷
静客观看法。新闻工作者要在鱼龙混杂的
信息中向受众还原一个真相,提高媒体的
公信力,重提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就显
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郭镇之.“客观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
研究,1998(04):58-66+92.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8.
[3]赵步云.新闻客观性在中国的历史发
展脉络探析[D].兰州大学,2008.
[4]崔茜.我国新闻客观性复兴的研究与
分析[J].当代传播,2009(05):78-81.
[5]祁涛.客观报道思想在中国[D].湖南
大学,2007.
青团认识度。同时,还要在宣传工作中积极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对共青团的理解。如若宣传工作只建立于告诉学生的基础上,而忽视学生接受程度,那么只会形成错位宣传效果。随着科技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传播信息内容的途径十分丰富,从而将大学生推向传播信息主体地位,大学生可以随意传播信息与接受信息。因此,高校共青团只有建立在学生个人兴趣上将思想负载在传播内容中,才可有效提升共青团宣传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共青团宣传工作需突出融合媒介特征,根据大学生体在新媒体时代特征为导向,通过大学生适应的方法来开展宣传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人员还应充分掌握使用与操作新媒体的方法,在、微博等网络渠道中发布多彩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推送给大学生共青团思想工作,将主流媒体内的大道理宣传内容以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形成小领悟,让共青团工作更加符合大学生心理活动。此外,高校共青团还需积极培养大学生团队中具有影响力的学生代表与网络宣传员,通过这些学生来增强共青团网
络号召力、凝聚力,构成热点共青团话
题,并及时高亮处理或置顶关键内容,引
导正面、积极、理性的网络舆论方向。
(三)保障共青团员工作能力
高校共青团想要在媒介融合途径中扩
大宣传效果,便需要一支网络业务精湛、思
想正确的工作团队作来推动宣传部门发展。
首先,高校共青团应加强团干部人员培养
力度,并对团干部自身理论水平、专业素
养、政治素质等加以重视,让团干部在文字
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具备宣传工作能力,可
以在宣传工作中保障较高的网络宣传能力、
稳定的网络应用能力、高素质政治理论能
力,宣传工作中鲜明的思想观点、宣传内
容富有感染力、宣传形式生动多样、宣传
思维的敏锐、反应能力较强等,才可在宣
传过程中及时判断思想传播问题,并在工
作中及时反馈与解决。此外,高校还需培
养共青团宣传人员具有勇于探索、积极进
取、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够在多媒介条件
下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高校
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革新与改进及时社会发
展与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宣传工作
拓宽宣传范围、宣传领域的有效手段,只
有高校共青团宣传者以解放思想来看待当
前宣传工作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才可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革新自身工作方法、
思路与观念,让共青团宣传工作永葆活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共
青团宣传工作需通过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
体的方式,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及高校
教育能力来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并积极革
新工作方法、工作观念,结合实际情况探
索创新新的宣传思路。
参考文献:
[1]杨阳,潘庆磊.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18(04):71-75.
[2]祝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宣传
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学报(中旬刊),2018(04):13-14.
[3]杨勇,常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
团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
坛,2016(16):255-256.
那一次我很受启发上接(第13页)
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3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93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客观性   宣传   工作   报道   原则   思想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