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小学

第三节 清代的小学
  清代小学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其中皖籍学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永、戴震、江有诰等人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构拟和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特别在乾嘉时期,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张“精核之考据”,从而扫除了传统小学研究之积弊,使清朝小学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黄生,字扶孟,另号白山,生于明天启二年(1662年)。歙县人。明朝诸生,入清未仕。黄生精通训诂、文字、音韵,著训诂专著《义府》二卷、《字诂》一卷,解释典籍中的词语、文句,考辨语词音义,订证讹误,反映了他在语言上的功力,对以后的小学家有着很大的影响。黄生另还著有《押韵便读》五卷首一卷。
婺源(今属江西)人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一字春斋。乾隆岁贡生。对音韵有精深研究,著有《古韵标准》四卷。中国对于上古音研究起始于北宋吴(约1100~1154年)。吴,字才老,福建瓯县人,祖籍安徽潜山县。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他认为先秦许多押韵材料后世念起来之所以不协调,是因为古人用韵较宽。遂著《韵补》五卷,以宋《广韵》为依据,按照他认为的古人用韵范围,将《广韵》206韵归并为九部。但他取材不严,归韵方法也欠周密。到明代以后,福建人陈第彻底推翻宋人“韵宽”理论,认为语音是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着的。明末清初,江苏人顾炎武采纳陈第看法,他以《诗经》韵为主体,运用完全客观的方法归纳上古韵部,共得到“古韵十部。”但是顾炎武又认为后
代的书与古人用韵不合是后人错了,因此他在《音学五书》里专有《唐韵正》一部分,意思是据先秦古韵来改正《切韵》以后的韵书。江永是清朝在上古音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第一人。他首先批判顾炎武《唐韵正》里是古非今的语音发展理论,在《古韵标准》例言里说:“顾氏《音学五书》以愚之《古韵标准》,皆考古存古之书,非能使之复古也。”其次他研究过中古音,懂得音理,认为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纠正了顾氏“古韵十部”分法,把顾氏“古韵十部”扩展为十三部。并且主张“数韵共一入”,其入声八部可属于阴声韵,也可隶属阳声韵,向阴阳入相配迈近了一大步。
对于上古声调的看法,江永认为古人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但他们押韵不严格,平声也可与入声相押。
关于今音学(中古音)方面,江永著有《四声切韵表》一卷。有清一代,音韵学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上古音的研究,所以江永也是研究今音学的第一人。中古音代表作《切韵》所录音系是融汇古今南北之音的,其韵目分得很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术语,使得后人对它很难理解。江永利用图表的方式“依古二百零六韵,条分缕析,另其音呼等第。”表里各韵分开口、合口二呼,并注明一、二、三、四等的等第,还介绍了三十六字母以及反切的方法。让人读来一目了然。
关于等韵学方面,江永著有《音学辨微》一卷。等韵学是用图表方式对汉语音节进·
·中德企业
4
长寿热线1
4
行分析的一门音韵学科。它是汉语音韵学除古音学、今音学之外的又一个分支。现存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其成书年代不可考,只有宋绍兴年间张麟之的刊行本。江永《音学辨微》主要是用来指示人们学习等韵学门径的,其中有些论述具有“毕路蓝缕”之功。江永在经传考释方面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敢于突破前人旧说,实为‘皖派’经学的先导。戴震称其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戴东原集》卷十二)。
随着清朝经学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间安徽小学研究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小学大师,学界称为“皖派”,他们把传统的小学研究提高到接近现代科学水平。“皖派”小学家多出自皖南,其首要人物是休宁戴震,其次为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胡匡衷、胡承珙、胡培。江苏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卢文绍、孔广森都是戴震的学生,也为“皖派”的杰出代表。在当时全国经学研究中,还有江苏的“吴派”,其领袖为惠栋。近代小学大师章炳麟评价“吴派”时说:“(吴派)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文,鲜下已见。而‘皖派’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检论·清儒)“吴派”的王鸣盛对两派曾有这样的评价:“方今学者,推断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术求其古,君求
