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其本身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负相关,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正相关。
网络游戏制作[关键词]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人格特质
1 前言
当今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大学生对于亲人、朋友、恋人以及同学表现出的成人依恋现象表现十分显著。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等问题,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内部工作模式”在个体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1]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
模式或心理表征。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2]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依恋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其假设是安全依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的人则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
与人格特质有关系。本研究主要探究人格特质与其在早期亲子关系经验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之间的联系,即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机制,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现象,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指导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相处方式。
2 研究过程
中药提取2.1 被试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160人作为样本,其中随机抽取大一学生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大二学生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大三学生(男生20人,女生20人),大四学生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回收率100%,其中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率95.63%。
2.2 工具
2.2.1 成人亲密关系问卷(ECR)
采用Brennan等人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命名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共36道题,包括两个因子,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这是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维度。量表中奇数题属于回避分量表,偶数题属于焦虑分量表。依恋回避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依恋焦虑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2.2.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人格
的三个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是:内外倾(E)、神经质(N)和精神质(P)。EPQ包括E、N、P、L 四个量表,E、N、P分别代表艾森克人格结构的三个维度, L是后来加进的一个效度量表[15]。
E:内外倾。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
N:神经质。高分表示情绪不稳定,神经过敏,低分表示情绪稳定。
P:精神质。并非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在此维度上的分数明显较高,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L:测量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的程度。L与其
他量表的功能有联系,但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3]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将回收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
对不同类型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的两个维度在性别、生源所在地、有无恋爱经历三个变量上的差异都不显著。只有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T=9.488),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P=0.049)。
3.2 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山丹地震最新消息由上表可见,成人依恋行为中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则呈显著正相关。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的分析与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成人依恋行为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不存在性别的差异,这与大多数国外和台湾的研究相同。国外研究不论采用自陈式还是AAI访谈,其结果都没有性别差异。台湾的罗立人(1999年)的研究也发现依恋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在生源所在地变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田瑞琪在研究上海、杭州等不同城市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时候比较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存在城市差异。本研究验证了Bowlby的理论假设,因为依恋是内在的情感反应模式,比较外显的行为来说是相对于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差异比较的样本量较小,因此结果并不一定代表城乡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中国成人依恋有可能会受到城乡差异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城市差异这个因素。
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不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但是依恋焦虑维度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认知上的差异等因素,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态度与敏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自我中心特点,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空间的意识比较强烈,不擅长与别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深层次情感,表现出亲密关系中的回避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依赖比较高,因此容易在依恋关系中表现出焦虑情绪。 4.2 大学生成人依恋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依恋焦虑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N)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P)呈正相关,与内外倾(E)维度
呈显著负相关。回避依恋与神经质(N)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E)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成人依恋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我们可能他的消极成分就越多,这样的学生也越趋于内向,高外倾性人格特征趋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依恋焦虑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越高的被试情绪反应越强烈。依恋回避与精神质人格特质存在明显的相关,提示我们在依恋回避得分越高的被试越孤独。同样根据成人依恋理论,依恋回避产生于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消极工作模型,他们在内心害怕与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因而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常采取回避他人或问题的消极策略,这种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可能使依恋回避个体避免因他人的拒绝而带来的失望感,可能是他们处理他人对自己冷漠的一种保护性策略,但是经常使用这些应对策略可能会使他们真正地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从而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来自于他人的支持,这最终会导致他们的恶性循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3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依恋   成人   大学生   回避   维度   研究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