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21 年 1 月第 42 卷 第 1 期
Jan.2021Vol. 42 No.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
路径与政策建议
刘勇,李丽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双缺口 ”问题,但内外循环之间联系的弱化乃至割 裂带来了潜在、长远、滞后的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逻辑机理是依托于内需牵引和创新驱动, 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转型路径可归结为“创新为本,分类转型;内需为主,精准对接;供需匹配,动态平衡;数
字赋能,提质增效”。转型困境包括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乏活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发展 “路径依赖症”、出口转内销“水土不服”等。应从企业层面提高企业家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念,精心培育和呵护创新
能力与创新文化,依托内需牵引全面提升竞争力;从政府层面优化职能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中国特产 业政策体系。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企业转型发展;价值链低端锁定;分类转型;供需匹配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 2021) 01-0041-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企业
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
界经济总体上处于长期低迷和增长乏力的状态,加
之受人口老龄化加速、大规模刺激政策收紧以及地
缘政治、贸易摩擦、债务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冲击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体面临内外交困,贸易增 速下滑,贸易战、科技战呈现长期化趋势,对我国企 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形成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 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
平”。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悉国际国 内新形势,提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
争新优势”。这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
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于危机中寻新
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路径。2020年7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
指出,“企业发展要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 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
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截 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包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
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在内的企业主体3 858万户。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社会生产力的缔造者,是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力量,是化解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最重要生力军。企业转型发展的
成败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社会主要矛盾化解,事 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价值链攀升、就业优先性等
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不仅要在内外交困的危局 中存活下来,而且应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好超大规模
内需市场优势,向研发设计端、服务端持续发力,实
收稿日期:2020-10-29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基础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创新系统构建”(2020G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问题研究”(GJSCX2017-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长效治理机制研究”(2020M670569);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 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
作者简介:刘勇(1970-),男,山西太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丽珍(1986-),女,广西百人,中国社会科
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通讯作者。
现全球价值链攀升,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就其基本背景、理论内涵、现实逻辑、战略意义等宏观层面进行定性分析,而对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在我国微观企业层面的具象化表现及影响尚少涉足。双
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求新变革、转型自 救?政府部门应做出哪些改变,为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从历史与现实视角,辩证分析国际大循环格局下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历史根源与外在影响,理论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内在联系,系统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逻辑机理、动力机制与主要路径,结合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天津联通测速
二、外循环的形成与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
(一)对外开放与外循环的形成
深刻理解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演变、形成根源及其外在影响,是探索双循环新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循环机制始终存在,只是谁为主谁为次,二者是相互割裂还是相互促进的问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作用的结果。
根据发展经济学“双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两个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是国内由于储蓄率低而存在巨大储蓄缺口,制约投资;二是对外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外汇缺口。“双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打开国内市场,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经济起飞提供必要资本和技术支持[1]。1978年,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
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1984年,对外开放上升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现行的方针政策不会有任何变化,开放政策只会更加开放,不但本世纪如此,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后还会如此,以后更是如此”⑵。1987年,为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提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①。该战略以扩大贸易规模和招商引资为重点,通过大力引进港澳台资本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地。
1992年中国迈入全面改革开放阶段,开放区域由沿海向内陆转移,开放导向由政府政策激励导向转变为市场激励导向,开放重点由区域性开放转向侧重于产业的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大幅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对外贸易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全球资本和技术加速向中国积聚。2006年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64%,东部地区依靠沿海贸易获得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至此,国际大循环战略下的外循环格局已形成,凭借千方百计地扩大贸易规模、加速引资引技等开放战略,较好解决了储蓄与外汇缺口问题,赢得了增长奇迹,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外循环下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主导下,外向型企业过度依赖国
