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 人物资料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是日本扁蓿豆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生母于三十二岁时生下他,龙之介以新原敏三(山口县人,经营牛奶业)长子的身份出生于东京市(今东京都中央区)入船町八丁目一番地。因生于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龙之介。龙之介上面有两个,大初子(ハツ)夭折,二(ヒサ)初与葛卷义定结婚,生一男一女,夫死后,改嫁西川丰,西川死后,她再次回到葛卷家。
芥川生后七个月,母亲福子(フク)发疯,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龙之介被送到位于本所区(今墨田区)泉町十五番地的外婆芥川家。养父芥川道章是母亲的兄长,当时是东京府的土木课长。芥川家是有相当大宅邸的大家族,世代担任江户城的茶会吏一职,作风严厉但博学多识,具有浓重文人气息,』。因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全家皆谙游艺(茶道、插花、舞蹈、音乐等的总称)的。道章擅南画、俳句,爱盆栽,“对于搞文学,谁都不会全然反对,因为从养父母到姨妈,都爱好文学”(《爱好文艺的家庭》『文学好きの家庭から』。
或许是环境使然,再加上天资聪颖,他阅读的书籍涉猎极广,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日后不但成为杰出的作家,更是个博学之士。
作品风格
网站即时通讯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
保安服务条例等多种。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龙之介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芥川龙之介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龙之介已经萌生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怀疑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十九世纪末期,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伴随着人们对现有一切知识理论体系的怀疑和重新解读,这时期的怀疑主义更多地是体现出了人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仿惶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的态度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最能体现,芥川的时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时代,他从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潮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芥川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著名的诗人和哲人, “深受怀疑主义、厌世主义、世纪末文学影响”。芥川的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但是芥川的独到之处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算得上是可爱的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怀着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从早期的《罗生门》、 《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对人心的剖析,对生存的不安于苦恼都是是始终贯穿的主题,这种悲观和苦恼也是导致他早早离世的原因。可即使如此,芥川又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善的憧憬与向往,他早期作品中对基督教徒的描述, 《稿子》中体现的脉脉温情, 《杜于春》中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中极少数没有道德理疵的主人公。但他在描述人性的善良与道德的力量时依然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认为道德和理性在今日已经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利已之心总是促使人们做出可怕的事情。这种对道德和人性的怀疑愈加导致他的悲观主义,使他陷入更深的不安中。
宗教题材
基督教题材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除了专门讲述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在其他的短篇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基督教因素。不可否认,在芥川的作品中体现出他的一种基督教文化情结,但芥川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基督教信徒,尽管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好几位拥有完美基督教品格的虔诚信徒。芥川企图通过相信基督教来获得精神解脱,从中寻求他在现实世界无法见到的完美人性,但这种虚幻的向往本身就与芥川那敏锐理性的性格不相符,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无法从中得到救赎和解脱。严格来说芥川从未真正信仰过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否定和怀疑与他对现实世界中道德、人性的怀疑相呼应,同样的结果是对世界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利己主义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在芥川的袒露丑恶的作品中都有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芥川本想寻觅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次又一次失望甚至麻木,以致于他无法直视鲜活明亮的人生。芥川在《桔子》中以“冬天的一个傍晚”拉开序幕,尽管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的桔子一般温署,在周围沉闻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但是这种人间真情更像“从车窗外掠
过去”的桔子,转瞬即逝,阻挡不了黄昏过后漫漫长夜的到来,也难以照亮芥川内心深处的暗影。芥川融会东西方的文艺精神,摄取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精炼的心理描写技法,细腻地描摹利己主义的心理走向和细微变化。
死亡意识
死亡和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将这些死亡意识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奥尼尔说:“人们往往把悲剧性与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死亡是悲剧性的。芥川龙之介以他特有的认知方式,在悲凉的世界里关注着人的灵魂,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天国。
母亲、以及恩师、好友的死亡,让芥川龙之介对死亡既存在恐惧,又充满理解。死亡威胁生命,死亡无法逆转,死亡无处不在,死亡定格记亿,死亡凝固时间,死亡使短暂的东西变成永恒。在芥川龙之介的死亡意识中,死亡既是矛盾存在的,又是不断流转交化的。这些意识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既看到面对死亡的臣服者,也看到死亡的叛逆者,但更多的是为艺术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一个个平常人,最能寄托芥川理想的是
中脑边缘系统那些不借以生命为代价来追求“金梦幻”的强者。无论是日本传统思想——神道教中叛逆之神带来的强大生命力,生命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还是武士道中对践踏生命的批判和惋惜,都体现了芥川对于向死而在的“生”的态度,而作为晚年芥川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基督教”,则以对诗性、美好的世界的向往,思想、灵魂的解脱,使芥川最终选择以自地完成对生与死的抉择。
人物年表
明治二十六年(18931
生父新原敏三从入船町搬家到芝区(港区)新钱座町十六番地。
明治三十年(18975
入读回向院 旁边的江东小学附属幼儿园。
明治三十一年(1898) 6
4月,入读位于本所六町的江东小学。由于略带神经质,故而易胆怯,且体质羸弱,但学习
成绩优异。“夜焚落叶见社神”(落叶焚いて野守の神を见し夜かな),据称是他小学时代作的俳句,早早展示了他早熟的文采。
明治三十五年(1901日落公园10
11月28日,母亲福子死去。4月,他与野口真道等同学一起创办了传阅杂志《日出界》,自己编辑,自己书写封面。芥川很早就喜爱读书,他读过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和泉镜花的《化银杏》,酷爱从马琴的《里见八犬记》到三马、一九、近松等的江户文学;此外,《西游记》、《水浒传》也在他的爱读之列。11月28日,母亲福子去世,“她死前突然恢复了生气,看着我们的脸不停地簌簌落泪”(《点鬼薄》『点鬼簿』)。
明治三十七年(1904) 12
明治三十二年,母亲的妹妹冬子(フユ)与父亲敏三结合,生下异母弟得二。根据那年7月的司法裁定,作为冬子入籍新原家的条件,龙之介正式过继为芥川家的养子。
谨慎性原则明治三十八年(190513
从江东小学毕业,入读位于本所柳原的东京府立第三中学,中学时代的芥川学业成绩优秀,尤其是汉文,水平超常。他的读书欲望越来越盛,红叶、露伴、一叶、樗牛、芦花、漱石、鸥外等的小说他都熟读过,在外国作家中,他对易普生、阿耐特法郎士(アナトール?フランス)等表现出了关注。当时,历史是他最喜欢的学科,他希望将来作个历史学家。中学时代,他曾发表作品《义仲论》于校友会杂志第15号上(明治四十三年二月)。曾是他的一年级老师的广濑雄回忆说:“他身体纤瘦,与脸长相比,头显得特别大,长脖子,高鼻梁,绵津海的珍珠一样的眸子里深藏着睿智”(《回忆龙之介君》『竜之介君の思出』)。
明治四十三年(191018
3月,从府立第三中学毕业。9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读第一高等学校一部乙班(文科),久米正雄、菊池宽、松冈让、山本有三、土尾文明、恒藤恭、石田干之助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德法科的秦丰吉、藤森成吉,以及比他高一级的文科生丰岛与志雄、山宫允、近卫文麿等也是他的同学。同年秋,芥川全家暂时移居到位于府下内藤新宿町二丁目七十一番地的生父敏三家。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83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死亡   作品   时代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