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付楚航 6202115042
摘  要: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表露”既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又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本文将总结有关自我暴露的研究文献,简要说明自我暴露的研究内容、方法、现状以及领域,以此掌握对自我暴露在心理学或社会运用方面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自我暴露 测量方法 人际社会 国内外研究
1.心理学概述
1.1自我暴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通俗的说,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1.2量表
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常用的量表为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和工作、金钱、个性、身体。每个维度有十个项目组成,共六十个项目。针对不同目标人分别回答自我表露的程度。
然而,这份量表之后也经过多次修正,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况对量表的不同标准进行更改。例如在陶佳雨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是李林英修订后的问卷。
1.3测量方法
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
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的Self-DisclosureQuestionnaire(JSDQ)、Chelune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SDSS)和Miller等人的MillerTopicsInventory(MTI)。其中JSDQ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ips细胞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研究中运用较多。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是Pennebaker的结构化的书写表露范式。
2.自我暴露与社会问题研究
自我表露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社会心理学、多学科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外,还涉及到公众环境与职业卫生、精神病学、家庭研究、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生物医学和传播学等。
2.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
人们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暴露能拉近彼此关系,自我暴露的层次和程度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邱蕾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中表示,人际关系的深度与自我暴露的层次是紧密联系的,自我暴露提高了人际沟通有效性。
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暴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
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他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暴露”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每扇窗代表一种与沟通有关的人格特征。由此来看人际交往中的可信度。
2.2自我暴露与学校体
2.2.1中学生的自我暴露
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体,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邱莉在《中学生自我暴露发展趋势研究》中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暴露总水平,从初中到高中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青少年青春期自我发育程度不断上升的结果,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
2.2.2大学生的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标志。
李红梅在《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中表示学生之间的互相暴露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彼此的信任程度和亲密度,针对于此需要加强引导特别是加强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关系更加融入。
陶佳雨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表示学生的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的方式存在密切关系,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存在不同的影响。父母的过多拒绝与否认意味着对子女个人能力的否定,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过多对父母进行表露的原因。
2013河南中招试题李董平在《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表示女生对父亲、母亲以及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初中生对母亲的表露水平高于高中生,中学生对最好同性朋友的表露水平低于大学生,青少年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随着年级增长而提高。独生子女对最好同性朋友和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等等有关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细致观点。
2.2.3教师的自我暴露
何玲在《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中表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承担本身的工作压力,还要更多的将注意力放置在学生身上,教师精力同样有限,如果将过多的感知投入到外部环境中,自然就降低了对自我内部信息的感知,也失去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先机。同时,当今社会对教师过于“职业化”与“道德化”也使教师不愿意去自我暴露内心以免被“道德”,这些都使得失去了自我暴露的最佳时机,导致问题积累,产生相应的教师“道德”问题。
2.3自我暴露与写作
尹丹在《三毛自我暴露式写作中的流浪情结》中表示,三毛的作品,都是一篇篇坦诚的情感剖白,暴露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甚至个人隐私,通过小说创作手段,再现生活原型的方式实现的。正是因为三毛在写作中的自我暴露,才使得她的文章字字贴切、句句传情。
毋立杰在《坦诚的心理描写、大胆的自我暴露》中对郁达夫作品中的自我暴露的方面进行了剖析,他侧重于自我表现,较少地进行客观描绘,带有浓重的主观彩。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变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郁达夫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主要方式。
2.4自我暴露与临床
龚梅恩在《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强迫症》中指出对以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强迫症,其行为的主要方法是暴露疗法。国外的研究表明,强迫症极少可完全治愈的,但经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可显著改善,恢复社会适应力。
3.“自我表露”的研究现状
从时间上来看,对自我暴露研究的作者主要兴趣点经历了从基础理论(性别情境因素、自我意识、身体距离)到社会现实方面问题(AIDS/HIV表露、药物滥用、家庭暴力)的转变,与咨询有关的表露、亲密关系中的表露、表露与健康、情绪表露与创伤,则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3.1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界定,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静态的现象,认为是个体、关系特质或行为事件;而另一种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现在普遍认为自我表露为经典的定义是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自我暴露的主要理论有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与孤独感相关的理论等。
3.2国内研究概述
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中国对自我表露的研究比较少,但也被某些学者积极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表露对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的影响方面。中国研究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谭锐等在对父母的自我表露状况对孩子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父母通过自我表露这种手段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纠正他们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孙悦亮将“自我表露”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来访者自我表露水平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运用“自我表露”技术,在建立有效咨访关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对比与总结
国外有关成人自我表露的研究相当广泛和深入,从多学科、多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了大量严密的实验。中国学者虽然与国外学者相比研究数量较少,但更关注青少年的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包括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以上概述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表露将是各具特的。
可以说,中外学者的观点蕴含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会给这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如果参考有关自我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将会对自我表露的理论价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适当的自我表露训练,对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总结
自我暴露是生活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是人际交往的需要。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应循序渐进、不可强求。同时应分清场合、对象,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 爱好与需求, 有针对性和有准备的暴露效果会更佳。 此外,我们应意识到自我暴露存在性别差异, 合理的在生活中进行自我暴露,培养良好的心境,舒缓压力,放松生活。
参考文献
乳距[1].陶佳雨,李宝芬,邱亚飞,邸秀娟,秦小娜,冯娅惠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067000
[2].何玲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暴露影响因素探析 400715
[3].邱蕾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
[4].尹丹 三毛自我暴露式写作中的流浪情结 411201
[5].毋立杰 坦诚的心理描写 大胆的自我暴露
[6].邱莉,陈会昌 中学生自我暴露发展趋势研究 200234
[7].李双 自我暴露,一种生活的必需品
[8].李红梅 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伽倻琴[9].龚梅恩,赵耕源 自我暴露疗法结合反应预防强迫症 1005-3611(2000)03-0168-02
[10].龚梅恩, 赵耕源.自我暴露疗法恐怖症—疗效及其与情绪关系的探讨 1996,496-98 6
[11].刘增雅,李林英 SSCI 中自我表露研究的计量分析 B849:C91
[12].蒋索,邹泓 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325035
[13].李董平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04-0083-90
[14].唐女 文化差异与性的自我表露  1042.2014.00171江苏省教育学会
一个人对话
[15].蒋索, 邹泓, 胡茜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6, 114–123.
[16].卞素芹,刘丽梅,刘洪庄 中外“自我表露”研究现状概述 050035
[17].Jourard S M,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8, 56: 91~98
[18].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 nd ed.).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19].COZBY P C. Self-disclosure:ALiterature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1973, 79( 2):73-91.
[20].Mikulincer M, Nachshon O.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1991, 61(2): 321~331 [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7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露   暴露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