际市场,生产以满足国外需求为主,产品质量上外销比内销更好,产品价格上外销比内销更低廉,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货不同质不同价”的割裂局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单向循环、各自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际上是循环不顺畅、地位不平等、成本收益不对等。
内外循环之间联系的弱化乃至割裂带来了潜在、长远、滞后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长期大规模贸易顺差本质上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体现,在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挑起贸易争端。从企业层面看,由于我们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迫切地引资引技引智,外循环实质上就是以国内廉价资源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以低成本优势换取发展空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三来一补”模式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快速成长,规模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等为表现形态的外向型企业既无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也没有掌握客户资源和营销渠道,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分工体系下沦为简单的“制造车间”或“加工厂”,陷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企业大而不
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新动力不足、全要素生产率低、能源消耗大,产品研发设计与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
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企业自身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弱。在低成本优势下,按照国外设计好的方案组织生产,再将最终产品销往国外,久而久之企业丧失
了危机意识和创新动力,在“温水煮青蛙”中自废 了武功。另一方面,与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全球大买家的“精心策划”紧密相关,即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全球大买家和技术主导型厂商通过阻碍发展中国家供应商和分包商功能升级,从而把发展中国家置于其技术、市场控制之下。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国际大买家依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采购的最优产品质量要求,发展中国家厂商为达到该要求,倾向于采购进口机器设备进行生产,从而导致本土装备制造业面临市场空间障碍⑶。
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内在联系
分量接口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的形成背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应然之策(见表1)。从外部环境上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既要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也迎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和全球治理模式重构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内部环境看,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攻坚期,增速放缓、内需结构剧变、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交织,但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庞大、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强大的供给能力与完善的配套能力,经济韧性足,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等也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联系
从国际大循环格局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由外转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国际贸易格局与形式变化、新科技革命特点与趋势下的主动应对策略。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⑷曾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但裴长洪根据2012—2013年国际货物贸易增速下滑并低于世界经济增速的现实,以及对2014年经济形势的估计,
表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内优势S劣势W
部供给侧:W1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环S1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关境工业体系、强大供给能力与配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套能力问题交织
S2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W2内需结构剧烈变动
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投资W3国内有效供给不足
续期空间大,经济韧性足W4外贸对国内经济增长
S3加快布局高精尖产业,创的拉动作用持续下降
新创业创造动能持续释放,新W5外向型企业长期依赖
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国外市场,缺乏自主创新动
断涌现力和能力
802.1xS4数字化领域具有全球领W6关键核心技术受制
先优势,数字经济快速增长
需求侧:
S5内需市场规模大、增长
快、层次多、潜力足
S6消费升级
宏观层面:
S7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激光笔
的基本面未发生改变
于人
机会O威胁T
O1全球化内容与格局发生T1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
深刻变化,服务贸易占比提易增速下滑、贸易摩擦不断、
升,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流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不
额占比提升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激增,
O2世界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洗牌T2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产
与重构业链供应链,全球经济陷人
O3世界迈人科技决定创新,深度衰退
创新决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T3发达国家加大对芯片、
O4世界经济由工业主导型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卡
经济转变为数字化经济脖子"技术封锁力度
认为对外贸易的“引擎的作用正在弱化甚至消失”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金融与发展》上刊载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商的重心已经从对外转向对内”。2011—2013年全球贸易大跌是结构性因素所致,未来国际贸易已难以重回危机前水平⑷。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于2016年全面推广实施,改革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8年取得标志性、阶段性进展。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改革重点从“三去”转移到降成本、补短板、补弱项,包括进一步减税降费、民生补短板、基建补短板、产业升级补短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02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领域补短板。经济重心的转变和改革重点的转向,正是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与外循环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关系(见图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相互
渗透、融合发展的,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始终存在,只是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内循环主体地位体现在经济运行和升级的主动力来自国内市场;当前强调以内循环为主,绝不等
于放弃或放缓全面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对市场主体和客体的依赖性、可控性、权属性等维度,可简要划分内循环与外循环,进而开展对比分析与统筹谋划,但不可能也无必要割裂看待内外循环及其背后的逻辑。
图1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联系
