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分析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巴塞杜氏病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的确如此,孩子依恋类型的差异表现得如此泾渭分明,所以依恋过程成为研究的热点。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孩子表现出的这些依恋类型生动鲜明,但直到研究者(Hazan & Shaver,1987)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依恋类型才真正引起了人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他们的一项研究(Hazan & Shaver,1987)调查了美国丹佛市《落基山新闻报》的读者,发现大多数人认为依赖他人是轻松愉悦的,即他们的亲密关系是安全型的。但是约40%的人认为自己不安全,他们要么很难信任和依赖伴侣,要么十分担心自己的亲密关系
中岛敦能否持续。此外,受访者还要报告童年经历和目前对亲情、爱情的态度,结果表明这些和他们的依恋类型是一致的。安全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记忆中父母也是充满爱心、提供支持的人。相反,不安全类型的人认为他人不靠谱或不能信任,记忆中的父母也是矛盾或冷漠的。瓦斯抽放系统
随着这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结果的公布,依恋研究迅速成为人际关系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如Cassidy & Shaver,2010)。研究者很快发现,成人有四种而非三种依恋模式。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1990)指出,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因此,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担心关系破裂。
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招贴设计论文>胸膜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现在普遍认为可以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区分这四种依恋类型(Fraley et al.,2000)。首先,人们在回避亲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程度上有差别,这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们还在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需要注意,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这两个依恋维度能由低到高连续变化。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能很方便地讨论依恋类型的差异,好像它们不会重叠,是分离、纯粹的类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Fraley & Waller,1998)。当要求参与者从表1.1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时,大多数人(通常60%左右)认为自己是安全型依恋(Mickelson et al.,1997)。[5]然而,如果有人在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中等水平,应该归入哪种依恋类型呢?对于忧虑和回避都适中的人,套用上述四种依恋类型的任何一种都是不适合的。
所以不要绝对化地理解图1.5所示的依恋类型。应该这样来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测量忧虑和回避程度的问卷见60页的专栏2.3)。这两个因素都重要,如果你比较任一维度上的高分和低分人,就会发现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差别很大。的确,最近的依恋研究(如Birnie & Lydon,2011)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或疏离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3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7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依恋   类型   回避   亲密关系   人们   表现   孩子   认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