其是。”(转引自洪榜《初学遗稿·戴先生行状》)因此“皖派”和“吴派”的区别一在求真理,一在盲目崇古。“皖派”在小学研究中因能博古通今,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和裁断,因此他们能从语言文字的考古中发现很多规律,这在中国小学研究中的确是前无古人的。章炳麟曾对“皖派”的小学研究特点作过总结,他说:“近代经师,皆取是为法: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六者不具,而能成经师者,天下无有。学者往往尊崇其师,而江(永)、戴(震)之徒,义有未安,弹射纠发,虽师亦无避。”(《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一《说林下》)后来惠栋死后,戴震实际上也成为吴派的领袖。“惠栋殁,吴材衰,学者皆拥树戴氏为大师。”(章炳麟《检论·清儒》)因而从客观情况来说,“皖派”小学研究实际上代表着乾嘉时期的整体水平。
关于施密特戴震(1723~1777年),原字慎修,因敬佩他的老师江永(江永字亦慎修),遂改字东原,号杲溪,休宁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屡试进士不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奉诏充《四库全书》馆纂修。乾隆四十年特命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对经学、哲学、天文、历算、地理都有深刻研究,尤精于训诂、音韵、考证。平生著述、校勘著作有五十种。他是清乾嘉时期最早利用科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的小学大师,也是最杰出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家之一。他的重证据、重识断治学思想和手段影响着有清一代小学的发展。
在文字学方面,戴震著有《六书论》三卷,其书现已失传,只留《六书论》序。戴震认为,后世在“六
书”问题上发生错误,都是不明古人用意所造成的。他用辩证的方法对“六书”进行解释,方便了后人对“六书”本质的认识。
在训诂学方面,戴震有《尔雅文字考》、《方言疏证》、《续方言》、《转事二十章》等著作。《尔雅文字考》十卷今已亡佚,仅存《自序》一篇,知其为读书札记。但此书在清代尔雅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奠基之作。《方言疏证》十三卷是戴震为西汉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校本。《方言》自东晋郭璞为其作注以后,已不受重视,研究它的人很少。而宋以后,《方言》虽然有多种刻木,但经过流传写刻错漏在所难免。戴
·
·
t50031
4
5
震认为校订《方言》“俾治经读史博涉文词者,得以考焉。”并从《永乐大典》中得其善本“因广搜籍
之引用《方言》及注者,交互参订。”他改正了《方言》传本中281个错字,补上脱字27个,删去衍字17个,遂条详正,还《方言》本来面目。这是清朝第一个校本。此外戴震还对古代关于《方言》的一些疑义进行定案,否认了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出《方言》作者不是扬雄的疑问;并通过详密考证,证实《方言》卷数本为十五卷,现并为十三卷,字数应是九千字。戴震《方言疏证》为中国研究汉语言学奠定了基础。《续方言》二卷是戴震从古代文献中搜录方言资料而加以汇编的一部新《方言》,在戴震之前十几年,杭世骏曾著《续方言》,体大思精,戴震知道杭著后,就此没有刊行己著,而把《续方言》中的一些资料用到《方言疏证》里去了。《转语二十章》今已亡佚,(一说并无该书,《转语二十章》就是戴震的《声类表》)也只存《序言》一篇。“转语”是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词。
除上述训诂专著之外,戴震还作过一些训诂传注,纠正前人诸多注解错漏,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中《毛郑诗考证》五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是释《诗》及传笺中一些关健词语、名物或补正传笺缺失的。《屈原赋注》十二卷是对《屈原赋》里的名物事典进行训诂、考释,其中《音义》三卷则是对一些有考证价值的词语进行“详加研核”。《考工记图注》二卷是对春秋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进行训诂、考证。
戴震对音韵研究也十分精深,曾著《声韵考》四卷,《声类表》九卷。对上古韵部划分,他最初分为七类二十部,后来在《声类表》里又改定为九类二十五部。他将上古入声韵独立成部,使阴、阳、入
