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WM调制的双BOOST单级DC-AC电路研究

基于SPWM调制的双BOOST单级DC-AC电路研究
闫朝阳李建霞郑颖楠邬伟扬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秦皇岛 066004
Email:yanzy@ysu.edu
摘要:文章在对双BOOST DC-AC单级正弦波逆变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PWM调制技术对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给出了相关结果。实践表明该电路可以实现高频功率变换下的单级升压工频逆变输出
关键字:双BOOST,DC-AC,单级,逆变,SPWM.
Research of Dual-Boost single stage DC-AC Converter
Based on SPWM
Yan Zhaoyang, Li Jianxia, Zheng Yingnan, Wu Weiya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Adopted the SPWM Modulation method to the Boost DC/AC single stage inverter circuit with 50Hz frequency sinwave,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ts of it have been got. The work principle of the circuit also have been analysed .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single stage inverter circuit could achieve boost character with a high switching frequency. Keywords  Dual-Boost,DC-AC,single stage,inverter, SPWM. .
9岁学生纠错奥赛名题
1.引言
通常, 非隔离式DC/ AC 单级变换器, 一般工作在降压输出状态。应用中, 多在其输出采用工频变压器匝比变换来实现进一步升压。与此同时也增大了功率装置的体积和重量。
对非隔离式DC/ AC 单级变换器, 委内瑞拉的Ram ón O Cacers 和巴西的Ivo Barbi提出了种新颖的单级升压型逆变器(双BOOST 逆变器)。这种电路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的占空比D来获得幅度高于直流输入电压的正弦波输出[1]。其文献采用了滑模变结构的非线性控制方法,与此不同,本文采用DC/ AC变换中常用的spw的调制方法[2][3],对电路进行了分析、仿真及试验研究,实验结果比较理想。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号50237020)2.电路原理分析
2.1 双Boost DC/AC单级变换电路拓扑结构
双boost单级逆变电路的主电路拓扑如图1所示:它由两个电流双向流动的Boost DC/DC变换电路组成,左右两个部分的电路是对称的,C1=C2,L1=L2。负载R跨接在两个电容之间,通过两边电流的双向流动,从而在负载上实现交流工频电压输出的效果。开关M1、M2、M3和M4均为由MOSFET 和二极管组成的能量可以双向流动的可控开关。
2.2 工作原理及脉宽控制 (SPWM)
控制实现原理如下图(2)所示:图(a)将主电路左右分解为两个boost升压电路,两个升压电路的输出波形V1和V2分别为图(b)和图(c)所示,两者变换规律一致但相位相差180度,因此,二者共同作用于负载R上时则能产生如图(d)所示的工频交流电压。
C2
图1双Boost DC/AC 变换器拓扑结构 Fig.1Topology of Boost DC/AC converter
眼力大考验
大家来碴
(a)
(b)
(c)
(d)
图2双Boost DC/AC 基本工作原理 Fig.2 Basic principle of Boost DC/AC
相关理论分析如下:
对于BOOST DC/DC 变换器来讲,在电流连续的工作状态下,平均电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4]:
11
1in V V D
=
−                    (1) 其中,D 为占空比。
两者相位差为180度,则BOOST 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为:
121in in o V V
V V V D D
=−=
−−          (2)  增益为:
21
(1)
o in V D V D D −=
−                  (3)    故根据上式(3)可知,改变开关的占空比可以达到负载电压的升与降的目的。
2.3 工作模式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婷
为了分析方便, 设图1 中的电感电流iL 1为正、iL 2为负, 且工作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 在稳压情况下, 实
际的开关驱动波形如图3 所示, 考虑“死区”时间,可分为五段分析[2]。开关触发脉冲如下图3(a )所示。
(1)0~ t 0 时段:这时, Ub1 、Ub4 为高电平,Ub2 、Ub3为低电平。由假设的电感电流方向可知Q1 、Q4 导通,
iL 1 、iL 2分别从续流二极管VD2 、VD3转移至Q1 和Q4 。其等效电路如图3 所示。