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完整的内需体系。从供给端来看,现代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是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以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要紧盯国内市场需求开展自主创新,体现“以我为主”;要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堵点、化解“脱实向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基础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再到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长期发力,打赢科技战,提升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要进一步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从需求端来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接内需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以内需升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内循环机制。关键是要疏通三大内需主体(居民、政府和企业)以及三大内需市场(私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公共产品与服务市场)制约消费的难点和堵点。一是要对收入分配体制做出有利
于消费者的调整,增加消费者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税制结构性改革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毫不动摇地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局面。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而言,市场交易越充分,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国际国内市场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关系,无论侧重点如何变,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都不会动摇。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不是与国际市场脱钩,不是简单的“外需不足内需来补”,而是突出经济运行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来自内循环,而内循环本质上也是开放的,是与国际循环互为促进、联动发展的。从供给侧角度,企业在应对国内需求时,可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创新要素来推进国内产品升级、服务升级、模式升级、产业链升级;企业在应对国外需求时,可依托于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
化服务贸易开放和自贸区建设,推进互利共赢,使国
外产业更依赖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以及超大规模消 费市场,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双循环新
发展格局。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
的逻辑机理
(一)转型机理:突破低端锁定,向微笑曲线两 端延伸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 采购、零部件生产等前端环节,加工组装的中端环 节,以及物流、销售、服务、品牌等后端环节,各环节
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呈现微笑曲线形态(见图2)。
图2基于“微笑曲线”的企业转型逻辑
研发 工业4.0时代
附设计 \ : 4, 如壮
/ 工业3.0时代加、'v  [ 加丄、组装值
、\ E //'
品牌、服务
采购与零°
物流、销件生产
售、渠道
D ,
:A
B
产业链:研发设计丨 生产制造品牌、服务
供应链:上游 1 中游下游价值链:高端 7 中低端
高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推进世界经济迈入以生产自动化为特征的工业 3.0时代。这一时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模式使
我国企业被牢牢锁定在价值链中低端位置(见图2 中ABCDE 区域),同时由于生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
状态,生产制造环节重要性凸显,附加值较高,微笑 曲线较为平缓。21世纪初以来,基于信息物理系统
(CPS )的万物互联使世界经济迈入以智能制造为主
导的工业4.0时代,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大众化、
同质化产品面临产能过剩,如何适销对路,如何以需
求为导向,设计差异化、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成为企业
转型成败的关键。工业4.0时代相较于工业3.0时
代,微笑曲线更陡峭,产业链各环节所能产生的附加
值差异更为显著,研发设计、品牌塑造、个性化服务
等环节所带来的附加值更高,甚至成为决定企业生
死存亡的首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向这些领域延
伸,那么企业利润空间还将被进一步被挤压(见图2
中ABCD'E 区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快速 扩大,国际市场也愈加难以消化、承载来自中国的巨
大产能。利用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开展以满足内
sar
需为主的新品研发设计、个性化服务和高端品牌塑
造,从而逐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不断催生新产
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全生
命周期价值,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基本逻辑
就是“突破低端锁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转型动力:内需牵引与创新驱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的直接动力是内
需牵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40多年快速发展、互
联网普及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我国内需结构
已发生剧烈变化,对企业转型形成牵引带动。
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需求、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居民收入和
消费支出情况》,服务类消费占比达50%,食品支出
占整体消费支出占比为28.4% ,达到了较高收入国 家的平均水平。内需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升级,从产
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个性化量身定制、场景化体 验、精神文化消费、高端化服务等需求日益成为主 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硬件加密消费层次升级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消费升级是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时优先次序上的层次升级和结构
优化。根据马斯洛消费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至
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 和自我实现”五类。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当一国人
均GDP 达到8 000美元时,消费者开始从数量消费
转向品质消费。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按
可比价格计算2019年中国人均GDP 已超过1万美
元。2018年3月,中国消费者行业协会发布的《品 质消费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61.5%的受访 者表示更关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超50%受
访者表示会关注商品和服务的“实用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是创
新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
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
撑”。创新驱动始终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
新、工艺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等可为企业转型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金 融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等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
后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
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突破2万亿元, 占GDP 比重为2.23%,其中从活动类型上基础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84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企业   经济   转型   市场   创新   全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