三者相配;对以后古音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古音方面,戴震著有《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将《广韵》206韵用图表方式按平上去入重新排定,使《广韵》每韵的四声相配情况一目了然,并对各韵同用、独用情况进行了考定、归纳。
歙县人程瑶田(1725~1814年),字易田、易畴、伯易,号让堂、葺翁。曾与戴震等同学于江永,世称朴学大师。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秀才,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举孝廉方正。任过嘉定(今属上海市)教谕。程瑶田精通经史文献、文字训诂、名物考定,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著有《通艺录》四十二卷,包括《仪礼丧服文足征记》十卷、《考工创物小记》八卷、《仪礼郑注疑直》五卷、《禹贡三江考》三卷、《论学小记》三卷、《九谷考》四卷、《释草小记》二卷、《释虫小记》一卷等。对名物训诂多有发明。其《释虫小记》、《释草小记》不仅以声音训诂相推求,而且特别注重目验。他说:“陈言相因,不如目验”。程瑶田最著名的训诂论著是《果蠃转语记》。在这部著作里,程瑶田以“果蠃”与“蒲卢”在语音上相转为例,说明凡物的形状、作用相同或相似,也往往用声母相同的词来称谓,但字不必相同,所谓“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对后人考察词源有着很大的启示。
泾县人胡承珙(1776~1832年),字景孟,号墨庄。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潜心经学研究,著有训诂著作《毛诗后笺》三十卷、《礼义古今文疏义》十七卷、《小尔雅义证》十三卷、《尔雅古义》二卷。其中《小尔雅义征》是考释《小尔雅》的一部训诂专著。《小
尔雅》成书于汉代,作者无考。全书共13章,大体补《尔雅》未备。清人定为伪书,嘉庆以后渐受重视。胡承珙《小尔雅义征》采集经·
凌斌 胡雪
·
1
4
6
枣阳市委书记传疏注,计千数百条以相参证。其搜集证据,较为周密。胡承珙《毛诗后笺》是清朝在《诗经》训诂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
歙县人江有诰(?~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道光恩贡生。他无意举业,杜门著述,是清代对上古韵部研究的集大成者。在江有诰对上古音研究过程当中,他只看过顾炎武、江永和段玉裁的书,后来才看到山东曲阜孔广森的《诗声类》。但是他既善于总结他人成果,又能运用等韵音理作为辅助手段,从一字两读、谐声偏旁和先秦韵文押韵三个方面来分析上古韵部。在《音学十书》中,他用《诗经韵读》、《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把先秦所有的韵文都搜集在一起,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见古人用韵,也为他对上古韵部的分立奠定基础和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此项工作
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江有诰将上古韵部分为二十一部,他是清代音韵学家最终彻底解决平入相配和四声相配问题,这样就勾画出了先秦语音系统的全貌,对古音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江有诰另有小学著作《说文六书录》、《古韵总论》、《音学变论》、《江氏字学叙录》、《唐韵更定部分》、《说文质疑》、《说文更定部分》、《说文系传订讹》、《说文汇声》、《经典正字》、《隶书纠缪》、《等韵丛说》等。
当涂人夏(1789~1871年),字心伯,一定欣伯,号甫,一作毅甫。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历任武英殿校录,吴江、婺源教谕。他在经学方面长于《诗》、《礼》二经,尤深朱熹之书。凡训诂、名物、制度、《说文》、音韵等都能博考精研。在小学方面他著有《诗古韵表二十部集说》,专列《诗经》用以为韵之字,于古今音不同者注其音,分四声排列;并且首列宋郑详所分古韵六部,其次叙述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五人的学说,而结论赞成江有诰的二十一部,又赞成王念孙“至”部独立,以补江氏之不足,于是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另著有《六书转注说》二卷。
清代皖人对文字、训诂、音韵之传统小学著述可谓浩若烟海,除上述撮其要者略述之外,现据民国《安徽艺文考·小学类》所录统计,尚有七十余种近三百卷。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5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416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小学   训诂   方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