(2) t0~ t1 时段(死区):此时, Ub1~ Ub4均为低电平。由于电感电流方向不能突变, 故在Q1 、Q4 关断的同时, iL 1 、iL 2 分别转移至二极管VD2 、VD3 续流。其等效电路为图3 的对偶结构,即将图3 中的L 1 、C 1 分别换为L 2 、C 2 。
(3) t1~ t2 时段:此时,Ub1 、Ub4为低电平,Ub2 、Ub3为高电平。由假设的电感电流方向可知:iL 1 、iL 2仍分别通过VD2 、VD3 流动, 即由于电感电流没有换向, 所以,Q2 、Q3 的控制信号虽有效, 但Q2 、Q3 并不能导通。等效电路和状态方程仍如t 0~t 1 时段所示。
(4) t2~ t3 时段(死区):此时, Ub1~ Ub4均为低电平。由于电感电流方向不能突变, iL 1 、iL 2仍分别通过VD2 、
VD3 续流, 等效电路和状态方程也和t 0~ t 1 时段一样。即t 0~ t 1 内的三个时间段,该电路具有相同
的等效电路和状态方程, 因此采用式(1) 描述是合理的。
(5) 在t 3 之后, 重复以上的工作过程。当iL 1 、iL 2换向
后, Q2 、Q3 才能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导通和关断, 同时Q1 、Q4 将一直保持关断状态,iL 1 、iL 2则分别通过VD1 、VD4 续流。
t
t Um1
Um2
(a
)触发脉冲
(b )等效电路
(c )等效电路 图3 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图 Fig3.The work principle of the circuit
3.仿真结果
设计仿真采用PSPICE 软件实现,SPWM 调制波采用正弦波给定和三角载波波调制而成。四个开关管的触发脉冲关系为:
4341b b b b U U U U ===            (4)
因此在产生一路SPWM 触发脉冲后,经过简单的信号分配即可。这相对于原文献中两套电路两套触发
脉冲发生逻辑的方案较为简单,在实现工程中也较为容易。
仿真参数:载波频率:50kHz 。调制波:50Hz 。L1=L2=
800uH ,C1=C2=
5uF ,Rload
=600。仿真用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图(a )是左右两套BOOST 电路产生的电压和负载上的电压关系。图(b )为SPWM 调制中给定正弦波与输出电压关系对比。
图4 电路仿真图 Fig4.The simulink circuit
(a)
(b ) 图5 仿真结果 Fig5.The simulation result
4.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及仿真结果的正确及可实现行性,本文进行了试验验证。
试验电路的参数为:L1=L2=800uH,C1=C2=5.5uF。以下各图分别给出了:单级逆变器输出负载电流和负载电压;一侧电感电流和输出负载电压;一侧功率MOSFET的漏源电压和输出负载电压及其局部展开放大。可见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取得了较好吻合。
(左a)带负载时输出电流(上)与输出电压(下)
(右b)输出电压(下)和升压电感L2上的电流
坐标:X(5ms/div)Y(左99、100-2A/div、20V/div,右95、96-20V/div、2A/div)
(左c)输出电压(下)和开关管M2上电压(全局)
(右c)输出电压(下)和开关管M2上电压(局部)坐标:X(5ms/div)Y(左1、2-100V/div,右3、4-100V/div)
图6 试验波形
科协论坛Fig6.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5.结束语
从仿真和实验结果可知,基于SPWM调制的双BOOST 单级DC-AC 电路实现方案是可行的,可以实现高频功率变换下的单级升压和降压工频逆变输出。实验中输出电压电流波形的正弦度较好,THD值也较小。预期该电路可以用于非隔离式UPS,通信电源和电气传动装置中。
参考文献
[1]Ram ón O Cacers , Ivo Barbi. A boost DC/AC converter :analysis,
design and experimen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Apr 2002, V ol. 49, (2), Power Electronics , 1999 , 14 (1)
Page(s):276 – 288
[2]  孙驰,林洁,朱忠尼.SPWM 组合式BOOST DC/ AC 变换器研究.
电工技术杂志. 2001, 6.
[3]  吴守箴, 臧英杰. 电气传动中的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北京∶
胡杨泪的启发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4]  王兆安,黄俊.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闫朝阳:男,1976,博士研究生,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李建霞:女,198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郑颖楠:男,1955,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邬伟扬:男,1940,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7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路   电压   输出   电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