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佛系青年异性交往障碍的整体性解释

整体性解释*膨胀反应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质性研究
安增科 郑雪妮 赵宇轩 刘 倩*
*ʌ摘  要ɔ既有研究并未对佛系青年的本质即异性交往障碍给出整体性的解释㊂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做了探索性研究㊂通过对有障碍和无障碍两组目标抽样样本的生命历程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大学生异性交往障碍是生命历程早期家庭㊁学校和社会空间中的典型制度和事件不断弱化个人技能㊁知识㊁自我概念㊁个性特征和动机等相关素质的结果㊂本文研究可以为家长㊁学校㊁用人单位和政府深入理解佛系青年提供参考,亦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㊂
ʌ关键词ɔ佛系青年 异性交往障碍 生命历程理论 素质冰山模型
一 引言
朱瑞峰近况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鼓励生育的各项政策应运而生㊂然而 佛系青年 体的日益壮菅直人
大,却给生育政策的落实蒙上了阴影㊂因此,探讨这一体的形成因素极为紧要㊂ 佛系青年 是中文网络新生的流行语,是指持有怎么都行㊁看淡一切㊁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的年轻人㊂[1]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 佛系男子 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不想在恋爱上费神费时间,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㊂[2]这样的 无欲世代 被认为是日本少子化深刻发展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对女性经济权益的影响研究 (16BJL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安增科,男,山东泰安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郑雪妮,女,四川崇州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宇轩,男,江苏徐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倩,女,新疆阿勒泰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6级本科生㊂
高等教育评论(2021年第1期第9卷)
主要推手,也是日本克服改善少子化问题的最大障碍㊂[3]与 无欲世代 类似, 佛系青年 是大龄适婚青年的前置体,当今大龄青年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问题,攸关家庭人口延续㊁国家生育政策的落实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改善等,如果不了解佛系青年异性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就不能进一步了解青年婚恋障碍的原因,进而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设计,以预防和缓解上述的人口㊁生育和老龄化问题㊂同时,相较于其他青年体,受学业的独占性㊁排他性和持续性等的影响,以大学
生为代表的知识青年更容易出现晚婚甚至不婚倾向,他们的异性交往障碍问题似乎比其他青年体更为紧迫㊂因此,选择大学生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㊂
曾国荃
二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McClelland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率先区别了素质的不同构成要素[4],其后被Boyatzis㊁Spencer和Spencer㊁Goleman逐渐发展成为素质冰山模型[5]  将素质分为从上到下的结构,分别是技能(skill)㊁知识(knowledge)㊁自我概念(self-concept)㊁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㊁动机(motive)㊂由上至下,评价和习得难度逐步上升㊂异性交往障碍是社交障碍的一种表现,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义㊂本文认为异性交往障碍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或素质障碍,故基于素质冰山模型将之定义为在异性交往方面的技能㊁知识㊁自我概念㊁个性特征和动机的系统性欠缺㊂
佛系青年 一词虽然起源于 异性交往障碍 这一单一含义,却衍生出与 无欲无求 有关的多重含义[6],换言之, 佛系青年 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㊂贺武华和雷姝根据其特征将 佛系心态 定义为推崇极简主义,存在孤独厌世的悲观倾向,奋斗精神缺乏与理想信念难以坚守㊂[7]也有学者区别了两种类型的佛系青年  一种是对特定生活态度㊁生活方式青年体的统称;另一种则是青年体的自嘲,是在生活重压之下的自我减负㊂[8]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多围绕广义概念展开,针对狭义概念的研究反而比较少见㊂
然而,广义佛系青年的生成机制研究依然能够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㊂
(二)文献综述
1.关于佛系青年形成机制的研究
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吴建宏最早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他分别从经济或物质㊁社会㊁心理㊁媒介四个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㊁中产阶级社会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安增科郑雪妮赵宇轩刘倩高校佛系青年异性交往障碍的整体性解释的形成㊁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以及自媒体的普及是佛系青年的主要成因㊂[9]后来的学者
在此基础上对佛系青年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㊂热管技术
从经济或物质角度的解释,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㊂[6] 因穷而佛    青年一代从小的生活环境相较于父辈有了很大改善,而当今的高房贷等生活负担让年轻人长期处于 有欲望,没希望 的 低欲望心理 状态,渐渐拒绝向外界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㊂ 因富而佛 [10]  青年奉行 存在主义 ,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为这种生存哲学提供了可能[11],催生了安于现状型 低欲望 [12]㊂
从社会角度的解释:大学生生活兴趣度在功利化教育中渐趋消退,成长需求在短缺式供给中失去平衡[
13],于是个体受价值虚无主义支配[14],对房价趋高的不满㊁对职场竞争激烈的无奈以及对资本剥削的愤慨,催生了妥协退让型和信念缺失型 低欲望 [12],从某种角度来看,佛系青年隐藏的是对 阶层跃迁 的恐惧与焦虑[15]㊂从心理角度的解释:认为佛系青年是一种 心理防卫机制 的集体表征与个体认同㊂这一体普遍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往往通过彰显佛系态度来构建心理防卫机制,代表着 角退出 后的青年形象,其本质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物化现象的消极应对和情感宣泄的表现㊂[13㊁16]
从媒介(技术)角度的解释:负面影响论者认为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挤占了当代青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能力退化,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真实表达障碍和社交障碍㊂[17]正面影响论者认为媒介的兴起让表达空间自由化,塑造了青年对亚文化认同的阶段性心理特征㊂[18]还有学者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提出,佛系是在由青年体的 丧文化 基础上包装出的针对90后体的网络文化产品㊂[19]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佛系青年的本质和成因,但仍留下许多困惑㊂一是存在着大量互相矛盾的解释㊂二是经济或物质角度的解释无法回答物质条件更好的富家子弟为什么并没有出现高比例的异性交往障碍㊂三是价值虚无㊁亚文化体认同㊁成长需求失衡等只是佛系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原因㊂因此,需要新的解释㊂
2.关于大学生异性交往障碍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的来看,具体针对大学生异性交往障碍的研究尚未深入,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㊁量表法,来归纳出主要影响因素,如温金梅指出影响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因素为:性格特点㊁家庭背景以及教养方式㊁文化因素与社会支持㊁交往的方式[20]㊂徐云㊁郭薇和孙璐认为,生理成熟到社会心理的成熟的转变㊁同一性的最终确立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异性交往三大影响因素㊂[21]高丽则着眼于家庭㊁学校㊁社会和自身四个角度对异性交往问题进行了剖析㊂[22]也有学者采用个案研究法,经由阶段性的生命历程  童年经历的角度对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做出了新的诠释㊂如任苇和杨巧通过个案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异性交往的拒绝或排斥并非违背了 异性相吸 的自然法则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4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7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交往   异性   障碍   佛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